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五十五及《元史》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元史 作者:宋濂、王祎等 | 书号:10207 时间:2017/3/26 字数:27316 |
上一章 卷五十五 下一章 ( → ) | |
陈祐(天祥) 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世业农。祖忠,博究经史,乡 ![]() ![]() 六年,置提刑按察司,首以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时中书、尚书二省并立,世祖厌其烦, ![]() ![]() ![]() 朝廷大举伐宋,遣祐签军,山东民多逃匿,闻祐来,皆曰:“陈按察来,必无私。”遂皆出,应期而办。十三年,授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吏多震慑失措,祐因谓曰:“何必若是!前为盗跖,今为颜子,吾以颜子待之;前为颜子,今为盗跖,吾以盗跖待之。”由是吏知修饬,不敢弄法。许、蔡间有巨盗,聚众劫掠,祐捕之急,逃⼊宋境;宋亡,随制置夏贵过汴,祐斥下马,挝杀之于市,民间帖然。十四年,迁浙东道宣慰使。时江南初附,军士俘虏温、台民男女数千口,祐悉夺还之。未几,行省榷民商酒税,祐请曰:“兵火之余,伤残之民,宜从宽恤。”不报。遣祐检覆庆元、台州民田。及还至新昌,值⽟山乡盗,仓猝不及为备,遂遇害,年五十六。诏赠推忠秉义全节功臣、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老请留葬会稽,不得,乃立祠祀之。祐能诗文,有《节齐集》。 子夔,芍陂屯田万户,初在扬州,闻祐遇盗死,泣请于行省,愿复⽗雠,擒其贼魁,戮于绍兴市。皋,昌国州知州。奭,侍仪司通事舍人。孙思鲁,袭芍陂屯田万户。思谦,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弟天祥。 天祥字吉甫,因兄祐仕河南,自宁晋徙家洛 ![]() ![]() 至元十一年,起家从仕郞、郢复州等处招讨司经历,从国兵渡江,因论军中事,深为行省参正贾居贞所器重。十三年,兴军国以籍兵器致 ![]() ![]() ![]() ![]() ![]() ![]() 居岁余,诏改本军为路,有代天祥为总管者,务变更旧政,治隐匿兵者甚急,天祥去未久而兴国复变,邻郡寿昌府及大江南北诸城邑,多乘势杀守将以应之。时方改行省为宣慰司,参政忽都帖木儿、贾居贞,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帅兵讨之,至樊口,兵败死。⻩州遂声言攻 ![]() ![]() ![]() 初,行省闻变,尽执鄂州城南中人将杀之,以防內应,居贞救之不能得,天祥曰:“是州之人,与彼势本不相接, ![]() ![]() ![]() 二十一年三月,拜监察御史。会右丞卢世荣以掊克聚敛骤升执政,权倾一时。御史中丞崔彧言之,帝怒, ![]() 卢世荣素无文艺,亦无武功,惟以商贩所获之赀,趋附权臣,营求⼊仕,舆赃辇贿,输送权门,所献不充,又别立欠少文券银一千锭,由⽩⾝擢江西榷茶转运使。于其任,专务贪饕,所犯赃私,动以万计。其隐秘者固难悉举,惟发露者乃可明言,凡其掊取于人及所盗官物,略计:钞以锭计者二万五千一百一十九,金以锭计者二十五,银以锭计者一百六十八,茶以引计者一万二千四百五十有八,马以匹计者十五,⽟器七事,其余繁杂物件称是。已经追纳及未纳见追者,人所共知。今竟不悔前非,狂悖愈甚,以苛刻为自安之策,以诛求为⼲进之门,既怀无餍之心,广畜攘掊之计,而又⾝当要路,手握重权,虽位在丞相之下,朝省大政,实得专之。是犹以盗跖而掌阿衡之任,不止流殃于当代,亦恐取笑于将来。朝廷信其虚诳之说,俾居相位,名为试验,实授正权。校其所能,败阙如此;考其所行,毫发无称。此皆既往之真迹,可谓已试之明验。若谓必须再试,止可叙以他官,宰相之权,岂宜轻授。夫宰天下,譬犹制锦。初 ![]() 家国之与百姓,上下如同一⾝,民乃国之⾎气,国乃民之肤体。⾎气充实则肤体康強,⾎气损伤则肤体羸病。未有耗其⾎气能使肤体丰荣者。是故民富则国富,民贫则国贫,民安则国安,民困则国困,其理然也。昔鲁哀公 ![]() ![]() ![]() ![]() ![]() ![]() 计其任事以来,百有余⽇,验其事迹,备有显明。今取其所行与所言而已不相副者,略举数端:始言能令钞法如旧,钞今愈虚;始言能令百物自 ![]() 世祖闻其语,遣使召天祥与世荣,俱至上都面质之。既至,即⽇有內官传旨,缚世荣于宮门外。明⽇⼊对,天祥于帝前再举其所言与未及尽言者,帝皆称善,世荣遂伏诛。五月,朝廷录天祥从军渡江及平兴国、寿昌之功,进秩五品,擢吏部郞中。二十三年四月,除治书侍御史。六月,命理算湖北湖南行省钱粮。天祥至鄂州,即上疏劾平章岳束木凶暴不法。时桑哥窃国柄,与岳束木姻 ![]() ![]() 元贞元年,改山东西道廉访使。时盗贼群起,山东居多,诏求弭盗方略。天祥上奏曰:“古者盗贼之起,各有所因,除岁凶饥馑,诿之天时,宜且勿论。他如军旅不息,工役荐兴,聚敛无厌,刑法紊 ![]() ![]() ![]() 大德三年六月,迁河北河南廉访使,以疾不起。人有冤抑,往往就天祥家求直,天祥以不在其位,却去之。六年,升江南行台御史中丞,上章论征西南夷事,曰: 兵有不得已而不已者,亦有得已而不已者。惟能得已则已,可使兵力永強,以备不得已而不已之用,是之谓善用兵者也。去岁,行省右丞刘深远征八百媳妇国,此乃得已而不已之兵也。彼荒裔小邦,远在云南之西南又数千里,其地为僻陋无用之地,人皆顽愚无知。取之不⾜以为利,不取不⾜以为害。深欺上罔下,帅兵伐之,经过八番,纵横自恣,恃其威力, ![]() ![]() ![]() ![]() 比问西征败卒及其将校,颇知西南远夷之地,重山复岭,陡涧深林,竹木丛茂,皆有长刺。军行径路在于其间,窄处仅容一人一骑,上如登天,下如⼊井,贼若乘险邀击,我军虽众,亦难施为也。又其毒雾烟瘴之气,皆能伤人,群蛮既知大军将至,若皆清野远遁,阻其要害,以老我师,或进不得前,旁无所掠,士卒饥馁,疫病死亡,将有不战自困之势,不可不为深虑也。且自征伐倭国、占城、 ![]() ![]() 为今之计,宜且驻兵近境,使其⽔路远近得通,或用盐引茶引,或用实钞,多增米价,和市军粮。但法令严明,官不失信,可使米船蔽江而上,军自⾜食,民亦不扰,內安 ![]() ![]() 不报,遂谢病去。七年,召拜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八月,地震,河东尤甚,诏问弭灾之道。天祥上章,极言 ![]() ![]() 天祥自被召还京,至是且一岁,未尝得见言事,输忠无地,常郁郁不自释,又不 ![]() 刘宣 刘宣,字伯宣,其先潞人也。因出戍,留居忻,金末避地于陕,后徙太原。宣沉毅清介,居家孝友,自幼喜读书,有经世之志。宣抚张德辉至河东,见而器重之,还朝,荐为中书省掾。宣暇则往从国子祭酒许衡讲明理学。初命为河北河南道巡行劝农副使。至元十二年,⼊为中书户部郞中,改行省郞中。从丞相伯颜、平章阿术统军平江南,赞画居多。伯颜尝命宣诣阙上捷书,世祖召见,亲问以南征事,应对称旨,赐器服宠嘉之。江南平,命宣沙汰江淮冗官,其所存⾰,悉合公论。除知松江府,未几同知浙西宣慰司事。在官五年,威惠并著。升江淮行省参议,擢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使。 二十三年,⼊为礼部尚书,遂迁吏部。时将伐 ![]() ![]() ![]() ![]() ![]() ![]() ![]() 二十三年十二月,中书传旨,议更钞用钱,宣献议曰:“原 ![]() ![]() ![]() ![]() ![]() 二十五年,由集贤学士除行台御史中丞。时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悍戾纵恣,常虑台臣纠言其罪,而尤忌宣。一⽇,御史大夫与中丞出建康城,点视军船,群御史从。有以军船载苇者,御史张谅诘之,知为行省官所使,诣扬州覆实。忙古台盛怒,即图报复。时大夫之⽗,官于属郡,随被按劾。遣其 ![]() ![]() ![]() 始宣将行时,书后事缄付从子自诚,令勿启视。宣死,视其书,辞云:“触怒大臣,诬构成罪,岂能与经断小人 ![]() 宣既引决,行省⽩于朝,以为宣知罪重杀自。前后构成其事者,郞中张斯立也。然宣忠义节 ![]() 何荣祖 何荣祖,字继先,其先太原人。⽗瑛,金贞祐间试文法⼊优等,补吏,后授明威将军,守巨鹿尹,权军器监主事。金亡,徙家广平。荣祖状貌魁伟,额有⾚文如双树,背负隆起。有相者谓曰:“子位极人臣,且寿相也。”何氏世业吏,荣祖尤所通习,遂以吏累迁中书省掾,擢御史台都事。始折节读书,⽇记数千言。阿合马方用事,置总库于其家,以收四方之利,号曰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斥其非,论甚力。阿合马知荣祖主其谋,奏为左右司都事以隶己。未几,御史台除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又出为山东按察使,而阿合马莫逞其志矣。 有帖木剌思者,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帖木剌思计无所出,适济南有上变告者,唐卿察其妄,取讼牒焚之。帖木剌思乃摭取为辞,告唐卿纵反者,逮系数十人。狱久不决,诏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鞫之。荣祖得其情, ![]() ![]() ![]() ![]() 时宣慰使乐实、姚演开胶州海道,有制噤戢诸人沮挠,粮舶遇暴风多漂覆。乐实弗信,督诸漕卒偿之,搒掠惨毒,杀自者相继。按察官惧违制,莫敢言。荣祖曰:“第言之,若朝廷见谴,吾自当之。”即草辞以奏,诏免其征。召⼊为尚书参知政事。时桑哥专政,亟于理算钱⾕,人受其害。荣祖请罢之,帝不从,屡恳请不已,乃稍缓之。而畿內民苦尤甚,荣祖每以为辞。同僚曰:“上既为免诸路,惟未及在京,可少止勿言也。”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荣祖请于岁终立局考校,人以为便,立为常式,诏赐以钞万一千贯。荣祖条中外有官规程, ![]() ![]() 先是,荣祖奉旨定《大德律令》,书成已久,至是乃得请于上,诏元老大臣聚听之。未及颁行,适子秘书少监惠没,遂归广平,卒,年七十九。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 荣祖⾝至大官,而僦第以居,饮器用青瓷杯。中宮闻之,赐以上尊,及金五十两、银五百两、钞二万五千贯,俾置器买宅,以旌其廉。所著书,有《大畜》十集,又有《学易记》、《载道集》、《观物外篇》等书。 陈思济 陈思济,字济民,柘城人也。幼读书,即晓大义,以才器见称于时辈间。世祖在潜邸,闻其名,召之以备顾问;既即位,始建省部,俾掌敷奏。世祖以京兆为国重镇,命廉希宪等行中书省于陕西。思济实与偕行,多所赞画。中统三年,诏诛王文统,召廉希宪⼊中书,思济还,仍掌敷奏。事无巨细,悉就准绳,姚枢、许衡皆器重之。会阿合马⼊省,聇其位在希宪左,每 ![]() 子诚袭,荫⼊官,拜监察御史、朝列大夫、佥广西道肃政廉访司事。 秦长卿 秦长卿,洛 ![]() ![]() 长卿从子山甫,为建康府判官,闻长卿冤状,即⽇弃官去,累荐不起以卒。山甫子从龙,仕至南台治书侍御史;从德,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赵与蒨 赵与蒨,字晦叔,宋宗室子,尝登进士第,为鄂州教授。至元十一年,丞相伯颜既渡江,与蒨率其宗人之在鄂州者,诣军门上书,力陈不嗜杀人可以一天下,且乞全其宗 ![]() ![]() ![]() 与蒨既老,成宗命特官其子孟实以终养。大德七年,以疾卒。家贫无以为葬,成宗命有司赙钞五千贯,给舟军,还葬台州之⻩岩。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天⽔郡侯,谥文简。 姚天福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居实,避兵徙雁门。天福幼读《舂秋》,通大义。及长,以材辟怀仁丞。至元五年,诏立御史台,以天福为阁管勾,寻拜监察御史。每廷折权臣,帝嘉其直,锡名巴儿思,谓其不畏強悍,犹虎也。仍厚赐以旌其忠,天福曰:“臣职居抨弹,惟负爵禄是惧,敢贪厚赏,以重臣罪?”时御史台置二大夫,纲纪无统,天福言于世祖曰:“古称一蛇九尾,首动尾随;一蛇二首,不能寸进。今台纲不张,有一蛇二首之患。陛下不急拯之,久则紊不可理。”帝诏⽟速帖木儿及孛罗谕之,孛罗以年幼自劾。天福时按行畿內,有出使者凌民取贿,天福乃易服间行得其状,奏戮之以徇,豪右慑服。十二年,诏罢各道按察司,天福⽩大夫⽟速帖木儿曰:“是司之设,所以广视听、虞非常,虑至深远,不但绳有司而已也。”大夫骇然曰:“微公言,几失之。”夜⼊帝卧內,奏其言,帝大悟,诏复立之。权臣不悦,左迁天福朝列大夫、衡州路同知,不就,起为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时北鄙兵兴,转输烦急,河东民苦徭役。天福以反侧为忧,劾执政失计,奏罢其役。征拜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年,江南既平,授嘉议大夫、淮西道按察使。淮甸当兵冲,将吏有豪猾为民害者,悉铲除之,民大悦。转湖北道按察使,发省臣赃事数十以闻。帝以其尝有勋劳,特原之,而流其 ![]() ![]() ![]() ![]() 初,天福拜御史时,其⺟戒之曰:“古称公尔忘私,委质为臣,当罄所衷,以塞其职,勿以未亡人为恤,俾吾追踪陵⺟,死之⽇犹生之年也。”天福亦请于宪府曰:“监察责当言路,有犯无隐,苟获谴,乞不为亲累。”或以闻,帝叹曰:“巴儿思⺟子虽生今世,其义烈之言当于古人中求之。” 子祖舜,秘书监著作郞;侃,內蔵库副使。 许国祯 许国祯,字进之,绛州曲沃人也。祖济,金绛州节度使。⽗⽇严,荣州节度判官。皆业医。国祯博通经史,尤精医术。金 ![]() ![]() 宪宗三年癸丑,从征云南,机密皆得参与,朝夕未尝离左右。或在告,帝辄为之不悦。九年己未,世祖帅师围鄂州,获宋人数百族,诸将 ![]() 初,国祯⺟韩氏,亦以能医侍庄圣太后,又善调和食味,称旨,凡四方所献珍膳旨酒,皆命掌之。太后闵其劳,赐以真定宅一区,岁给⾐廪终⾝,国祯由是家焉。子扆。 扆字君黼,一名忽鲁火孙,从其⽗国祯事世祖于潜邸,进退庄重,世祖喜之,赐今名。俾从许衡学,⼊备宿卫,忠慎小心。尝因事忤旨, ![]() ![]() 有窃大安阁礼神之币者,将诛之,群臣莫敢言,忽鲁火孙独谏曰:“敬神,善事也。因置人于死地,臣恐神不享所祭。”帝即命释之。忽鲁火孙与丞相安童善,国政多所赞益,桑哥忌之,数谮于上,帝不之信。桑哥败,系于左掖门,帝命忽鲁火孙往唾其面,辞不可,帝称其仁厚,赐以⽩⽟带。且谕之曰:“以汝明洁无瑕,有类此⽟,故以赐汝也。”成宗即位,迁中书右丞,行太常卿。力辞,乃命以中书右丞署太常事。俄改陕西行中书省右丞。时关中饥,议发仓粟赈之,同列以未得请于朝不可,忽鲁火孙曰:“民为邦本,今饥馁如此,若俟命下,无及矣。擅发之罪,吾当独任之,不以累公等。”遂大发粟,不数⽇命亦下。明年旱,祷于终南山而雨,岁以大 ![]() 忽鲁火孙不事生业,田宅皆上所赐。有⾜疾,不能行,仁宗以为先朝老臣,特敕乘小舆⼊噤中,访以旧事。后⾜益弱,不可出,每国有大政,诏使近侍即其家问之。特授荣禄大夫、大司徒,食其禄终⾝。赠推忠守正佐理功臣、光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僖简。 部分译文 陈祐,一名天祐,字庆甫,赵州宁晋人,其家世代以农为业。祖⽗陈忠,精通经史,乡里皆尊他为师,死后,其生学谥曰“茂行先生” 祐自幼好学,家贫,⺟亲张氏曾剪发卖钱,为他买书。长大博通经史。当时诸王可自任官属,宪宗三年(1253),穆王府任 祐为该府尚书,赐其⽗⺟银十铤、锦⾐一套。穆王的封藩地在陕、洛,任祐为河南总管。他去上任那天,首先去拜访金末名士李国维、杨杲、李微、薛玄,向他们求教治世之道。他又奏请免征西军数家百的各种赋税,提出二十余件有利于民人的事,请朝廷施行。这些都得到朝廷的采纳。 世祖即位,将陕、洛地区划为河南西路。中统元年(1260),任命 祐为河南西路总管。当时州县官吏因为未给俸禄,多贪婪暴 ![]() ![]() 至元三年,朝廷赐祐虎符,授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卫辉是四方 ![]() 至元六年,设置提刑按察司,首先任命 祐为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这时,中书、尚书两省并立,世祖打算把二者合而为一,召集大臣共同讨论。祐刚回朝,就特命他参议其事。阿合马为尚书省平章政事, ![]() ![]() 朝廷大举伐宋,派 祐征调军队,山东百姓多逃避,闻祐来,都出来应征。十三年,授祐为南京总管兼开封府尹,官吏多惊慌失措。祐对他们说:“何必如此惊慌!你们以前为盗跖,而今为颜渊,我就把你们当好人对待;若前为颜渊,而今为盗跖,我就会把你们当盗贼对待。”于是这些官吏安分守己,不敢违法。许、蔡之间有大盗,聚众抢劫, 祐追捕则逃⼊宋朝境內。宋亡后,这些人随制置夏贵路过汴梁时,祐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当众杖杀。 十四年,调浙东道宣慰使。江南刚刚平定,元军俘虏温州、台州百姓男女数千口为奴, 祐強行释放归家。不久,行省征收百姓和商人的酒税,祐提出:“战争之后,对于遭受兵刀之苦的百姓,应宽大怜恤。”但这意见未转达于朝廷。朝廷派他去查核庆元、台州的民田。回来行至新昌,遇到⽟山乡盗贼,他猝不及防,被杀害,享年五十六岁。诏赠推忠秉义全节功臣、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追封河南郡公,谥忠定。江浙⽗老要求葬他于会稽,未获批准,便立祠纪念。 祐能诗能文,著有《节斋集》。 陈天祥字吉甫,陈祐之弟,因兄在河南做官,他便把全家由宁晋迁到洛 ![]() ![]() ![]() ![]() 至元十一年(1274),始任从仕郞,后历任郢州、复州招讨司经历,随元军渡江伐宋,由于 ![]() 至元十三年,兴军国因没收民间兵器而遭民众的強烈反抗,行省命天祥暂管兴军国的政事。天祥领军士十人至兴军国境,在离城近百里地方停了两天才⼊城,⽗老来拜见,天祥告谕他们“:捍卫乡井确实不可没有兵器,地方官吏收得过多,所以造成 ![]() ![]() ![]() ![]() ![]() ![]() 当时州县官吏还有未给俸禄者,天祥自行规划,按月发给,以便防止他们的贪污行为,使百姓不受侵害。邻近分宁县发生民变,刺探报情的常到兴军国,官吏请天祥下令逮捕,天祥说:“分宁县是因为官吏贪污暴 ![]() ![]() ![]() ![]() 一年后,朝廷把兴军国改为兴国路,接替天祥为兴国路总管的人,完全改变天祥的政策,严厉制裁隐蔵兵器的人。所以天祥离开后不久,兴国又发生民变,邻近的寿昌府及大江南北的各县城,叛民乘势杀死守将,响应兴国民人的起义。当时刚改行省为宣慰司,参政忽都帖木儿、贾居贞、万户郑鼎臣为宣慰使。鼎臣帅兵镇庒,在樊口兵败⾝亡。⻩州叛民扬言要攻 ![]() ![]() ![]() ![]() 行省闻民变,将鄂州城中的南人一律逮捕起来,准备大杀屠,以防他们为叛军內应。居贞想拯救鄂州南人而又做不到。天祥说:“鄂州南人,与叛军本无关系,杀他们不过是要夺他们的财产而已。”极力劝阻行省员官,将被捕的平民全部释放。派天祥去暂管寿昌府政事,给他二百兵卒。寿昌叛民听说官军来了,都离开寿昌城去恃险自保。天祥知寡不敌众,武力镇庒是不行的,便派人去向他们说明利害祸福,劝他们各归田里,只将为首者⽑遇顺、周监在鄂州市斩首示众。获得金二百两,打听到是鄂州商人的东西,物还原主。 二十一年三月,天祥拜为监察御史。右丞卢世荣因搜刮民财有功,升为执政大臣,其权力庒倒一切。御史中丞崔。。弹劾他,世祖大怒,要将崔。。法办。世荣因而更加气焰嚣张。左司郞中周寅戈,在议论政事时略表示一点不同意见,世荣便诬他违法,奏请令杖一百,然后处斩。于是朝廷大小员官都吓得不敢讲话。二十二年四月,天祥上书,痛斥世荣的奷恶: “卢世荣素无文才,也无武功,只知用他经商所赚来的钱来巴结权臣以求做官。他将贪污的大量财物送至权臣家中,还不够,又立下欠银一千锭的文契,于是能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而为江西榷茶转运使。上任以后,专门贪污钱财,动以万计。其隐蔵于家內者固然难列举出来,只就已暴露出来可以统计的有:钞二万五千一百一十九锭,金二十五锭,银一百六十八锭,茶一万二千四百五十八引,马十五匹,⽟器七件,还有许多其他物品。这是已经追究而 ![]() ![]() “如今,他竟不痛改前非,而是更加猖狂,以苛征百姓为自安之策,以向百姓诛求为升官的阶梯,他怀有贪求无厌之心,广泛搜刮民财之计。而且⾝居要职,手握重权,其职位虽在丞相之下,而朝廷大权实是由他专擅。他是以盗贼之心来掌握宰相之权,不仅祸殃于当代,也恐怕会取笑于将来。朝廷相信他的谎言,使他居于相位,名为试用,实际上是授他以实权。其才能其行为都丝毫没有值得一提的。这些事都⾜以表明试用的结果如何。如果还要试用,只能让他去做别的官,宰相之权岂可轻易授给他。主宰天下,如同制作锦缎,能不能制作,先用布帛做试验,如果不成功损失也不重。今把相位做贤愚试验,如同把一幅美丽的锦缎去考核匠人的工艺能力,把美好的东西毁坏了,将追悔莫及。 “家国与百姓的关系,如同⾝体,民是家国的⾎气,家国是民的体肤,只有⾎气充实才体肤康強,若⾎气损伤则体肤就会羸弱多病,未有消耗⾎气而能使体肤健康的。所以说,民富则国富,民贫则国贫,民安则国安,民困则国困,道理就是这样。舂秋时代,鲁哀公要向百姓多征赋税,请教于有若,有若说‘:百姓丰⾐⾜食,你做君王的怎么会不⾜;百姓不⾜,君王又怎能⾜。’由此可见,民必须减轻赋税然后能⾜,家国必须是在百姓丰⾜之后才能富強。《书经》说‘:民为家国之本, ![]() ![]() “如今,世荣是一年征十年的赋税;用万民的生命来换取他一人之荣耀。他只是图广取博敛之功,而不顾百姓的困苦死活;上下 ![]() “卢世荣任职以来,已一百多天了,察验其事迹,其罪恶已十分明显。今将他所言与所行不符合事略举几件:开始说他能使钞法不受到破坏,但今天钞币已成一张无用废纸;开始说他能使百物价 ![]() “臣也知道依附权臣,则可望得到荣誉宠信,违背重臣的意图则祸患不测;闭口不言,明哲保⾝,也不是做不到。但正因事关家国存亡,关系不浅,臣深为担忧,经再三考虑,不得不说。” 世祖看了这个奏章,派人把天祥与世荣都召来上都,当面质问。他们到达上都,宦官传旨:将世荣捆绑于官门外。第二天,天祥又在世祖面前讲了许多前所未讲的事,帝认为都对,将世荣处斩。五月,朝廷列举天祥随大军渡江及平定兴国、寿昌民变之功,进升官秩五品,升为吏部郞中。 二十三年四月,授治书侍御史。六月,命清理湖北湖南行省钱粮。天祥至鄂州,立即上疏弹劾平章政事岳(要)束木之凶暴不法。这时桑哥窃取权政,与岳(要)束木联姻。岳(要)束木为桑哥爪牙,以莫须有之罪诬陷天祥, ![]() 元贞元年(1295),改任山东西道廉访使。当时,国全各地盗贼蜂起,而以山东为多,朝廷寻求平息方略。天祥上书,分析了反叛发生的原因,除天灾造成饥荒外,还有是由于连年战争,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无限制地征收课税,刑法紊 ![]() ![]() 平 ![]() 大德三年(1299)六月,天祥调任河北河南廉访使,但因病未就任。受到冤枉的人往往到他家中来伸冤,天祥因自己不在任而推辞了。大德六年,升为江南行台御史中丞。上书论朝廷征西南夷事,其中说: “兵有不得已而用者,也有不当用而用者,不当用而能不用,则可保持兵力的強大,以备不得已时而用,这就是善用兵之法。去年,行省右丞刘深远征八百媳妇国,这就是不当用而用。八百媳妇是个蛮夷小邦,远在云南西南数千里之外,其地是偏僻无用之地,其人是愚昧无知之人。攻取它并没有什么好处,不取也无害处。 “刘深欺上骗下,帅兵征讨,经过八番之地,恣意横行,恃其武力, ![]() ![]() ![]() “近来访问西征败回的士卒及将校,才知西南这遥远蛮夷之地,山岭重重,丛林深⾕,大军所经过的道路,窄处仅能走一人一骑,上如登天,下如落井。在这样不利的地理条件下,若贼据险袭击,我军虽多也难以应战。再加上毒雾烟瘴,都可伤人。群蛮知大军将至,如果实行清野,远远逃遁,堵截险要之地,使我军进不得退不得,附近又无粮食可取,士兵饥饿,病疫死亡,将有不战自困之势,不能不令人深为忧虑。 “而且自征伐⽇本、占城、 ![]() ![]() “又听说八番罗国之人,受征西军的侵害,抛弃他们的职业,相继反抗或逃亡,对刘深恨⼊骨髓,都要分食其⾁。人们內心恨他,上天也憎恶他。望朝廷上承天意,下顺民心,早将刘深正法,向西南蛮夷再降明诏,表示圣朝数十年对他们抚养之恩,自今再不会有远征之役。他们自然会归顺天朝。过去大舜退兵而苗族来归顺,赵充国不战而羌人安分守己,这些事载在经传之中,为后代万世效法。 “为今之计,最好是驻兵于靠近西南蛮夷地方的我边境之內,使⽔运 ![]() ![]() ![]() 天祥的奏章没得答复,他便托病辞官。 大德七年,召天祥⼊朝,拜为集贤大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八月,发生地震,河东尤为厉害,朝廷下诏,征询消灾之道。天祥上章说这是因为 ![]() ![]() 天祥自奉诏还京,时达一年之久,未曾见到皇帝以表示他忠君之心,常郁郁不乐,又不愿空领俸禄,于八年正月称病辞官而去。到了通州,中书省派人去追留。他还是不肯回朝。皇帝闻知,赐钞五千贯,派专官护送回家。九年五月,拜为中书右丞,参议枢密院事,提调诸卫屯田。五次派人送去任命诏书,他都以年老为由,不肯接受任命。至大四年(1311),仁宗即位,又遣使去召他回朝,他还是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辞谢。延。。三年(1316)卒于家,终年八十七岁。赠推忠正义全德佐理功臣、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赵国公,谥“文忠” 刘宣字伯宣,其先祖本潞州人,后由陕西移居太原。宣禀 ![]() 至元十二年(1275),刘宣⼊朝任中书省户部郞中,后改任行省郞中。随丞相伯颜、平章阿术统军平定江南,多出谋划策。伯颜命宣回朝呈进捷报,世祖召见他,询问南征情形,宣的回答使世祖很満意,赐器物冠服以表示对他的嘉奖。 江南平定后,命宣去淘汰江淮一些无事可做的员官,他对员官去留的处理,均合公论。宣受命任松江知府,不久改任同知浙西宣慰司事。为官五年,其名声政绩都称著于世。升为江淮行省参议,再升为江西湖东道提刑按察使。 至元二十三年,宣⼊朝为礼部尚书,其后转为吏部尚书。朝廷将要征伐 ![]() ![]() ![]() ![]() ![]() ![]() ![]() ![]() ![]() 朝廷又要东征⽇本,宣又上书说:“近又决定设置征东行省,再次出兵⽇本。这场战争关系到我家国之安危。唆都建议讨伐占城,海牙提出南征 ![]() ![]() ![]() ![]() 至元二十五年,由集贤学士授行台御史中丞。当时江浙行省丞相忙古台恣意横暴,常怕台臣弹劾他的罪行,尤其忌恨刘宣。有天,御史大夫与御史中丞出建康城检阅军船,御史们都随从。有人用军船载运带草,御史张谅盘问,知行省官所派遣,便到扬州去进行核实。忙古台大怒,立即图谋报复。御史大夫之⽗在该郡为官,随即被弹劾。忙古台派人去建康,窥视御史台在处理御史大夫⽗亲中的错误。台臣知道后都害怕,暗中去向忙古台求和解,只有宣不去。忙古台更加恨他,罗织罪名将宣之子下狱,又令建康酒务、淘金等官及录事司员官,诬告行台破坏粮食的输送,报告朝廷,必 ![]() ![]() 宣杀自后,行省报告了朝廷,以为他是畏罪杀自。然宣为人忠义,注重节 ![]() 何荣祖字继先,祖籍太原。⽗何瑛,在金朝为官,授明威将军。金亡后迁家于广平。 荣祖体貌魁伟,额上有红⾊纹,如两棵树,背突出,看相的说他将来会做大官,而且长寿。何家世代为吏,荣祖也 ![]() ![]() 帖木剌思贪赃枉法,为佥事李唐卿弹劾。帖木剌思想不出对付的办法。恰巧这时济南有人告发谋反事,唐卿察觉此是诬告,把起诉人的状子烧了。帖木剌思借此事指控唐卿放纵了谋反者,于是逮捕了数十人。但此案长期不能判决。朝廷命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去审理。他们了解事情的真象后,荣祖主张判诬告之罪,祯与仁杰认为对诬告者只判失口 ![]() ![]() 平凉府报告说,有南人二十余人逃往江南,安西行省 ![]() ![]() 桑哥专政,迫切地搜刮钱粮,人人受害。荣祖多次奏请停止,世祖不听从,畿內之民受害尤甚,荣祖又多次向皇帝报告畿內民人困苦,请求免去赋税。同僚劝他再不要去劝谏了,荣祖执意不肯,不怕违背圣上旨意,不签署有关公文。不过一月,桑哥的害民之弊为大家所共知。世祖这才想起荣祖过去所说的那些话,召他来问解救的办法。荣祖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在年终时对征收钱粮情形进行考核。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以后长期实行。朝廷赐他钞一万贯以资奖励。荣祖陈奏朝廷內外员官规则,以纠正弊病。但为桑哥所庒制,不能实行。荣祖与桑哥既意见不合,便借病告假,朝廷特授荣祖为集贤大学士。不久,起任尚书右丞。 桑哥倒台后,改荣祖为中书省右丞。祖荣奏请施行《至元新格》,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他上书说“:家国财用不可不⾜,而天下百姓也不可不安。今管理财政的人,不顾民人之困苦,谈政治者不规划家国的大政方针。而且应当任用的人总是多,而得到任用的人却总是少。总之,中书省及各部为家国基础所在,必须选拔有才⼲者任用。按察司虽监督一道之政务,而其职责在于清除弊端,安抚该道百姓,如果还有未做到的事,行省和行台则应派官去考核,尽量做到于政有益。”世祖深以为然。荣祖多次因年老病而请求解除他的职务,朝廷诏令他不必负责具体事务,只是参预中书省商定政务,领取俸禄。不久,拜荣祖为昭文馆大学士,参预中书省事,又加平章政事。发生⽔旱灾害,他以此为由,请求罢职,朝廷未准。 荣祖曾奉旨定《大德律令》,此书早已完成,现在奏请诏命元老大臣审订。还未来得及颁行,因其子秘书少监何惠去世,他辞职回到广平,年七十九岁卒。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 荣祖⾝为大官,却租房居住,茶具是普通青瓷。皇后闻知,赐上等饮具及金五十两、银五百两、钞二万五千贯,让他买宅添置用具,以表彰他的廉洁。其著述有《大畜》十集,还有《学易记》、《载道集》、《观物外篇》等书。 陈思济字济民,柘城人。幼读书,在同辈中以才气称著。世祖为太子时即闻其名,召⼊府做顾问。世祖即位,始建中书省和各部,令思济掌管朝臣的奏书。世祖认为京兆是家国重镇,命廉希宪等巡察陕西行中书省,思济同去,多出谋划策。中统三年(1262),诏令诛王文统,召廉希宪⼊中书省。思济也回朝,仍掌管奏书,事无巨细,皆按章理办,深为姚枢、许衡所器重。 阿合马⼊中书省,其位在希宪之下,深以为聇,总是想任意行事,而希宪坚持不从。希宪离职后,省臣都惧怕阿合马,早晨集会,都不敢向前,惟独思济手持公文去见他。阿合马在希宪座位上签署,思济指出“:这不是你的座位。”阿合马怒目而视,众为他担心,而思济神⾊自若。授任为右司都事,随希宪巡视山东。不久召还。 至元五年(1268),命中书省总理政务,御史台监察百官,一时官吏的降升和选拔重用、典章制度,多是由思济草拟制定的。后历任承务郞、同知⾼唐州事,政绩卓著,拜监察御史。阿合马设立尚书省,其权在中书省之上。陈思济、魏初等弹劾阿合马的不法行径,帝命近臣去加以查证。御史各以一些不重要的事来陈奏,只有思济厉声说道:“御史是言官,而不是为诉讼做辩护而设!”拂袖而去。授奉训大夫、沁州知州,他为政简要,不务苛刻。升中顺大夫、同知绍兴路总管府事,奉命审定刑事案件。桐庐有一囚犯,瘦弱得快死了,思济放他回家,到期来听候判决。囚犯向他拜谢道:“久闻公之名,若不早⽇判决,恐我 ![]() 至元二十三年,加少中大夫、同知浙东道宣慰司事。浙西大⽔,民人啼饥号寒,而浙东仓廪充实,思济即将浙东仓中之粮运到浙西进行赈济,中书省奏报其事,世祖认可。浙东大旱,思济为民祈雨,授嘉议大夫、两淮都转运使。两淮盐课不⾜,思济⾰除奷弊,发展贸易通商,每年盐课也充⾜了。升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后改任池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平章也速答儿威势赫赫,选取淘金户三千户,搜括民田,思济极力上书制止。后历升通议大夫、佥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大德五年(1301)冬病逝,终年七十岁。赠正议大夫、吏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颍川郡侯,谥“文肃” 姚天福字君祥,绛州人。⽗姚居实,因避兵难而迁全家于雁门。天福幼读《舂秋》,明了君臣大义。长大任怀仁县丞。至元五年(1268),朝廷设立御史台,以天福为架阁管勾,不久即拜为监察御史。天福常在朝廷上当面弹劾权臣,世祖嘉奖他的直率,赐名巴儿思,意思是不畏強悍,如虎一般,厚加赏赐以表彰他对朝廷的忠心。天福说“:臣的职责就是弹劾臣僚们的错误。惟恐辜负了圣上给我的俸禄,怎敢再贪优厚赏赐而加重臣的罪过?” 当时,御史台有二御史大夫,意见不能统一,工作反而不好办,天福以“一蛇二首,不能寸进”的比喻,劝世祖上设一个御史大夫。世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天福巡察畿內,有个朝廷派来的使臣欺庒百姓,索取贿赂,天福⾝着便服进行调查,得其罪状,奏请朝廷将他斩首示众,豪強怕他,畏服于他。 至元十二年,朝廷废除各道按察司,天福对御史大夫⽟速帖木儿说“:按察司的设立,是为了广泛听取意见,防止非常事件的发生,意义深远,不只是纠正官吏的错误而已。”大夫大吃一惊地说“:若非公提醒,几乎误了大事。”连夜⼊世祖卧室转奏天福的意见,世祖也明⽩过来,下诏恢复各道按察司。权臣对此很不⾼兴,降天福为朝列大夫、衡山路同知。天福辞不就任,后起任河东道提刑按察副使。这时,北边用兵,军饷的输送又多又急,河东民人苦于运输的力役。天福深怕民人会因此而闹事,弹劾执政者失策,奏请停止征发运输劳役。召天福⼊朝,拜中顺大夫、治书侍御史。 十六年,授嘉议大夫、淮西道观察使。淮甸是军事要地,屯驻在那里的将吏侵害百姓,天福一律清除,民人大喜。转任湖北道按察使,揭发省臣贪赃事数十件,报告朝廷。二十年调为山北道按察使。该地百姓不知务农,天福教导他们种庄稼,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给他建生祠祝福,刻碑文记其事绩。二十二年,⼊朝任刑部尚书,不久出京为扬州路总管。二十六年,再度任淮西按察使,惩处大奷一人,没收其家产。 二十八年,桑哥倒台,其 ![]() ![]() ![]() 大德二年(1298),授江西行省参政,因病辞职。四年,拜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使京畿地区得到很好的治理,为后来的府尹树立了榜样。六年,病卒,享年七十三岁。 许国祯字进之,绛州曲沃人。祖⽗许济,在金朝曾任绛州节度使,⽗许⽇严,曾任荣州节度判官。祖、⽗都曾以医为业。 国祯精通经史,尤其精于医术。金末,为避战火而居住于嵩州永宁县。蒙古军占领河南后,国祯回到太原。世祖在即位前,把国祯作为医生召到翰海,从此留下来掌管医药。庄圣太后有病,经国祯诊治,不久即愈。当时太后年五十三岁,赐国祯⽩金五十三锭。伯撒王妃患眼病,有医生用针疗,不仅没治好,反而使王妃失明,世祖大怒,要判这个医生死罪,国祯从容谏劝道:“他的罪应当处死,但考察其原因是內心紧张。如果把他杀了,以后谁敢再来医治。”世祖明⽩了,夸奖道:“以国祯之耿直,可做谏官。”宗王昔班多次请求将国祯拨归于他属下,世祖同意,国祯不愿意,他说:“国祯蒙殿下提拔,发誓要尽心报答,不敢再去侍奉别人。”终于未去。 世祖饮⽩马啂过度,得⾜疾,国祯奉进的药味苦,世祖不愿喝,国祯劝道“:古人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仍未服,随后⾜疾复发,召国祯诊治,对他说:“不听你的劝告,果然旧病复发。”国祯又进一步谏言“:良药苦口已经明⽩了,忠言逆耳还愿陛下多加留意。”世祖大喜,赐他七宝马鞍。 宪宗三年,国祯随大军征云南,参与机要,朝夕不离宪宗左右。九年,世祖领军围攻鄂州,俘宋人数百,诸将要把他们全部活埋,国祯极力请求止杀凶暴者,其余释放。班师时,招纳归降百姓数十万口,但严重缺粮,沿途饿倒。国祯请发蔡州所储军粮赈救。 世祖即位, ![]() |
上一章 元史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宋濂、王祎等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元史》在线阅读,《元史(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元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