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十二及《元史》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元史 作者:宋濂、王祎等 | 书号:10207 时间:2017/3/26 字数:12709 |
上一章 卷十二 下一章 ( → ) | |
◎地理二 辽 ![]() 辽 ![]() ![]() ![]() ![]() ![]() 县一 辽 ![]() 州二 盖州,(下。)初为盖州路。至元六年,并为东京支郡,并熊岳、汤池二县⼊建安县。八年,又并建安县⼊本州。 懿州,(下。)初为懿州路。至元六年为东京支郡,所领豪州及同昌、灵山二县省⼊顺安县,⼊本州。 广宁府路,(下。)金为广宁府。元封孛鲁古歹为广宁王,旧立广宁行帅府事;后以地远,迁治临潢,立总管府。至元六年,以户口单寡,降为东京路总管府属郡。十五年,复分为路,行总管府事。(有医巫闾山为北镇,在府城西北二十里。至顺钱粮户数四千五百九十五。)领县二: 闾 ![]() ![]() 肇州。(按《哈剌八都鲁传》至元三十年,世祖谓哈剌八都鲁曰:“乃颜故地曰阿八剌忽者产鱼,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纳思、乞里吉思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鱼九尾皆千斤来献。又《成宗纪》元贞元年,立肇州屯田万户府,以辽 ![]()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 大宁路,(上。)本奚部,唐初其地属营州,贞观中奚酋可度內附,乃置饶乐郡。辽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为京北路总管府,领兴中府及义、瑞、兴、⾼、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统三年,割兴州及松山县属上都路。至元五年,并和州⼊利州为永和乡。七年,兴中府降为州,仍隶京北,改京北为大宁。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后复为大宁。户四万六千六,口四十四万八千一百九十三。(壬子年数。)领司一、县七、州九。 录事司。(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录事司。) 县七 大定,(下。中统二年,长省兴⼊焉。)龙山,(下。初属大定府。至元四年,属利州,后复来属。)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兴中州,后复置。)和众,(下。)金源,(下。)惠和,(下。)武平。(下。) 州九 义州。(下。) 兴中州,(下。)元初因旧为兴中府,后省。至元七年,又降府为州。 瑞州。(下。至元二十三年,伯颜奏准以唆都、哈等拘收户计,种田立屯于瑞州之西,拨濒海荒闲地及时开耕,设打捕屯田总管府,仍以唆都、哈等为屯田官。) ⾼州。(下。) 锦州。(下。) 利州。(下。) 惠州。(下。) 川州。(下。) 建州。(下。) 东宁路,本⾼句骊平壤城,亦曰长安城。汉灭朝鲜,置乐浪、玄菟郡,此乐浪地也。晋义熙后,其王⾼琏始居平壤城。唐征⾼丽,拔平壤,其国东徙,在鸭绿⽔之东南千余里,非平壤之旧。至王建,以平壤为西京。元至元六年,李延龄、崔垣、玄元烈等以府州县镇六十城来归。八年,改西京为东宁府。十三年,升东宁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隶婆娑府。本路领司一,余城堙废,不设司存,今姑存旧名。 录事司。土山县。中和县。铁化镇。 都护府,自唐之季,地⼊⾼丽,置府州县镇六十余城,此为都护府,虽仍唐旧名,而无都护府之实。至元六年,李延龄等以其地来归,后城治废毁,仅存其名,属东宁路。 定远府。郭州。抚州。⻩州。(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灵州。慈州。嘉州。顺州。殷州。宿州。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昌州。铁州。(领定戎一镇。)泰州。价州。朔州。宣州。(领宁朔、席岛二镇。)成州。(领树德一镇。)熙州。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椴岛、宁德三镇。)延州。(领 ![]() 沈 ![]() ![]() ![]() ![]() ![]() 开元路,古肃慎之地,隋、唐曰黑⽔靺鞨。唐初,渠长阿固郞始来朝,后乃臣服,以其地为燕州,置黑⽔府。其后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又其后渤海浸弱,为契丹所攻,黑⽔复擅其地,东濒海,南界⾼丽,西北与契丹接壤,即金鼻祖之部落也。初号女真,后避辽兴宗讳,改曰女直。太祖乌古打既灭辽,即上京设都,海陵迁都于燕,改为会宁府。金末,其将蒲鲜万奴据辽东。元初癸巳岁,出师伐之,生禽万奴,师至开元、率宾,东土悉平。开元之名,始见于此。乙未岁,立开元、南京二万户府,治⻩龙府。至元四年,更辽东路总管府。二十三年,改为开元路,领咸平府,后割咸平为散府,俱隶辽东道宣慰司。(至顺钱粮户数四千三百六十七。) 咸平府,古朝鲜地,箕子所封,汉属乐浪郡,后⾼丽侵有其地。唐灭⾼丽,置安东都护以统之,继为渤海大氏所据。辽平渤海,以其地多险隘,建城以居流民,号咸州安东军,领县曰咸平。金升咸平府,领平郭、安东、新兴、庆云、清安、归仁六县,兵 ![]() 合兰府⽔达达等路,土地旷阔,民人散居。元初设军民万户府五,抚镇北边。一曰桃温,距上都四千里。一曰胡里改,距上都四千二百里、大都三千八百里。(有胡里改江并混同江,又有合兰河流⼊于海。)一曰斡朵怜。一曰脫斡怜。一曰孛苦江。各有司存,分领混同江南北之地。其居民皆⽔达达、女直之人,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草为居,以 ![]()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二。(本省陆站一百六处,⽔站九十处。) 河南江北道肃政谦访司 汴梁路,(上。)唐置汴州总管府。石晋为开封府。宋为东京,建都于此。金改南京,宣宗南迁,都焉。金亡,归附。旧领归德府,延、许、裕、唐、陈、亳、邓、汝、颍、徐、邳、嵩、宿、申、郑、钧、睢、蔡、息、卢氏行襄樊二十州。至元八年,令归德自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州隶之;升申州为南 ![]() ![]() 录事司 县十七 开封,(下。倚郭。)祥符,(下。倚郭。)中牟,(下。)原武,(下。旧以此县隶延州,元初隶开封府,后复为延州,县如旧。至元九年,州废,后来属。)鄢陵,(中。)荥泽,(下。旧隶郑州,至元二年来属。)封丘,(中。金大定中,河⽔湮没,迁治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所坏,乃因故城遗址,稍加完葺而迁治焉。)扶沟,(下。) ![]() ![]() 州五 郑州,(下。)唐初为郑州,又改荥 ![]() ![]() ![]() 管城,(下。倚郭。)荥 ![]() ![]() 许州,(下。)唐初为许州,后改颍川郡,又仍为许州。宋升颍昌府。金改昌武军。元初复为许州。领五县: 长社,(下。)长葛,(下。)郾城,(下。)襄城,(下。)临颍。(下。) 陈州,(下。)唐初为陈州,后改淮 ![]() 宛丘,西华,商⽔,(至元二年,省南顿、项城⼊焉,后复置。)南顿,项城。 钧州,(下。)唐、宋皆不置郡,伪齐置颍顺军。金改颍顺州,又改钧州。元至元二年,又割郑州密县来属。领三县: ![]() 睢州,(下。)唐属曹州。宋改拱州,又升保庆军。金改睢州。元因之。领四县: 襄邑,(下。倚郭。)考城,(下。)仪封,(下。)柘城。(下。) 河南府路,唐初为洛州,后改河南府,又改东京。宋为西京。金为中京金昌府。元初为河南府,府治即周之王城。旧领洛 ![]() ![]() 录事司。 县八 洛 ![]() ![]() 州一 陕州,(下。)唐初为陕州,又改陕府,又改陕郡。宋为保义军。元仍为陕州。领四县: 陕县,(下。)灵宝,(下。至元三年,省⼊陕县,八年,废虢州为虢略,隶陕州。并虢略治灵宝,以虢略为巡检司,并朱 ![]() 南 ![]() ![]() ![]() 县二 南 ![]() 州五 邓州,(下。)唐初为邓州,后改南 ![]() ![]() ![]() ![]() 穰县,(下。倚郭。)內乡,(下。至元二年,以顺 ![]() 唐州,(下。)唐初为显州,后改唐州。宋属京西南路。金改裕州。元初复为唐州。至元三年,以民力不及,废湖 ![]() ![]() 泌 ![]() 嵩州,(下。)唐为陆浑、伊阙二县。宋升顺州。金改嵩州,领伊 ![]() ![]() 卢氏。(下。至元二年,隶南京路。八年,属南 ![]() 汝州,(下。)唐初为伊州,又改汝州。宋属京西北路。元至元三年,废郏城、宝丰二县⼊梁县,后复置郏县。领三县: 梁县,(下。)鲁山。(下。)郏县。(下。) 裕州,(下。)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鲁州,后废为县,属唐州。金升为裕州。旧领方城、舞 ![]() ![]() ![]() ![]() ![]() 方城,(下。倚郭。)叶县,(下。)舞 ![]() 汝宁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确山、遂平、平舆为属邑。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舆⼊汝 ![]() ![]() 县五 汝 ![]() ![]() 州四 颍州,(下。)唐初为信州,后改汝 ![]() ![]() 太和,(下。)沈丘,(下。)颍上。(下。) 息州,(下。)唐初为息州,后为新息县,隶蔡州。五代至宋皆因之。金复置息州。旧领新息、新蔡、真 ![]() 新蔡,(下。)真 ![]() 光州,(下。)唐初为光州,后改弋 ![]() 定城,固始,(下。宋末兵 ![]() ![]() 信 ![]() ![]() ![]() ![]() ![]() ![]() ![]() 罗山。(倚郭。)信 ![]() 归德府,唐宋州,又为睢 ![]() ![]() ![]() ![]() 县四 睢 ![]() ![]() ![]() ![]() 州四 徐州,(下。)唐初为徐州,又改彭城郡,又升武宁军。宋因之。金属山东西路。金亡,宋复之。元初归附后,凡州县视民多少设官吏。至元二年,例降为下州。旧领彭城、萧、永固三县及录事司,至是永固并⼊萧县,彭城并录事司并⼊州。领一县: 萧县。(下。至元二年,并⼊徐州,十二年复立。) 宿州,(中。)唐置,宋升保静军,金置防御使。金亡,宋复之。元初隶归德府,领临涣、蕲、灵壁、符离四县并司候司。至元二年,以四县一司并⼊州。四年,以灵壁⼊泗州,十七年复来属。领一县: 灵壁。(下。) 邳州,(下。)唐初为邳州,后废属泗州,又属徐州。宋置淮 ![]() 下邳,(下。州治所。)宿迁,(下。)睢宁。(下。) 亳州,(下。)唐初为亳州,后改谯郡,又仍为亳州。宋升集庆军。金复为亳州。金亡,宋复之。元初领县六:谯、酂、鹿邑、城⽗、卫真、⾕ ![]() ![]() ![]() ![]() 谯县,(下。)鹿邑。(下。此邑数有⽔患,历代民不宁居。)城⽗。(下。) 襄 ![]() ![]() ![]() ![]() ![]() ![]() ![]() 录事司。 县六 襄 ![]() ![]() ![]() ![]() 州二 均州,(下。)唐初为均州,又为武当郡。宋为武当军。元至元十二年,江陵归附,割隶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还属襄 ![]() 武当,(下。兵 ![]() 房州,(下。)唐初为迁州,后为房州,又改房陵郡。宋置保康军。德祐中,知州⻩思贤纳土,命千户镇守,仍令思贤领州事。至元十九年,隶襄 ![]() 房陵,(下。)竹山。(下。) 蕲州路,(下。)唐初为蕲州,后改蕲舂郡,又仍为蕲州。宋为防御州。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抚司。十四年,改总管府,设录事司。户三万九千一百九十,口二十四万九千三百二十一。(自此以后至德安府,皆用至元二十七年数。)领司一、县五。 录事司。 县五 蕲舂,(中。倚郭。)蕲⽔,(中。)广济,(中。宋嘉熙兵 ![]() ![]() ![]() ⻩州路,(下。)唐初为⻩州,后改齐安郡,又仍为⻩州。宋为团练军州。元至元十二年归附。十四年,立总管府。十八年,又为⻩蕲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户一万四千八百七十八,口三万六千八百七十九。领司一、县三。 录事司。 县三 ⻩冈,(中。州治所。)⻩陂,(下。兵 ![]() ![]() 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庐州路,(上。)唐改庐江郡,又仍为庐州。宋为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设淮西总管府。明年,于本路立总管府,隶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军为县来属,后升六安县为州。户三万一千七百四十六,口二十二万九千四百五十七。领司一、县三、州三。州领八县。 录事司。 县三 合肥,(上。倚郭。)梁县,(中。)舒城。(中。) 州三 和州,(中。)唐改历 ![]() 历 ![]() 无为州,(中。)唐初隶光州。宋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与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二十八年,降为州,罢镇巢州为县以属焉。领三县: 无为,(上。倚郭。)庐江,(中。)巢县。(下。) 六安州,(下。)唐以霍山县置霍州,后州废仍为县。梁改灊山县。宋改六安军。元至元十二年归附,二十八年降为县,隶庐州路,后升为州。领二县: 六安,(中。)英山。(中。) 安丰路,(下。)唐初为寿州,后改寿舂郡。宋为寿舂府,又以安丰县为安丰军,继迁安丰军于寿舂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丰路总管府。十五年,定为散府,领寿舂、安丰、霍丘三县。二十八年,复升为路,以临濠府为濠州,与下蔡、蒙城俱来属。户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二,口九万七千六百一十一。领司一、县五、州一。州领三县。 录事司。 县五 寿舂,(中。倚郭。)安丰,(下。至元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言:“安丰之芍陂可溉田万顷,若立屯开耕,实为便益。”从之。于安丰县立万户府,屯户一万四千八百有奇。)霍丘,(下。)下蔡,(下。至元十三年,隶寿舂府。二十八年罢府,与蒙城皆来属。)蒙城。(下。) 州一 濠州,(下。)唐初为濠州,后改钟离郡,又仍为濠州。阻淮带山,与寿 ![]() 钟离,(下。倚郭。)定远,(下。)怀远。(下。宋为怀远军,领荆山一县。至元二十八年,以军为县,隶濠州,省荆山⼊焉。) 安庆路,(下。)唐初为东安州,又改舒州,又改同安郡,又复为舒州。宋为安庆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抚司。十四年,改安庆路总管府,属蕲⻩宣慰司。二十三年,罢宣慰司,直隶行省。户三万五千一百六,口二十一万九千四百九十。领司一、县六。 录事司。 县六 怀宁,(中。)宿松,(中。)望江,(下。)太湖,(中。)桐城,(中。)灊山。(至治三年初立。) 淮东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 扬州路,(上。)唐初改南兖州,又改邗州,又改广陵郡,又复为扬州。宋为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十四年,改为扬州路总管府。十五年,置淮东道宣慰司,本路属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总管府直隶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复立淮东道宣慰司,止统本路属淮安二郡,而本路领⾼邮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复迁,宣慰司遂废,所属如故。后改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汴梁路,复立淮东道宣慰司,割出⾼邮府为散府,直隶宣慰司。户二十四万九千四百六十六,口一百四十七万一千一百九十四。领司一、县二、州五。州领九县。 录事司。 县二 江都,(上。倚郭。)泰兴。(上。) 州五 真州,(中。)五代以前地属扬州,宋以 ![]() 扬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录事司⼊焉。)合六。(下。) 滁州,(下。)唐初析扬州地置,又改永 ![]() 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录事司⼊焉。)来安,(下。)全椒。(中。) 泰州,(上。)唐更海陵县曰吴陵,置吴州,寻废。南唐升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改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海陵,(上。倚郭。)如皋。(上。) 通州,(中。)唐属扬州。南唐于海陵东境置静海镇。周平淮南,改为通州。宋改静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总管府。二十一年,复为州,隶扬州路。领二县: 静海,(上。倚郭。)海门。(中。) 崇明州,(下。)本通州海滨之沙洲,宋建炎间有升州句容县姚、刘姓者,因避兵于沙上,其后稍有人居焉,遂称姚刘沙。嘉定间置盐场,属淮东制司。元至元十四年,升为崇明州。 淮安路,(上。)唐楚州,又改临淮郡,又仍为楚州。宋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东安抚司。十四年,改立总管府,领山 ![]() ![]() ![]() ![]() ![]() 录事司。 县四 山 ![]() ![]() 州三 海宁州,(下。)唐海州。宋隶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五年,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复改为海宁府,未几降为州,隶淮安路。初设录事司,二十年,与东海县并⼊朐山。领三县: 朐山,(中。)沐 ![]() 泗州,(下。)唐改临淮郡,后复为泗州。宋隶淮南东路。元至元十三年,降为下州。旧领临淮、淮平、虹、灵壁、睢宁五县。十六年,割睢宁属邳州。十七年,割灵壁⼊宿州,以五河县来属。二十一年,并淮平⼊临淮。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隶焉。领五县: 临淮,(下。)虹县,(下。)五河,(下。元隶临淮府,十七年来属。)盱眙,(上。宋招信军。至元十三年,行招信军安抚司事,领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明年,升招信路总管府。十五年,改为临淮府。十七年,以五河县在淮之北,改属泗州。二十年,并招信⼊盱眙。二十七年,废临淮府为盱眙县。)天长。(中。) 安东州。(下。) ⾼邮府,唐为县。宋升为军。元至元十四年,升为⾼邮路总管府,领录事司及⾼邮、兴化二县。二十年,废安宜府为宝应县来属,又并录事司,改⾼邮路为府,属扬州路。今隶宣慰司。(抄籍户口数阙,至顺钱粮户数五万九十有八。)领县三: ⾼邮,(上。)兴化,(中。)宝应。(上。旧为宝应军,至元十六年为安宜府。二十年,废府为县,来属本府。) 荆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 中兴路,(上。)唐荆州,复为江陵府。宋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总管府,设录事司。天历二年,以文宗潜藩,改为中兴路。户一十七万六百八十二,口五十九万九千二百二十四。领司一、县七。 录事司。 县七 江陵,(上。)安公,(中。)石首,(中。)松滋,(中。)枝江,(下。)潜江,(中。)监利。(中。宋末兵 ![]() 峡州路,(下。)唐改夷陵郡,又为峡州。宋隶荆湖北路,后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七年升为峡州路。户三万七千二百九十一,口九万三千九百四十七。领县四: 夷陵,(中。宋末随州迁治不常,归附后,复归江北旧治。)宜都,(下。)长 ![]() 安陆府,唐郢州,又改富⽔郡,又为郢州。宋隶京西南路。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五年升为安陆府。户一万四千六百六十五,口三万三千五百五十四。领县二: 长寿,(中。)京山。(中。兵 ![]() 沔 ![]() ![]() ![]() ⽟沙,(中。倚郭。)景陵。(中。兵 ![]() 荆门州,(下。)唐为县。宋升为军,端平间移治当 ![]() 长林,(上。)当 ![]() 德安府,唐安州,又改安陆郡,又仍为安州。宋为德安府,咸淳间徙治汉 ![]() 县四 安陆。(下。)孝感,(下。)应城,(中。)云梦。(下。) 州一 随州,(下。)唐初为随州,又改汉东郡,又复为随州。宋为崇信军,又为枣 ![]() ![]() 随县,(下。)应山。(下。) wwW.bbMxs.cC |
上一章 元史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宋濂、王祎等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元史》在线阅读,《元史(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元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