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四十七及《元史》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元史 作者:宋濂、王祎等 | 书号:10207 时间:2017/3/26 字数:19051 |
上一章 卷四十七 下一章 ( → ) | |
王磐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业农,岁得麦万石,乡人号万石王家。⽗禧,金末⼊财佐军兴,补进义副尉。国兵破永年,将屠其城,禧复罄家赀以助军费,众赖以免。金人迁汴,乃举家南渡河,居汝之鲁山。磐年方冠,从⿇九畴学于郾城,客居贫甚,⽇作糜一器,画为朝暮食。年二十六,擢正大四年经义进士第,授归德府录事判官,不赴。自是大肆力于经史百氏,文辞宏放,浩无涯涘。及河南被兵,磐避难,转⼊淮、襄间。宋荆湖制置司素知其名,辟为议事官。丙申,襄 ![]() ![]() 中统元年,即拜益都等路宣抚副使,居顷之,以疾免。李璮素重磐,以礼延致之,磐亦乐青州风土,乃买田渳河之上,题其居曰鹿庵,有终焉之意。及璮谋不轨,磐觉之,脫⾝至济南,得驿马驰去,⼊京师,因侍臣以闻。世祖即⽇召见,嘉其诚节,抚劳甚厚。璮据济南,大军讨之,帝命磐参议行省事。璮平,遂挈 ![]() 出为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衡⽔县达鲁花⾚忙兀,贪暴不法,县民苦之。有赵清者,发其罪,既具伏矣,适初置监司,其 ![]() ![]() ![]() ![]() 复⼊翰林为学士,⼊谒宰相,首言:“方今害民之吏,转运司为甚,至税人⽩骨,宜罢去之,以苏民力。”由是运司遂罢。阿合马讽大臣,请合中书、尚书两省为一,拜右丞相安童为三公, ![]() ![]() 时宮阙未建,朝仪未立,凡遇称贺,臣庶杂至帐殿前,执法者患其喧扰,不能噤。磐上疏曰:“按旧制:天子宮门,不应⼊而⼊者,谓之阑⼊。阑⼊之罪,由第一门至第三门,轻重有差。宜令宣徽院,籍两省而下百官姓名,各依班序,听通事舍人传呼赞引,然后进。其越次者,殿中司纠察定罚,不应⼊而⼊者,准阑⼊罪,庶朝廷之礼,渐可整肃。”于是仪制始定。 曲⾩孔子庙,历代给民百户,以供洒扫,复其家,至是,尚书省以括户之故,尽收为民,磐言:“林庙户家百,岁赋钞不过六百贯,仅比一六品官终年俸耳。圣朝疆宇万里,财赋岁亿万计,岂爱一六品官俸,不以待孔子哉?且于府库所益无多,其损国体甚大。”时论韪之。帝以天下狱囚滋多,敕诸路自死罪以下,纵遣归家,期秋八月,悉来京师听决。囚如期至,帝恻然怜之,尽原其罪。他⽇,命词臣作诏,戒喻天下,皆不称旨意,磐独以纵囚之意命辞,帝喜曰:“此朕所 ![]() 再乞致仕,不允。国子祭酒许衡将告归,帝遣近臣问磐,磐言:“衡素廉介,意其所以求退者,得非生员数少,坐縻廪禄,有所不安耶?宜增益生员,使之施教,则庶几人材有成,衡之受禄亦可少安矣。”诏从之。磐移疾家居,帝遣使存问,赐以名药。磐尝于会集议事之际,数言:“前代用人,二十从政,七十致仕,所以资其材力,闵其衰老,养其廉聇之心也。今⼊仕者不限年,而老病者不能退,彼既不自知聇,朝廷亦不以为非,甚不可也。”至是,以疾,请断月俸毋给,自秋及舂,坚乞致仕。帝遣使慰谕之曰:“卿年虽老,非任剧务,何以辞为。”仍诏禄之终⾝,并还所断月俸。磐不得已,复起。 时方伐宋,凡帷幄谋议,有所未决,即遣使问之,磐所敷陈,每称上意。帝将用兵⽇本,问以便宜,磐言:“今方伐宋,当用吾全力,庶可一举取之。若复分力东夷,恐旷⽇持久,功卒难成。俟宋灭,徐图之未晚也。”江南既下,磐上疏,大略言:“噤戢军士,选择官吏,赏功罚罪,推广恩信,所以抚安新附,销弭寇盗。”其言要切,皆见施行。朝议汰冗官,权近私以按察司不便, ![]() ![]() ![]() ![]() 磐以年老,累乞骸骨。丞相和礼霍孙为言,诏允其请,进资德大夫,致仕,仍给半俸终⾝。皇太子闻其去,召⼊宮,赐食,慰问良久。行之⽇,公卿百官,皆设宴以饯。明⽇,皇太子赐宴圣安寺,公卿百官出送丽泽门外,缙绅以为荣。磐无子,命其婿著作郞李稚宾为东平判官,以便养。每大臣燕见,帝数问磐起居状,始终眷顾不衰。磐资 ![]() 王鹗 王鹗,字百一,曹州东明人。曾祖成,祖立,⽗琛。鹗始生,有大鸟止于庭,乡先生张奫曰:“鹗也。是儿其有大名乎!”因名之。幼聪悟,⽇诵千余言,长工词赋。金正大元年,中进士第一甲第一人出⾝,授应奉翰林文字。六年,授归德府判官,行亳州城⽗令。七年,改同知申州事,行蔡州汝 ![]() 甲辰冬,世祖在藩邸,访求遗逸之士,遣使聘鹗。及至,使者数辈 ![]() 庚申,世祖即位,建元中统,首授翰林学士承旨,制诰典章,皆所裁定。至元元年,加资善大夫。上奏:“自古帝王得失兴废可考者,以有史在也。我家国以神武定四方,天戈所临,无不臣服者,皆出太祖皇帝庙谟雄断所致,若不乘时纪录,窃恐久而遗亡,宜置局纂就实录,附修辽、金二史。”又言:“唐太宗始定天下,置弘文馆学士十八人,宋太宗承太祖开创之后,设內外学士院,史册烂然,号称文治。堂堂国朝,岂无英才如唐、宋者乎!”皆从之,始立翰林学士院,鹗遂荐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鸣为学士。复奏立十道提举学校官。 有言事者,谓宰执非其人,诏儒臣廷议可任宰相者。时阿合马巧佞, ![]() ![]() 鹗 ![]() ⾼鸣 ⾼鸣,字雄飞,真定人,少以文学知名。河东元裕上书荐之,不报。诸王旭烈兀将征西域,闻其贤,遣使者三辈召之,鸣乃起,为王陈西征二十余策,王数称善,即荐为彰德路总管。世祖即位,赐诰命金符,已而召为翰林学士,兼太常少卿。至元五年,立御史台,以鸣为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其裁定。寻立四道按察司,选任名士,鸣所荐居多,时论咸称其知人。天下初定,中书、枢密事多壅滞,言者请置督事官各二人,鸣曰:“官得人,自无滞政,臣职在奉宪,愿举察之,毋为员外置人也。”七年,议立三省,鸣上封事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不如一省便。”世祖深然之,议遂罢。川、陕盗起,省臣患之,请专戮其尤者以止盗,朝议将从之,鸣谏曰:“制令天下上死囚,必待论报,所以重用刑、惜民生也。今从其请,是开天下擅杀之路,害仁政甚大。”世祖曰“善”令速止之。鸣每以敢言被上知,尝⼊內,值大风雪,帝谓御史大夫塔察儿曰:“⾼学士年老,后有大政,就问可也。”赐太官酒⾁慰劳之,其见敬礼如此。九年,迁吏礼部尚书。十一年,病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五十卷。 李冶 李冶,字仁卿,真定栾城人。登金进士第,调⾼陵簿,未上,辟知钧州事。岁壬辰,城溃,冶微服北渡,流落忻、崞间,聚书环堵,人所不堪,冶处之裕如也。世祖在潜邸,闻其贤,遣使召之,且曰:“素闻仁卿学优才赡,潜德不耀,久 ![]() ![]() ![]() ![]() ![]() ![]() ![]() ![]() ![]() ![]() ![]() 冶晚家元氏,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众。及世祖即位,复聘之, ![]() 李昶 李昶,字士都,东平须城人。⽗世弼,从外家受孙明复《舂秋》,得其宗旨。金贞祐初,三赴廷试,不第,推恩授彭城簿,志壹郁不乐,遂复求试。一夕,梦在李彦榜下及第,阅计偕之士,无之,时昶年十六,已能为程文,乃更其名曰彦。兴定二年,⽗子廷试,昶果以《舂秋》中第二甲第二人,世弼第三甲第三人,⽗子褒贬各异,时人以比向、歆,而世弼遂不复任,晚乃授东平教授以卒。昶颖悟过人,读书如夙习,无故不出户外,邻里罕识其面。初从⽗⼊科场,侪辈少之,讥议纷纭,监试者远其次舍,伺察甚严。昶肆笔数千言,比午,已脫稿。释褐,授征事郞、孟州温县丞。正大改元,超授儒林郞、赐绯鱼袋、郑州河 ![]() 国兵下河南,奉亲还乡里。行台严实,辟授都事,改行军万户府知事。实卒,子忠济嗣,升昶为经历。居数岁,忠济怠于政事,贪佞抵隙而进。昶言于忠济曰:“比年內外裘马相尚,饮宴无度,库蔵空虚,百姓匮乏,若犹循习故常,恐或生变。惟阁下接纳正士,黜远小人,去浮华,敦朴素,损骑从,省宴游,虽不能救已然之失,尚可以弭未然之祸。”时朝廷裁抑诸侯,法制寝密,忠济纵侈自若。昶以亲老求解,不许。俄以⽗忧去官,杜门教授,一时名士,若李谦、马绍、吴衍辈,皆出其门。 岁己未,世祖伐宋,次濮州,闻昶名,召见,问治国用兵之要。昶上疏,论治国,则以用贤、立法、赏罚、君道、务本、清源为对;论用兵,则以伐罪、救民、不嗜杀为对。世祖嘉纳之。明年,世祖即位,召至开平,访以国事,昶知无不言,眷遇益隆。时征需烦重,行中书省科征税赋,虽逋户不贷,昶移书时相,其略曰:“百姓困于弊政久矣,圣上龙飞,首颁明诏,天下之人,如获更生,拭目倾耳,以徯太平。半年之间,人渐失望,良以渴仰之心太切,兴除之政未孚故也。侧闻 ![]() ![]() ![]() 会严忠济罢,以其弟忠范代之,忠范表请昶师事之,特授翰林侍讲学士,行东平路总管军民同议官。昶条十二事,刬除宿弊。至元元年,迁转之制行,减并路、府、州、县员官,于是谢事家居。五年,起为吏礼部尚书,品格条式、选举礼文之事,多所裁定。凡议大政,宰相延置上座,倾听其说。六年,奷臣阿合马议升制国用使司为尚书省,昶请老以归。七年,诏授南京路总管兼府尹,不赴。八年,授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务持大体,不事苛细,未几致仕。二十二年,昶年已八十三,复遣使征之,以老疾辞,赐田千亩。二十六年卒,年八十有七。 昶尝集《舂秋》诸家之说折中之,曰《舂秋左氏遗意》二十卷;早年读《语》、《孟》,见先儒之失,考订成编,及得朱氏、张氏解,往往吻合,其书遂不复出。独取《孟子》旧说新说矛盾者,参考归一,附以己见,为《孟子权衡遗说》五卷。 刘肃 刘肃,字才卿,威州洺⽔人。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尝为尚书省令史。时有盗內蔵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侩及蔵吏,诬服者十一人。刑部议皆置极刑,肃执之曰:“盗无正赃,杀之冤。”金主怒。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诣省辨愈力。右司郞中张天纲曰:“吾为汝具奏辨析之。”奏⼊,金主悟,囚得不死。调新蔡令。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肃至,命树畜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濒淮民有窜⼊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间有归者,颇艰于⾐食,时出怨言曰:“不如渡淮。”告者以谋叛论,肃曰:“淮限宋境,一⽔耳,果 ![]() 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郞,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壬子,世祖居潜邸,以肃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真定以银钞 ![]() 肃 ![]() 子宪,礼部侍郞;愻,大名路总管。孙赓,翰林学士承旨。 王思廉 王思廉,字仲常,真定获鹿人。幼师太原元好问。既冠,张德耀宣抚河东,辟掌记书,复谢归。至元十年,董文忠荐之,世祖问文忠曰:“汝何由知王思廉贤?”对曰:“乡人之善者称之也。”遂召见,授符宝局掌书。十三年,姚枢举为昭文馆待制,迁奉训大夫、符宝局直长。十四年,改翰林待制,尝进读《通鉴》,至唐太宗有杀魏徵语,及长孙皇后进谏事,帝命內官引至皇后阁,讲衍其说。后曰:“是诚有益于宸衷。尔宜择善言进讲,慎勿以渎辞烦上听也。”每侍读,帝命御史大夫⽟速帖木儿、太师月⾚察儿、御史中丞撒里蛮、翰林学士承旨掇立察等咸听受焉。帝尝御延舂阁,大赉群臣,俾十人为列以进,思廉偶在卫士之列,帝责董文忠曰:“思廉儒臣,岂宜列卫士!” 十八年,进中顺大夫、典瑞少监。十九年,帝幸⽩海,时千户王著矫杀奷臣阿合马于大都,辞连枢密副使张易。帝召思廉至行殿,屏左右,问曰:“张易反,若知之乎?”对曰:“未详也。”帝曰:“反已反已,何未详也?”思廉徐奏曰:“僣号改元谓之反,亡⼊他国谓之叛,群聚山林贼害民物谓之 ![]() 二十年,升太监。思廉以儒素进,帝眷注优渥。尝疾,赐御药,顾问安否;扈跸,失所乘马,给內厩马五匹;盗窃所赐⽟带,更以⽟带赐之。裕宗居东宮,思廉进曰:“殿下府中,宜建学官,俾左右近侍,尝亲正学,必能裨辅明德。”裕宗然之。裕宗尝 ![]() 李谦 李谦,字受益,郓之东阿人。祖元,以医著名。⽗唐佐, ![]()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驿召至上都。即见,劳曰:“朕知卿有疾,然京师去家不远,且多良医,能愈疾。卿当与谋国政,余不以劳卿也。”升学士。元贞初,引疾还家。大德六年,召为翰林承旨,以年七十一,乞致仕。九年,又召。至大元年,给半俸。仁宗为皇太子,征为太子少傅,谦皆力辞。仁宗即位,召十六人,谦居其首。乃力疾见帝于行在,疏言九事,其略曰:“正心术以正百官,崇孝治以先天下,选贤能以居辅相之位,广视听以通上下之情,恤贫乏以重邦家之本,课农桑以丰⾐食之源,兴学校以广人材之路,颁律令使民不犯,练士卒居安虑危。至于振肃纪纲、纠察內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苛细者为之。”帝嘉纳焉。迁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加赐银一百五十两,金织币及帛各三匹。归,卒于家,年七十九。 谦文章醇厚有古风,不尚浮巧,学者宗之,号野斋先生。子偘,官至大名路总管。 徐世隆 徐世隆,字威卿,陈州西华人。弱冠,登金正大四年进士第,辟为县令。其⽗戒世隆曰:“汝年少,学未至,毋急仕进,更当读书,多识往事,以益智识,俟三十⼊官,未晚也。”世隆遂辞官,益笃于学。岁壬辰,⽗殁。癸巳,世隆奉⺟北渡河,严实招致东平幕府,俾掌记书。世隆劝实收养寒素,一时名士多归之。宪宗即位,以为拘榷燕京路课税官,世隆固辞。壬子,世祖在潜邸,召见于⽇月山,时方图征云南,以问世隆,对曰:“孟子有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夫君人者,不嗜杀人,天下可定,况蕞尔之西南夷乎!”世祖曰:“诚如卿言,吾事济矣。”实时得金太常登歌乐,世祖遣使取之观,世隆典领以行。既见,世祖 ![]() 中统元年,擢燕京等路宣抚使,世隆以新民善俗为务。中书省檄诸路养噤卫之羸马,数以万计,刍秣与其什器,前期戒备。世隆曰:“国马牧于北方,往年无饲于南者。上新临天下,京畿 ![]() 至元元年,迁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谘访而后行,诏命典册多出其手。世隆奏:“陛下帝国中,当行国中事。事之大者,首惟祭祀,祭必有庙。”因以图上,乞敕有司以时兴建。从之,逾年而庙成。遂 ![]() 九年,乞补外,佩虎符,为东昌路总管。至郡,专务以德率下,不事鞭箠,吏不忍欺,民亦化服,期年而政成,郡人颂之。十四年,起为山东提刑按察使。时有妖言狱,所司逮捕凡数百人,世隆剖析诖误者十八九,悉纵遣之。十五年,移淮东。宋将许琼家童告琼匿官库财,有司系其 ![]() 孟祺 孟祺,字德卿,宿州符离人。世以财雄乡里。⽗仁,业儒,有节行。壬辰,北渡,寓济鱼台,州帅石天禄礼之,辟兼详议府事。祺幼敏悟,善骑 ![]() 十二年,丞相伯颜将兵伐宋。诏选宿望博学、可赞画大计者与俱行,遂授祺承直郞、行省谘议。久之,迁郞中,伯颜雅信任之。时军书填塞,祺酬应剖决,略无凝滞。师驻建康,伯颜以兵事诣阙,政无大小,祺与执政并裁决之。及战焦山,宋军下流,祺曰:“不若乘势速进,以夺彼气。”如其言,遂大破之。伯颜闻之,喜曰:“不意书生乃能知兵若是!”诸将利虏掠,争趋临安,伯颜问计,祺对曰:“宋人之计,惟有窜闽尔。若以兵迫之,彼必速逃,一旦盗起临安,三百年之积,焚 ![]() 阎复 阎复,字子靖,其先平 ![]() ![]() ![]() ![]()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以旧臣召⼊朝,赐重锦、⽟环、⽩金,除集贤学士,阶正议大夫。元贞元年,上疏言:“京师宜首建宣圣庙学,定用释奠雅乐。”从之。又言:“曲⾩守冢户,昨有司并⼊民籍,宜复之。”其后诏赐孔林洒扫二十八户、祀田五千亩,皆复之请也。三年,因星变,又上疏言“定律令,颁封赠,增俸给,通调內外官”且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郡守以征租受杖,非所以厉廉隅。江南公田租重,宜减,以贷贫民。”后多采用。大德元年,仍迁翰林学士。二年,诏赐楮币万贯。四年,帝召至榻前,密谕之曰:“中书庶务繁重,左相难其人,卿为朕举所知。”复以哈剌哈孙对,帝大喜,即遣使召⼊,相之;复亦拜翰林学士承旨,阶正奉大夫。十一年舂,武宗践祚,复首陈三事,曰“惜名器,明赏罚,择人材”言皆剀切。未几,进阶荣禄大夫,遥授平章政事,余如故。复力辞,不许,上疏乞骸骨,诏从其请,给半俸终养。时仁宗居东宮,赐以重锦,俾公卿祖道都门外。及即位,遣使召复,复以病辞。皇庆元年三月卒,年七十七,谥文康。有《静轩集》五十卷。 部分译文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代务农,每年收麦万石,乡人称“万石王家”⽗王禧,金末出钱帮助军饷,因而授官为进义副尉。蒙古军破永年,要杀屠全城百姓,禧将全部家财去帮助蒙军作为军费,使永年百姓免遭大难。金人迁都汴梁,禧全家南渡⻩河,定居于汝州鲁山。 磐年方二十岁,在郾城拜⿇九畴为师。因是流落异乡,非常贫困,每天做粥一钵为一⽇饮食。二十六岁,考中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经义进士,授归德府录事判官,没去就职。从此以后大力研究经史家百学说,其文辞宏伟豪放,浩大得无边无际。蒙军进⼊河南,磐为避难而转⼊淮襄之间。宋荆湖制置司素闻其名,委任为议事官。太宗八年(1236),襄 ![]() ![]() ![]() 中统元年(1260),拜磐为益都等路宣抚副使,不久因病免职。李王。。素来敬重王磐,聘请他去,磐也爱好青州风土民情,买田于氵弭河之上,其庐舍题名曰“鹿庵”有终老于此的打算。李王。。 ![]() ![]() 出任真定、顺德等路宣慰使时,衡⽔县达鲁花⾚忙兀。。,贪赃枉法,横行霸道,该县百姓深受其苦。有人叫赵清者,揭发了忙兀。。的罪行。忙兀。。派人夜间谋杀赵清,清逃走免遭祸难,而其⽗⺟ ![]() ![]() 又召回朝为翰林学士,进见宰相时,首先提出:“当今害民之官,以转运司最厉害,以至于敲骨昅髓,应废除以减轻民人负担。”从此废除了转运司。阿合马暗示一些大臣,奏请将中书、尚书两省合而为一,拜右丞相安童为三公,实际上是想暗夺他的权力。诏令朝臣讨论此事,王磐认为“:合两省为一,由右丞相总领,是方便些,否则就保持不变。三公既不参预政事,则不宜虚设。”合并中书尚书两省之事也就不采行了。调磐为太常少卿,他请求辞官,不允。 这时,宮廷尚未建立,朝拜仪礼尚未制定,凡朝贺,大小臣僚杂至帐殿之前,喧扰不堪。磐上疏道:“按旧制,天子宮门,不应⼊而⼊者谓之‘阑⼊’(擅自闯⼊),阑⼊之罪,由第一门至第三门,轻重不同。宜令宣徽院,登记两省以下的百官姓名,各依次序听通事舍人传呼前引,然后进见。凡超越次序者,殿中司纠察惩罚;不应⼊而⼊者,按‘阑⼊’罪惩处,这样朝廷的礼节就可严整而肃穆。”世祖采纳。从此,朝仪制度订立下来。 曲⾩孔子庙,历代都拨赐民一百户来洒扫,不服别的劳役。现在,尚书省通过清查户口把孔庙的民户收为一般平民。王磐上书道“:林庙户家百每岁 ![]() 磐再次请求辞官,不允。国子祭酒许衡将辞官回乡,世祖派近侍臣去征询王磐的意见,王磐认为:“衡素来廉洁,其所以要求辞退,莫非是因生员少,他感到自己是徒费廪禄,內心不安?应增加生员,任他施教,这样可望培养出人材,衡受禄內心也可稍稍安心些。”诏令按王磐的意见办。 磐因病归家,世祖遣使问候,赐名药。磐曾在议事会上多次说过“:前代用人,二十从政,七十告退,这是因为要用人之才而又怜悯其衰老,养其廉聇之心。今做官者不限年纪,而老病者又不退,他们自己不知廉聇,朝廷也不认为这样是不对的,甚是不可。”他要求在病中停止他的俸禄。从秋到舂,坚持请求辞退。世祖遣使安慰他说:“卿年虽老,但并无繁重政务,为何要辞官?”诏令给王磐终⾝俸禄,并补发所停发的月俸。磐不得已,只得再上朝理政。 这时正在伐宋,凡筹划议论之事不能决定者,立即遣使去征求王磐的意见。磐的陈奏也往往符合皇上的旨意。世祖准备征伐⽇本,问王磐意见如何。磐陈奏道“:现在正在伐宋,应以全力一举取胜,若再分兵于东夷,恐相持⽇久,难以成功。等灭宋之后,再征⽇本不晚。”江南平定之后,磐又上疏,其大略是“:约束军士不准滥杀,选择官吏,赏功罚罪,推广朝廷恩惠,安抚新归附百姓,消除寇盗。”这些都是当前紧要的事,都逐一施行。 朝廷打算淘汰冗官,一些有权有势的近侍之臣,感到按察司于他们不利,倡议裁撤。王磐陈奏说“:各路州郡距京师遥远,贪官污吏侵害百姓,无处控告,唯依靠按察司为他们申诉。若把按察使指为冗官,一概裁减,则小民冤死而无处申诉了。若让京师御史台去纠察四方之事,这是很不对的。御史台纠察朝廷百官、京畿州县,尚有不到之处,怎能完全纠察外省千百城之事?若 ![]() 朝廷记录平宋之功,升至宰相执政者二十余人。有人提出改定官制,磐上疏说:“历代制度是:有官品,有爵号,有职位。官爵是表示所受的荣耀恩宠,职位是要委以权力。臣下有功有劳,随其大小而给以官爵;有才有能,按其才能授其职位。这就是皇上驾御臣下之方式方法。臣认为,有功者加升散官,或赐五等爵号,如汉、唐封侯之制即可,不宜任其他职位。” 征讨⽇本,大军即将出发,磐⼊朝谏阻说“:⽇本小夷,海道既远且险,胜并不表现我们武功之盛,不胜则损害国威。臣以为不去征伐为好。”世祖大怒,认为这话不该说,是别有用心。磐回答说:“臣⾚心为国,才敢于直言,如果有他心,为何从叛 ![]() 磐因年老,多次请求退休还乡。丞相和礼霍孙也帮他请求,终于允准,晋升为资德大夫而离职,仍给终⾝半俸禄。皇太子听说磐告老还乡,召请他⼊宮赐宴饯别。启程之⽇,公卿百官为他设宴饯行。第二天,皇太子又赐宴圣安寺,公卿百官送于丽泽门外。磐无子,命其婿著作郞李稚宾为东平判官,以便就近奉养。世祖常向大臣询问磐生活情况,始终眷恋不已。 磐禀 ![]() 王鹗,字百一,曹州东明人,曾祖名成,祖⽗名立,⽗名琛。初生时有大鸟停庭院內,因名鹗。自幼聪敏,能每天背诵诗文千余言,长大长于词赋。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科举中进士第一甲第一名,授应奉翰林文字。六年授归德府判官,行亳州城⽗令。七年,改任同知申州事,行蔡州汝 ![]() 蒙古乃马真皇后三年(1244),当时世祖尚未即位,访求名士,遣使聘请王鹗至王府,每⽇为世祖讲解《孝经》、《书经》、《易经》及齐家治国之道,讲述古今事物之变化,如此一年有余。请求还乡,世祖留他居大都,并赐宅一所。 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授王鹗为翰林学士承旨,皇帝的诰命和朝廷典章制度,都由他裁定。至元元年(1264),加资善大夫,上章建议修纂《实录》及附修《辽史》、《金史》。又建议设立翰林学士院,并推荐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鸣等为翰林院学士。还奏请设立十道提举学校官。 世祖召集儒臣讨论推荐宰相人选。奷臣阿合马企图乘机夺取相位,有些大臣也从旁助力。众人知其不当,但谁也不敢说话,只有王鹗起来反对,奷臣之谋为他中止。至元五年请求辞官,世祖命有关机构仍每年给他俸禄,遇有大事还是遣人去询问。至元十年卒,年八十四岁,谥“文康” 鹗 ![]() 李冶,字仁卿,真定栾城人。金朝时考中进士,调任⾼陵县主簿,未到任又改知钧州,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钧州城陷,冶改装北渡⻩河,流落于忻、崞之间,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读书,别人不堪忍受,而他还觉得很宽敞。 世祖即位之前就闻知李冶贤能,遣使召至,问河南金朝诸臣谁人较贤,李冶举完颜仲德,世祖问完颜合答与蒲瓦二人如何,李冶说:“此二人缺乏将帅之谋略,而金任用不疑,故此亡国。”又问唐朝魏征与宋朝的曹彬如何,李冶说:“征忠心直言,知无不言,唐朝的谏臣数他第一。彬伐江南不妄杀一人,可与方叔、召虎相比,汉代之韩信、彭越、卫青、霍去病等则不在话下。”又问“:今之臣者有像魏征的吗?”答曰:“现在讨好取宠成风,难找到像魏征这样的人。”又问“:当今有贤才否?”对曰:“天下本不乏贤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今儒生中如魏。。、王鹗、李献卿、兰光庭、赵复、郝经、王博文辈皆是有用之材,贤王也曾聘过。任用他们有何不可,只怕是不能让他们尽其才能。四海之广,又岂只此数人,大王诚心广求,将集聚于朝廷。” 世祖问何以治天下,李冶对曰:“治天下说难难如登天,说易易如反掌。有制度则治,讲求实际则治,重用君子黜退小人则治,像这样岂不易如反掌,反之则难如登天。治国之道在于建立法律制度和整顿纲纪两条,纲纪维系君臣关系,法律分别赏罚。如今上至大小官吏下至平民百姓,皆为所 ![]() ![]() 又问地震是什么原因,李冶回答说:“天裂是因为 ![]() ![]() ![]() ![]() 冶晚年居家于元氏,在封龙山下开馆讲学,学徒⽇多。世祖即位后 ![]() 徐世隆,字威卿,陈州西华人。二十岁中金正大四年(1227)进士,朝廷任命他做县令。其⽗告诫他说:“你还年少,所学不多,不忙去为官,应再多读书,增加知识,三十岁为官不晚。”世隆便辞官而更加努力学习。 金天兴元年(1232),⽗亲去世,第二年同⺟亲北渡⻩河,严实招他到东平为记书官。世隆劝严实收养贫困书生,因而许多名士都投奔而来。宪宗即位,召他去做管理燕京路课税官,世隆坚决拒绝。世祖即位前于宪宗二年(1252),在⽇月山召见世隆,询问有关征讨云南的事,世隆说:“孟子说过‘不杀人的君王能统一天下’。君王不杀人能统一天下,何况小小西南一隅之地。” 中统元年(1260),被提升为燕京等路宣抚使。这时中书省令各路饲养噤卫军的瘦马数万匹,为世隆所拒绝。前任宣抚使亏欠清沧应征盐课,世隆对此进行清查,使盐课有余,朝廷赐他⽩银三十铤。二年,调职顺天府,该地正闹荒灾,世隆开仓放粮,使众多百姓免于死亡。三年,朝廷废宣抚司,回到东平。其后世祖任命他为太常卿兼提举东平路学校事。四年,世祖询问他关于国中古代尧、舜、禹、汤如何为圣王的道理,世隆将《书经》中有关帝王的事加以讲解,著成书进呈皇帝,世祖大喜,命翰林承旨安蔵译为蒙文进呈御览。 至元元年(1264),调任世隆为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常卿,朝廷大政都先征求他的意见后而再行,凡皇帝诏令和宮中典册都出自世隆之手。还协助朝廷兴建太庙, ![]() 不久又兼任户部侍郞,受皇帝之命参预设立中书省等家国最⾼机构,确定內外官制。至元七年,任吏部尚书,鉴于当时选任官吏无一定制度,因而著《选曹八议》一文。 至元九年(1272),任东昌路总管,注重提倡道德,以理服人,不专靠刑罚,仅仅一年该郡政治清明,民人称颂。至元十四年,提升为山东提刑按察使。当时有妖言惑众,衙门逮捕了数百人,世隆加以甄别,误捕者十之八九,皆予释放。十五年调淮东。世祖准备征讨⽇本,世隆上疏劝止。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辞不就任;又召为集贤学士,仍以称病为由,不就任。 世隆⾝材魁伟, ![]() ![]() 阎复,字子靖,祖籍平 ![]() ![]() 阎复七岁读书,聪敏过人,二十岁⼊东平求学,拜名儒康晔为师。当时严实管领东平御史台,招诸生进行进士预考,当选者四人,阎复为第一名,其他是徐琰、李谦、孟祺。 宪宗九年(1259),在东平御史台任掌记书之职。至元八年(1271),为会同馆副使兼接伴使。十二年升任翰林修撰。十四年以奉训大夫官阶出任佥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事。十六年回朝任翰林直学士,有鉴于州郡官吏不称职,建议制定选拔官吏之法。十九年升侍讲学士。二十年改为集贤侍讲学士并兼管会同馆事务。 至元二十三年(1286)升翰林院学士。世祖屡次召至榻前口述圣旨,由阎复草拟成文。二十八年废尚书省,再立中书省, ![]()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召阎复⼊朝,授任集贤学士,官阶为正议大夫。元贞元年(1295),阎复上疏建议京师建立“宣圣”庙学,以雅乐祭祀孔子,恢复曲⾩孔墓守冢户为单独户籍,不并⼊民籍。这些意见均被采纳。其后又奏请朝廷赐护守孔墓者二十八户,祭祀田五千亩。元贞三年彗星出现,阎复因此建议制定法令,颁布对宗室亲王的分封与赠予,增加员官俸禄,调任內外官吏等。还建议对地方官吏不施杖刑,减轻江南公田的重租。这些建议多被采纳施行。大德元年(1297),又调任翰林学士,次年赐他楮币万贯。四年成宗召至榻前,让他举荐中书省左丞相人选。阎复推荐哈剌哈孙。成宗大喜,即召拜哈剌哈孙为相,拜阎复为翰林学士承旨,官阶正奉大夫。 大德十一年(1307)武宗即位,阎复首先向皇帝进呈三点意见“:朝廷器物和爵位不能轻易与人,赏罚要分明,人材任用要选择。”武宗进升其官阶为荣禄大夫,授平章政事之职。阎复推辞不受,请求辞官返故里。仁宗即位后召他为官,又推辞不就任。皇庆元年(1312)三月卒,年七十七岁,谥“文康”著有《静轩集》五十卷。 wWW.bBmXs.cC |
上一章 元史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宋濂、王祎等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元史》在线阅读,《元史(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元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