《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十五及《徐霞客游记》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徐霞客游记 作者:徐弘祖 | 书号:10175 时间:2017/3/26 字数:22369 |
上一章 粤西游日记三十五 下一章 ( → ) | |
十八⽇天⾊晴霁甚。早饭龙隐。僧净庵引,由山北登蚺蛇洞,借宿二人偕行。既下,再饭龙隐,偕二人循南山北西行二里,穿山腋南出,又循山南西行一里余,过龙潭。又西一里,渡北流小溪,南⼊张丹霞墓洞。遂东北五里,还饭于香山寺。复令一人肩卧具,随由西门⼊,北门出,渡龙江,北循会仙山西麓行一里,东上山又一里,游雪花洞。又里余,登山顶。是晚宿雪花洞。其人辞去,约明⽇来。 十九⽇五更闻雨声,迨晓而止。候肩行李者不至,又独行探〔深〕井〔岩〕,又从书生鲍心⾚从雪花东坳下,游百子岩。仍上雪花寺饭。有出下卧云阁僧至,因乞其导游中观,东阁诸胜,并肩卧具下二里置阁中。 遂携火游中观、东观、丹流阁、⽩云洞,午餐阁中。下午,还香山寺。 二十⽇人候冯,犹未归。仍出游西竺寺、⻩山⾕祠。 二十一、二十二⽇皆有雨,余坐香山寺中。抵暮,雨大作,彻夜不休。是⽇前所随行五人,俱止南山龙隐庵,犹时时以一人来侍余。抵暮,忽有言其一人在洞 ![]() 二十三⽇雨犹时作时止。 是⽇为清明节,行魂 ![]() 是处桃、杏俱腊中开落。下午,冯挥使之⺟以酒蔬饷,知其子归尚无期,怅怅,闷酌而卧。 二十四⽇五鼓,雨声犹潺潺,既而闻雷,及起渐霁,然浓云或开或合,终无⽇影焉。既而香山僧慧庵沽酒市鱼,酌余而醉。及寝,雷雨复作,达旦而后止。 二十五⽇上午犹未霁。既饭,丽⽇晶然。先是,余疑随行五人不良,至是卜之得吉。彼 ![]() 二十六⽇⽇晴霁。 候冯挥使润犹不归,投谒守备吴,不见而还香山寺,再饭。同僧慧庵往九龙,西南穿塍中,蜿蜒排石而过。五里,越北流溪,至丹霞遗蜕洞,即前⽇所⼊者。 仍下,绕其东麓而南,回眺遗蜕峰头,有岩东向⾼穹,其上灵幻将甚,心 ![]() 其西有巨枫树一株,下有九龙神之碑,即昔之九龙祠遗址。度其北,是昔从龙隐来所经平冈中之潭,而九龙潭则在祠南石崖之下,⽔从其中北向经路旁⽔坑而出为平冈潭者也。 九龙洞山在郡城西南五里,丹霞遗蜕洞东南。其山从遗蜕山后绕而东,其北崖有洞,下有深潭嵌石壁中若巨井。潭中下横一石,东西界为二,东小而西巨,东⽔低,西⽔⾼,东⽔清,西⽔浑。想当雨后,西⽔通源从后山溢来,而东则常潴者也。 西潭之南,石壁⾼数丈,下揷潭底,〔潭多巨鱼。〕上镌“九龙洞”三大字,不知镌者当时横架杙木费几许精力? 西潭之深莫能竟,曰垂丝一络,亦未可知,然⽔际无洞,其深⼊之窍当潜伏⽔底耳。洞⾼悬潭上三丈余,当井崖之端,其门北向,东与“九龙洞”三字并列,固知此镌为洞,不为潭也。门颇隘,既⼊乃⾼穹。峡南进,秉炬从之,其下甚平。直进十余丈,转而东,下虽平,而石纹涌起,屈曲分环,中有停潦,遂成仙田今人多称“石田坝”东二丈,忽下陷为深坑。由坑上南崖伛偻而出坑之东,其下亦平,而仙田每每与西同。 但其上覆石悬啂,庒坠甚下,令人不能举首。披隙透其內,稍南北分岐,遂 ![]() 坑之南,崖平覆如栈,惟北则自上直揷坑底。坑之裂窍,南北阔二丈,东西长三丈,洞顶有悬柱倒莲,恰下贯坑中,⾊洁⽩莹映,更异众啂。俯窥其上久之,恨不携梯悬索,若南山一穷奥底也。 〔东三百步,又有岩北向,深十余丈,在东峰崖过脊处。〕九龙西峰⾼悬洞,在丹霞遗蜕之东顶,其门东向而无路。 重崖缀石,飞突屼嵲,倒攀虽险,而石铓嵯峨,指可援而⾜可耸也。先是,一道者持刀芟棘前引,一夫赍火种后随,而余居其中。已而见其险甚,夫不能从,道者不能引,俱強余莫前。余凌空直跃,连者数层,频呼道者,鼓其速登,而道者乃至。先从其北得一岩,其门东向,前峡甚峻,中通一线,不即不离,相距尺许;曲折而⼊者三丈,其內忽穹而开;转而西南四五丈,中遂黑暗,恨从夫不以火种相随。幸其下平,暗中摸索又转⼊一小室,觉无余隙,乃出。此洞外险而中平,外隘而中扃扃原意为门闩、门户,此处作宽敞讲,亦可栖托,然非⾼悬之洞也。 ⾼悬处尚在南畔绝崖之上,亏蔽不能仰见。 稍下,转崖 ![]() 下山五里,还香山。 返照甚朗,余以为晴兆。既卧而雷雨复大作,达旦不休。 二十七⽇雨止而起。余令人索骑 ![]() 既而天⾊大霁, ![]() 亟饭而渡北门大江,登北岸上观者阁,前为澄碧庵,皆江崖危石飞突洪流之上,就而结构成之者。又北一里,过雪花洞下,乃渡溪,遂西向⼊石山峡中。转而南,登岭坳,遇樵者问之,此上有牛陴洞,非三门也,三门尚在北山。仍出,由南来大路北行二里,过一古庙。又北,有⽔自西山麓透石而出,其声淙淙,东泻即前所渡自北而南小溪也。又西半里,循西山转⼊西坞,则北界石峰崔嵬,南界之山又转而为土矣,中有土冈南北横属。 又半里,逾冈西下,则三门岩在北崖之中矣。乃由岐北向抵山下,望其岩上下俱危崖,中辟横窍,一带垂柱,分楞齐列于外。拾级而上,分抵岩东,则石瓣骈沓,石隙纵横,皆可深⼊。而前则有路,循崖端而西,其岩中辟,⾼二丈余,深亦如之,而横拓四丈余,上下俱平整,而外列三石,界成四门,俱南向,惟中门最大,而左腋一门卑伏。言“三门”者,举其大也。西门岩壁抵此而莫前,其上石态更奇;东门穿隙而出,即与东偏纵横之隙并;而中门之內,设神像于中,上镌“灵岩”二字。由神像后穿隙北⼊,宛转三四丈,逾庋攀而上,中有一龛,乃岩中之奥室也。出岩而东,披纵横之隙,亦宛转三四丈,始辟而大。东逾石阈而上,其內上下平整,前⽳通明,另成一界,乃岩外之奥室也。透其前⽳出,有石⾼擎⽳前,上平如台。其东又有小隙宛转,如簇瓣莲萼,披之无不通也。由台前小隙下,即前循崖端而西路。复从崖端转石嘴而东,稍⼊,有洞门內辟。其门亦南向,中深数丈,弥备幽深之致。乃仍旧路下,即沿山麓东还,北望山坳间,有岩⾼悬绝峡之上,心异之。乃北向望坳上,攀岩跻崖以升。数十步,逾坳间,乃炭夫樵斫者所由,而悬岩尚在其东,崖壁间之藤棘蒙密,侧⾝难度。乃令随夫缘枝践级,横过崖间,不百步而⼊岩,余亦从之,岩前悬峡,皆棕竹密翳,其⾊⽩,大者可为杖,细者可为箸。 而洞当转峡之侧,上下悬峭,其门西南向,顶崇底坦。人五六丈,当洞之中,遥望西南锐竖尖峰正列其前,洞两旁裂峡分瓣,皆廉利沓合。洞后透石门而⼊,其內三辟三合,中连下透,皆若浮桥驾空,飞梁骈影,思各跻其上,不知何处着脚。 乃透⼊三桥之內,其中转宽而黑。 从左壁摸索而上攀东崖,南出三四丈,遂凌內梁之东。其梁背刀削而起,不堪着⾜。而梁之西亦峻石柱顶,另隔成界,不容西渡。又南缘东崖,凌中梁之东,其不可度与內梁同。又南缘东崖凌前梁之东,则梁背平整,横架于两崖之间,下空內豁,天设徒杠独木桥。其背平架之端,又有圆石尺许耸立其上,俨若坐墩。余以为人琢而置此者,扪其 ![]() 前眺尖峰,后瞩飞梁,此洞之胜,內外两绝。 出洞,取棕竹数枝,仍横度坳脊,历悬石,下危峡而抵麓。循麓东行又百步,有洞裂削崖间如“丁”字,上横下竖,甚峻,其门南向。复北向抵崖下巨峡前,大石如窒zhì障碍,累数石而上,皆倒攀悬跻升之。其上一石则⾼削数丈,无级可攀,而下有⽳大如斗。 蛇穿以⼊,中遂穹然,上⾼数十丈,外透而起,则“丁”字之竖裂也,而横裂则仰之莫及矣。洞內夹壁而⼊,倾底而下,北进七八丈,折而东,始黑暗不可穷诘。乃出斗⽳,下累石,又循崖而东数十步,复⼊巨峡。其门亦南向,前有石界之。连跻石隙二重,其內夹下倾,亦如“丁”字岩。 北进五六丈,亦折而东,则平而拓矣。 暗中摸索,忽有光在⾜下,恍惚不定,余疑为蛇珠虎睛,及近索之,复不见。盖石板之下,复有下层窟⽳通于前崖,而上下 ![]() 且其⽳小而曲,不能蛇伏以下。 遥瞩其东二三丈,石板尽处,复有微光烨烨yèyè光辉闪闪之状。 匍匐就之,则其外界石如屏,中有细孔径寸,屈曲相攒,透漏不一,可以外窥,而其下有孔独巨,亦如斗大。 乃以⾜先坠,然后悬手而下,遂及下层。 其外亦有门南向,而內⼊不深。岩门內距屏石仅二丈,屏下又开扃窍,內⼊即前所望石板下窟⽳也,然外视昏黑,不知其內通矣。由门外又循崖而东数丈,复得一岩。其门亦南向,內不甚深,而后壁石窍玲珑,细⽳旁披,亦可捱⾝转隙,然无能破其扃也。岩前崖悬磴绝,遂不能东,乃仍西历前所⼊洞口,下及山麓。 又东百步,有洞当北麓,其门亦南向。穿而⼊,则转东,透峡四五丈而出,其门又东豁者也。 〔闻古城洞在青鸟山前,东门渡江,三里可至,石壁对夹,中多种蔬者。〕时⽇将晡,恐渡舟晚不及济,亟从旧路还,五里余而抵龙江,渡舟适至,遂受之南济,又穿城一里,抵香山已薄暮矣。 二十八⽇天⾊甚霁。晨起索饭,即同慧庵僧为多灵山之行。西南过雁山村,又过龙项村今作龙降之北,共八里过彭岭桥,其⽔即九龙北去之流也。又二里登彭岭,其南陇有村,是为彭村今作鹏岭。又西下岭,西南转⼊山坞,峡中堰而成塘,⽔満浸焉。共五里,逾土岭而下,于是遂与石山遇。又三里,南穿其峡,逾脊而西,其南乃扩然。循石峰南麓西行,二里,为⻩窑村。其村之西,石峰前突,是为⻩窑山。转山嘴而西一里,有⽔自南冈土峡中泻下,分为二派:一循山嘴东行,引环村之前;一捣山麓北⼊石峰而出其后。 渡⽔溯流陟冈而上,则上流亦一巨塘也。 山至是南北两界,石峰遥列而中横土脊,东望甚豁,直抵草塘,觉其势渐下,而冈坡环合,反堰成此⽔。由塘上西行,又二里,则其⽔渐西流。又西南二里,下土洼,中则汇⽔一塘,自西北石峰下成涧而去。又西四里上土冈,见南山有村三四家,投之炊,其家闭户避不出。久之,排户⼊,与之烟少许,辄以村醪、山笋为供。饭而西行,四里,有石峰自西北中悬而来,至此危突,曰⾼狮山。又二里,逾山前土脊而下,又西南四里,过一荒址,则下迁村之遗也。 又西上岭,望见一⽔自南,一⽔自东,至此合流而西去,是为下迁江。其江西北流去。截流南渡,⽔涨流深,上及于 ![]() 既渡,南上陇行三里,有村在南峰东麓,龙门之流潆之而北,是为鹿桥村,大路在其岭西。乃下岭循南峰东麓西行,过一浑⽔塘,共二里越脊而下,又二里出土山之隘,于是坞遂南北遥豁,东西两界皆石山矣。又有溪当石山之中,自南而北流去,路乃溯流南⼊。二里,过一石桥,由溪西南向行。又一里,有墟在路左,又有村在西山下,是曰⻩村,则宜山西南之鄙矣。 有全州道人惺一者,新结茅于此,遂投宿其中。 是⽇尚有余照,余⾜为草履所损,且老僧慧庵闻郡尊时以朔⽇行香寺中, ![]() 二十九⽇复从⻩村墟觅一导者,别慧庵南向行。 一里,有村在西麓,曰牛牢村。 有一小⽔在其南,自西山峡中出,东人南来之溪,行者渡小⽔,从二⽔之南中向循出行。又一里余,有岩突西峰之麓,其门东向,披棘⼊之,中平而不深。 其南峰回坞夹,石窍纵横,藤萝拥蔽,则山穷⽔尽处也。蒙密中不知⽔何出,但闻潺潺有声,来自⾜底耳。从此半里,蹑级西上,石脊崚嶒。 逾坳而西,共一里而抵其下,是曰都田隘,东为宜山县,西为永顺司分界。 见有溪自西南来,亦抵坳窟之下,穿其⽳而东出,即为⻩村上流者也。又南半里,乃渡其⽔西南行,山复开,环而成坞。二里,有村在西麓,是为都田村,一曰秦村今作新村,乃永顺司之叔邓德本所分辖者。又南二里,复渡其⽔之上流,其⽔乃西北山腋中发源者,即流⼊都田隘西⽳,又东出而为⻩村之⽔者也。 又东南一里,陟土山之冈,于是转出岭坳,西向升降土冈之上,二里,为大歇岭。石山又开南北两界,中复土脊盘错,始见多灵三峰如笔架,⾼悬西南二十里外。 下岭,又西南行夹坞中三里,乃西向升土山。 其山较⾼,是为永顺与其叔分界,下山是为永顺境。 西由坞中⼊石山峡,渐转西北行,其地寂无人居,而石峰离立,〔⾊青⽩成纹,态郁纡若缕刻,〕⾊态俱奇。 五里,路右有二岩骈启,其门皆南向,东者在麓,可穿窍东出,而惜其卑;西者在崖,可攀石以上,而中甚幻。由门后透腋北⼊,狭窦渐暗,凌窦隙而上,转而南出,已履洞之上矣。其下石板平如砥,薄若叶,践之声逢逢如行鼓上,中可容两三榻。 南有⽳,下俯洞门,若层楼之窗,但自外望之,不觉其上之中虚耳。 其结构绝似会仙山之百子岩,但百子耝拙而此幻巧,百子藉人力,而此出天上,胜当十倍之也。 坐久之,乃南下山,复西北行。一里,路渐降,北望石峰之顶,有岩蛩然,其门东南向,外有朱痕,內透明⽳,乃石梁之飞架峰头者。下壑半里,转而南,始与溪遇。其⽔西南自八洞来,至此折而西向石山峡中。乃绝流渡,又南二里,西望有村在山坞中。 是为八洞村。 都田村之东有八仙洞,乃往龙门道。 又南一里,复南渡溪。过溪复南上,循山一里,转而东南行一里半,直抵多灵北麓。路左有土山,自多灵夭矫下坠。其后过腋处,有村数家,是为坟墓村,不知墓在何处也。从其前又转而西南行,一里下山,绝流渡溪,其溪自南来,抵石山村之左,山环壑尽,遂捣⼊石⽳,想即八洞溪之上矣。过溪又半里,北抵山麓,是为石山村。乃叩一老人家,登其栏而饭。望多灵正当其南,问其上,有庐而无居者。乃借锅于老人,携火于村。老人曳杖前导,仍渡溪,东南上土山,共二里,越冈得坞,已在坟墓村之南,与多灵无隔阪矣。老人乃指余登山道,曰:“此上已岐,不妨竟陟也。”老人始去。 余践土麓东南上,路渐茅塞。披茅转东北行二里,茅尽而土峡甚峻。 攀之上,抵石崖下,则丛木 ![]() 令一人爇火灶中,令一人觅火庵侧,断薪积竹,炊具甚富,而⽔不可得。其人反命曰:“庵两旁俱无,亦无路。惟东北行,有路在草树间,循崖甚远,不知何之?”予从之,果半里而得泉。盖山顶悬崖缀石,独此腋万木攒翳。⽔从崖石滴坠不绝,昔人凿痕接竹,引之成流,以供筒酌。其前削崖断峺,无可前矣。乃以两筒携⽔返庵,令随夫淅xī淘米米而炊。令导余西南⼊竹林中,觅登顶之道。 初有路影,乃取竹觅笋者所践;竹尽而上,皆巨茅覆顶,披之不得其隙。一里,始逾一西走之脊。其脊之西,又旁起一峰以拱巨峰者,下不能见,至是始陟之也。 又从脊东上,皆短茅没 ![]() 〔此两峰即大歇岭所望合中峰为笔架者。〕于是从脊北上,短茅亦尽,石崖峻垂,攀石隙以升,虽峻极,而手援⾜践,反不似丛茅之易于颠覆也。直北上一里,遂凌绝顶。其顶孤悬特耸于众石山之上,南北逾一丈,东西及五丈,惟南面可跻,而东西北三面皆嵌空悬崖,不受趾焉。顶之北,自顶平分直坠至庵前石磴下,皆巨木丛列,翳不可窥,惟遥望四面,丛山千垂万簇,其脉似从西南来者。遥山外列,极北一抹乃五开、黎平之脊;极南丛亘,为思恩九司即今之兴隆、龙马、马山、定罗、旧城、下旺、定安、都 ![]() 南壑之下,重坑隔阪间,时见有⽔汪汪,盖都泥之一曲也。山⾼江 ![]() 此即石堰诸村之境也。山之东南垂,亦有小⽔潺潺,似从南向去,此必⼊都泥者,其在分脊岭之南乎?土人言:“登此山者,必清斋数⽇,故昔有僧王姓者不能守戒,遂弃山而下。 若登者不洁,必 ![]() ![]() ![]() 亦有遗畦剩菜,已结子离离。 而竹下龙孙即竹笋之别称,则悉为窃取者掘索已尽。此人亦当在 ![]() ![]() 眺望峰头久之,仍从故道下。返茅庵,暝⾊已合,急餐所炊粥,觉枯肠甚适。积薪佛座前作长明灯,以驱积 ![]() 三月初一⽇昧慡起,整⾐冠叩佛座前,随夫请下山而炊,余从也,但沸汤漱之而下。仍至石山村导路老人栏,淅米以炊。余挟导者觅胜后山,仰见石崖最⾼处,有洞门穹悬,随小径抵其西峡,以为将攀崖而上,乃穿腋而下者也。其隘甚 ![]() 其北随峡而出,又通别坞,不能穷焉。转山村前,乃由其东觅溪⽔所从⼊,则洞⽳穹然在山坳之下,其门南向,溪流捣⼊于中,其底平衍而不潭。洞⾼二丈,阔亦二丈,深三四丈,⽔至后壁,旁分二门以⼊,其內遂昏黑莫可进。洞之前,有石柱当其右崖,穿柱而⼊,下有石坡尺许,傍流渡⼊,不烦涉⽔。 由石柱內又西登一隙,上复有一龛焉。底平而上穹,亦有石柱前列,与⽔洞并向,第⽔洞下而此上,⽔洞宽而此隘耳。洞中之⽔,当即透山之背,东北而注于八洞之前者也。出洞,还饭老人家。仍东北循土山而下,渡⽔过八洞,又北渡⽔,东南转⼊石山之峡,过前所憩洞前。又东⼊重坞,逾分脊之岭,乃下岭东北行坞,复陟冈转陂逾大歇岭,乃北下渡溪,沽酒饮于秦村。又北向渡溪而逾都田之岭,又从岭东随⽳中出⽔北行而抵⻩村庵,则惺一瀹茶煮笋以待。余以⾜伤,姑憩而不行。乃取随夫所摘多灵山顶芽茶,洁釜而焙之,以当吾〔乡〕 ![]() 此地茶俱以柴火烘黑,烟气太重。 而瀹时又捉⼊凉⽔煨之,既滚又杂以他味焉。 初二⽇别惺一,惺一送余以笋脯。 以丝曝⼲者。 乃北行渡溪桥,又北,乃东转⼊山峡,逾平脊,东过浑⽔塘上岭,东望鹿桥而北行。 已而北下,渡大溪之⽔,其⽔昔⾼涌于 ![]() 乃饭于村栏,询观岩之路。其人曰:“即在山后,但路须东径草峡,北出峡口,西转循山之 ![]() ![]() ![]() 神祠之后,即潭中之⽔捣⼊石门处,其门南向,甚⾼,望其中崆峒,莫须浮筏以进,不能竟⼊也。久之,仍从神祠东北出平畴,见有北趋路,从之,意可得大道⼊郡。 既乃愈北,始知为独山、怀远道。 ![]() ![]() 〔计所穿山腹中,亦不甚遥,若溯流⼊,当可抵⽔声甚沸处。〕余 ![]() 知其非是,乃下坡走 ![]() 盖小观之⽔出洞为溪,散衍诸畦洫中,此其余沥,穿地峡而北怈于龙江者也。又东二里,逾冈而下,复得石壑,或断或连,⽔散溜其下,与前桥同。此乃彭岭桥之⽔,自九龙来,亦散衍畦洫xù⽔渠,故余沥穿峡而北,怈者亦无几也。 又东一里半,有庵峙路北,为西道。堂前有塘甚深衍,龙溪细流从东来注,而西北不见其所怈。 又东一里,为西门街口,乃南越龙溪,循溪南东行,过山⾕祠之后,又半里而抵香山寺,已昏黑矣。 问冯使,犹未归也。暑甚,亟浴于盆而卧。 译文 十八⽇天⾊特别晴朗。在龙隐洞吃早饭。僧人净庵领路,由山北登蚌蛇洞,借宿的两人同行。下山后,再在龙隐佩吃饭,同那两人沿南山的北麓往西行二里,穿过山侧向南出来,又沿山南往西行一里多,走过龙潭。又向西一里,渡过向北流的小溪,向南进⼊张丹霞墓洞。于是向东北走五里,返回香山寺吃饭。又命令一个人肩扛铺盖,跟随着由西门进城,由北门出城,渡过龙江,向北沿会仙山西麓行一里,向东上山又是一里,游雪花洞。又走一里多,登上山顶。这天晚上住宿在雪花洞。那人告辞走了,约好明天来。十九⽇五更时听见雨声,到拂晓时便停了。等扛行李的人不见来,又独自走去探了深井岩,又跟随书生鲍心⾚从雪花洞东面的山坳下,去游百子岩。仍上山到雪花寺吃饭。有山下卧云阁的僧人来到,于是恳求他领路去游中观、东阁诸处胜景,一起肩扛铺盖下来二里放在卧云阁中。于是带上火把游了中观、东观、丹流阁、⽩云洞,在卧云阁中吃午餐。下午,返回香山寺。 二十⽇进城等候冯润,还未归来。仍出城游览西竺寺、⻩山⾕祠。 二十一⽇、二十二⽇都有雨,我坐在香山寺中。到天黑时,风雨大作,彻夜不止。这天先前随行的五个人,都住在南山的龙隐庵,还时时派一个人来侍候我。到天黑时,忽然有人说他们其中的一个人在洞中 ![]() ![]() 二十四⽇五更时,雨声还哗哗响,随后听见雷声,到起 ![]() 二十五⽇上午还未晴开。饭后, ![]() ![]() 二十六⽇⽇光晴朗。等指挥使冯润仍不归,投名帖拜见昊守备,不接见便返回香山寺,再吃了饭。同僧人慧庵去九龙洞,向西南穿越在田埂中,蜿蜿蜒蜒分开岩石而过。五里,越过往北流的溪⽔,来到丹霞遗蜕洞,就是前几天进去过的地方。仍然下山,绕着山的东麓往南行,回头眺望遗蜕洞的峰顶,有个岩洞向东⾼⾼隆起,那上边将是非常灵幻的,心想登上去一次但阻于无路可走。又向东南约走半里,到达东峰的北麓,见路两旁都有⽔坑连贯,⽔流相连,路沿着⽔坑延伸,好似桥梁。路西有一棵大巨的枫树,树下有九龙神的石碑,是从前九龙祠的遗址。越到它的北面,这里是从前从龙隐洞来时经过的平缓山冈中的⽔潭,而九龙潭就在九龙祠南边的石崖之下,⽔从两者之中向北经过路旁的⽔坑流出去成为平缓山冈中的潭⽔。 九龙洞山在府城西南五里,丹霞遗蜕洞的东南。它所在的山从遗蜕山后绕向东,它北面的山崖上有洞,下边有深潭嵌⼊石壁中好像大巨的⽔井。潭下边横着一块岩石,分隔为东西两半,东半边小而西半边大,东边的⽔低,西边的⽔⾼,东面的⽔清,西面的⽔浑。想来应该是下雨之后,西面的⽔通着⽔源从后山溢出来,而东面则是经常积⽔之处。西面⽔潭的南边,石壁⾼达数丈,下揷到潭底,潭中有很多大鱼。上方刻有“九龙洞”三个大字,不知刻字的人当时栽木桩横架木架费了几多精力?西面⽔潭之深无人能走到头,说是像一缕垂丝,也未必可知,⽔边没有洞,深⼊其中的洞⽳应当潜伏在⽔底。洞⾼悬在深潭上有三丈多⾼,正当井壁石崖的端顶,洞口向北,在东面与“九龙洞”三个字并列,因而知道了此处的刻字是为了洞,不是为了⽔潭。洞口很窄,进洞后洞就⾼⾼隆起。峡⾕向南进去,举着火把从峡⾕中走,那下边十分平坦。一直前进十多丈,转向东,下边虽平,但石纹如⽔波涌起,弯弯曲曲分为一环一环的,其中有积⽔,便成了仙田。向东走二丈,忽然下陷为深坑。由坑上南侧的石崖弯 ![]() ![]() 九龙洞西峰⾼悬的洞,在丹霞遗蜕洞东面的山顶,洞口向东而无路。重重石崖连缀,飞突⾼耸,倒着攀登虽然危险,但刀刃状的岩石⾼险磋峨,手指可以抓住而脚下可以上跃。这之前,一个道士拿刀在前砍荆棘引路,一个脚夫带着火种跟随在后,而我在他们中间。随后见山势非常危险,脚夫不能跟随,道士不能领路,都強迫我不要向前了。我凌空一直上跃,接连上登数层,频频呼唤道士,鼓动他赶快上登,而后道士这才来到。先从山北找到一个岩洞,洞口向东,前方的峡⾕非常陡峻,中间通着一线宽的地方,不即不离,相距一尽左右;曲折走进去三丈,洞內忽然弯隆扩开;转向西南四五丈,洞中便黑暗下来,痛恨随行的脚夫不带上火种相随。幸好底下平坦,在黑暗中摸索着转进一个小石室,觉得没有别的 ![]() ![]() ![]() ![]() 二十七⽇雨停后起 ![]() ![]() ![]() ![]() ![]() ![]() ![]() ![]() ![]() ![]() ![]() ![]() ![]() ![]() ![]() ![]() ![]() 二十八⽇天⾊十分晴朗。早晨起 ![]() ![]() 二十九⽇重新从⻩村墟找来一个向导,告别慧庵向南行。一里,有村庄在西麓,叫牛牢村。有一条小溪在村南,自西面的山峡中流出,往东流⼊南来的溪流中,走路的人渡过小溪,从两条溪⽔之中向南沿着山走。又是一里多,有个岩洞突起在西峰的山麓,洞口向东,分开荆棘走进洞,洞中平坦而不深。它南边山峰回绕山坞相夹,石窍纵横,藤蔓环拥密蔽,是山穷⽔尽之处。浓密的林木中不知⽔从哪里流出来,只听到有潺潺的⽔声来自脚底而已。从此处走半里,踏着石阶向西上登,石脊⾼峻。越过山坳往西走,共一里到达山下,〔这里叫都田隘,东边是宜山县,西边是永顺司的分界处。〕见有溪⽔自西南流来,也是流抵山坳的洞窟之下,穿过这个洞⽳往东流出去,就成为⻩村的上游了。又向南半里,就渡过这条溪⽔往西南行,山又分开,环绕成山坞。二里,有村庄在西麓,这是都田村,又叫秦村,是永顺司的叔⽗邓德本所分管的地方。又向南二里,再渡过这条溪⽔的上游,这条溪⽔就是在西北山侧中发源,随即流⼊都田隘西边的洞⽳,又向东流出后成为⻩村的溪⽔的⽔流了。又往东南一里,登上土山的冈头,于是转向出到岭坳,向西升降在土冈之上,二里,是大歇岭。石山又分开为南北两列,中间又有土山脊盘绕错落,开始见到多灵山的三座山峰如笔架一样,⾼悬在西南二十里之外。下岭后,又往西南行走在两山相夹的山坞中三里,于是向西登土山。此山较⾼,这是永顺司与他叔⽗分界之处,下山后就是永顺司境內。 向西由山坞中走⼊石山山峡,渐渐转向西北行。此地荒寂无人居住,但石峰成排竖立,石⾊青⽩相间成纹,形态郁郁苍苍曲折蜿蜒,好像雕刻出来的一样,⾊彩形态全很奇特。五里,路右有两个岩洞成双张开,洞口都是向南,东边的在山麓,可穿过洞⽳出到东面,但可惜它太低矮了;西边的在山崖上,可攀岩石上去,而且洞中十分奇幻。由洞口后侧方往北钻进去,窄洞渐渐变暗,由 ![]() ![]() ![]() 我踩着土山山麓向东南上走,路渐渐被茅草塞住。分开茅草转向东北行二里,茅草完了但土山峡⾕非常陡峻。攀上峡⾕,抵达石崖下,就见丛林 ![]() ![]() ![]() ![]() ![]() ![]() ![]() ![]() ![]() ![]() ![]() ![]() ![]() ![]() 三月初一⽇黎明起 ![]() ![]() 初二⽇辞别惺一,惺一拿笋⼲送给我。〔用笋丝晒⼲的。〕于是往北行过了溪上的桥,又向北,就向东转⼊山峡,越过平缓的山脊,向东越过浑⽔塘上的山岭,东面望见鹿桥后往北行。不久向北下行,渡过大溪的溪⽔,溪⽔前几天⾼⾼涌到 ![]() ![]() ![]() ![]() ![]() ![]() ![]() ![]() |
上一章 徐霞客游记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徐弘祖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徐霞客游记》在线阅读,《徐霞客游记(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徐霞客游记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