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七十及《元史》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元史 作者:宋濂、王祎等 | 书号:10207 时间:2017/3/26 字数:17863 |
上一章 卷七十 下一章 ( → ) | |
王守诚 王守诚,字君实,太原 ![]() ![]() ![]() ![]() 王思诚 王思诚,字致道,兖州嵫 ![]() ![]() ![]() ![]() ![]() ![]() ![]() 行部至檀州,首言:“采金铁冶提举司,设司狱,掌囚之应徒配者,钛趾以舂金矿,旧尝给⾐与食,天历以来,⽔坏金冶,因罢其给,啮草饮⽔,死者三十余人,濒死者又数人。夫罪不至死,乃拘囚至于饥死,不若加杖而使速死之愈也。况州县俱无囚粮,轻重囚不决者,多死狱中,狱吏妄报其病月⽇用药次第。请定瘐死多寡罪,著为令。”又言:“至元十六年,开坝河,设坝夫户八千三百七十有七,车户五千七十,出车三百九十辆,船户九百五十,出船一百九十艘,坝夫累岁逃亡,十损四五,而运粮之数,十增八九,船止六十八艘,户止七百六十有一,车之存者二百六十七辆,户之存者二千七百五十有五,昼夜奔驰,犹不能给,坝夫户之存者一千八百三十有二,一夫⽇运四百余石,肩背成疮,憔悴如鬼,甚可哀也。河南、湖广等处打捕鹰房府,打捕户尚⽟等一万三千二百二十五户,阿难答百姓刘德元等二千三百户,可以签补,使劳佚相资。”又言:“燕南、山东,密迩京师,比岁饥馑,群盗纵横,巡尉弓兵与提调捕盗官,会邻境以讨之,贼南则会于北,贼西则会于东,及与贼会,望风先遁,请立法严噤之。”又言:“初开海道,置海仙鹤哨船四十余艘,往来警逻。今弊船十数,止于刘家港口,以捕盗为名,实不出海,以致寇贼猖獗,宜即莱州洋等处分兵守之,不令泊船岛屿,噤镇民与梢⽔为婚,有能捕贼者,以船畀之,获贼首者,赏以官。仍移江浙、河南行省,列戍江海诸口,以诘海商还者,审非寇贼,始令泊船。下年粮船开洋之前,遣将士乘海仙鹤于二月终旬⼊海,庶几海道宁息。”朝廷多是其议。 松州官吏诬构良民以取赂,诉于台者四十人,选思诚鞫问,思诚密以他事⼊松州境,执监州以下二十三人,皆罪之。还至三河县,一囚诉不已,俾其 ![]() ![]() ![]() ![]() ![]() ![]() ![]() 召修辽、金、宋三史,调秘书监丞。会国子监诸生相率为哄,复命为司业。思诚召诸生立堂下,黜其首为哄者五人,罚而降斋者七十人,勤者升,惰者黜,于是更相勉励。超升兵部侍郞,监烧燕南昏钞,忽心悸弗宁,已而⺟病,事毕,驰还京师侍疾。及丁內忧,扶榇南归。甫禫,朝廷行內外通调法,选郡县守令,起思诚太中大夫、河间路总管。磁河⽔频溢,决铁灯⼲。铁灯⼲,真定境也,召其邑吏,责而惩之。遂集民丁作堤,昼夜督工,期月而塞。复筑夹堤于外,亘十余里,命濒河民及弓手,列置草舍于上,系木以防盗决。是年,民获耕艺,岁用大稔。乃募民运碎甓,治郭外行道,⾼五尺,广倍之,往来者无泥涂之病。南⽪民⽗祖,尝濒御河种柳,输课于官,名曰柳课。后河决,柳俱没,官犹征之,凡十余年,其子孙益贫,不能偿,思诚连请于朝除之。郡庭生嘉禾三本,一本九茎,一本十六茎,一本十三茎,茎五六穗,僚属 ![]() 十二年,帝以四方民颇业失,命名臣巡行劝课。思诚至河间及山东诸路,召集⽗老,宣帝德意,莫不感泣,缄进二麦、豌⾖,帝嘉之,赐上尊二。召还,迁国子祭酒,俄复为礼部尚书,知贡举,升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应诏言事:一曰置行省丞相以专方面;二曰宽內郡征输以固 ![]() 十七年舂,红巾陷商州,夺七盘,进据蓝田县,距奉元一舍。思诚会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及省院官于安西王月鲁帖木儿邸,众汹惧无言,思诚曰:“陕西重地,天下之重轻系焉。察罕帖木儿,河南名将,贼素畏之,宜遣使求援,此上策也。”戍将嫉客兵轧己,论久不决,思诚曰:“吾兵弱,旦夕失守,咎将安归!”乃移书察罕帖木儿曰:“河南为京师之庭户,陕西实內郡之藩篱,两省相望,互为 ![]() ![]() ![]() 行枢密院掾史田甲,受赂事觉,匿豫邸,监察御史捕之急,并系其⺟,思诚过市中,见之,曰:“嘻!古者罪人不孥,况其⺟乎!吾不忍以子而系其⺟。”令释之,不从,思诚因自劾不出,诸御史谒而谢之。初,监察御史有封事,自中丞以下,惟署纸尾,莫敢问其由,事行,始知之,思诚曰:“若是,则上下之分安在!”凡上章,必拆视,不可行者,以台印封置架阁库。俄起五省余丁军,思诚争曰:“关中方用兵,困于供给,民多愁怨,复有是役,万一为变,所系岂轻耶!”事遂寝。十七年,召拜通议大夫、国子祭酒,时卧疾,闻命即起,至朝邑,疾复作。十月,卒于旅舍,年六十有七。谥献肃。 李好文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之东明人。登至治元年进士第,授大名路浚州判官。⼊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泰定四年,除太常博士。会盗窃太庙神主,好文言:“在礼,神主当以木为之,金⽟祭器,宜贮之别室。”又言:“祖宗建国以来,七八十年,每遇大礼,皆临时取具,博士不过循故事应答而已。往年有诏为《集礼》,而乃令各省及各郡县置局纂修,宜其久不成也。礼乐自朝廷出,郡县何有哉!”⽩长院者,选僚属数人,仍请出架阁文牍,以资采录。三年,书成,凡五十卷,名曰《太常集礼》。迁国子博士。丁內忧,服阕,起为国子监丞,拜监察御史。时复以至元元纪,好文言:“年号袭旧,于古未闻,袭其名而不蹈其实,未见其益。”因言时弊不如至元者十余事。录囚河东,有李拜拜者,杀人,而行凶之仗不明,凡十四年不决,好文曰:“岂有不决之狱如是其久乎!”立出之。王傅撒都剌,以⾜蹋人而死,众皆曰:“杀人非刃,当杖之。”好文曰:“怙势杀人,甚于用刃,况因有所求而杀之,其情为尤重。”乃置之死,河东为之震肃。出佥河南、浙东两道廉访司事。 六年,帝亲享太室,召佥太常礼仪院事。至正元年,除国子祭酒,改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迁河东道廉访使。三年,郊祀,召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帝之亲祀也,至宁宗室,遣阿鲁问曰:“兄拜弟可乎?”好文与博士刘闻对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帝遂拜。由是每亲祀,必命好文摄礼仪使。四年,除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未行,改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史,除治书侍御史,仍与史事。俄除参议中书省事,视事十⽇,以史故,仍为治书。已而复除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时台臣皆缺,好文独署台事。西蜀奉使,以私憾摭拾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事,文博死,兀马儿诬服,武不屈,以轻侮抵罪。好文曰:“奉使代天子行事,当问民疾苦,黜陟琊正,今行省以下,至于郡县,未闻举劾一人,独风宪之司,无一免者,此岂正大之体乎!”率御史力辨武等之枉,并言奉使不法者十余事。六年,除翰林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又迁改集贤侍讲学士,仍兼祭酒。 九年,出参湖广行省政事,改湖北道廉访使,寻召为太常礼仪院使。于是帝以皇太子年渐长,开端本堂,命皇太子⼊学,以右丞相脫脫、大司徒雅不花知端本堂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力辞,上书宰相曰:“三代圣王,莫不以教世子为先务,盖帝王之治本于道,圣贤之道存于经,而传经期于明道,出治在于为学,关系至重,要在得人。自非德堪范模,则不⾜以辅成德 ![]() ![]() ![]() ![]() 孛术鲁鋋子远附 孛术鲁翀,字子翚,其先隆安人。金泰和间,定女直姓氏,属望广平。祖德,从宪宗南征,因家邓之顺 ![]() ![]() ![]() ![]() ![]() 大德十一年,用荐者,授襄 ![]() ![]() 顷之,擢翰林修撰,又改左司都事。于是拜住为左相,使人劳翀曰:“今规模已定,不同往⽇,宜早至也。”翀強为起。会国子监隶中书,俾翀兼领之。先是,陕西有变,府县之官多罣罥者,翀⽩丞相曰:“此辈皆胁从,非同情者。”乃悉加铨叙。帝方猎柳林,驻故东平王安童碑所,因献《驻跸颂》,皆称旨,命坐,赐饮尚尊。从幸上京,次龙虎台,拜住命翀传旨中书,翀领之,行数步,还曰:“命翀传否?”拜住叹曰:“真谨饬人也。”间谓翀曰:“尔可作宰相否?”翀对曰:“宰相固不敢当,然所学,宰相事也。夫为宰相者,必福德才量四者皆备,乃⾜当耳。”拜住大悦,以酒觞翀曰:“非公,不闻此言。” ![]() ![]() 文宗之⼊也,大臣问以典故,翀所建⽩近汉文故事,众皆是之。文宗尝字呼子翚而不名。命翀与平章政事温迪罕等十人,商论大事,⽇夕备顾问,宿直东庑下。文宗虚大位以俟明宗,翀极言:“大兄远在朔漠,北兵有阻,神器不可久虚,宜摄位以俟其至。”文宗纳其言。及文宗亲祀天地、社稷、宗庙,翀为礼仪使,详记行礼节文于笏,遇至尊不敢直书,必识以两圈,帝偶取笏视,曰:“此为皇帝字乎?”因大笑,以笏还翀。竣事,上《天历大庆诗》三章,帝命蔵之奎章阁。擢陕西汉中道廉访使。会立太禧院,除佥太禧宗禋院,兼祗承神御殿事,诏遣使趣之还。 ![]() 迁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诸生素已望翀,至是,私相 ![]() ![]() ![]() ![]() 文宗崩,皇太后听政,命别不花、塔失海牙、阿儿思兰、马祖常、史显夫及翀六人,商论国政。翀以大位不可久虚,请嗣君即位,早正宸极,以幸天下。帝既即位,大臣以为赦不可频行,翀曰:“今上以圣子神孙,⼊继大统,当新天下耳目。今不赦,岂可收怨于新造之君乎!”皇太后以为宜从翀言,议乃定。迁礼部尚书,阶中宪大夫。有大官 ![]() ![]() ![]() ![]() 元统二年,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逾年,以迁葬故归乡里。明年,召为翰林侍讲学士,以疾辞,不上。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赠通奉大夫、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南 ![]() 翀状貌魁梧,不妄言笑。其为学一本于 ![]() 子远,字朋道,以翀荫调秘书郞,转襄 ![]() ![]() ![]() ![]() ![]() ![]() 李枿 李泂,字溉之,滕州人。生有异质,始从学,即颖悟強记。作为文辞,如宿习者。姚燧以文章负大名,一见其文,深叹异之,力荐于朝,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未几,以亲老,就养江南。久之,辟中书掾,非其志也。及考除集贤院都事,转太常博士。拜住为丞相,闻泂名,擢监修国史长史,历秘书监著作郞、太常礼仪院经历。泰定初,除翰林待制,以亲丧未克葬,辞而归。天历初,复以待制召。于是文宗方开奎章阁,延天下知名士充学士员,泂数进见,奏对称旨,超迁翰林直学士,俄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泂既为帝所知遇,乃著书曰《辅治篇》以进,文宗嘉纳之。朝廷有大议,必使与焉。会诏修《经世大典》,泂方卧疾,即強起,曰:“此大制作也,吾其可以不预!”力疾同修。书成,既进奏,旋谒告以归。复除翰林直学士,遣使召之,竟以疾不能起。 泂骨骼清峻,神情开朗,秀眉疏髯,目莹如电,颜面如冰⽟,而 ![]() 苏天爵 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也。⽗志道,历官岭北行中书省左右司郞中,和林大饥,救荒有惠政,时称能吏。天爵由国子生学公试,名在第一,释褐,授从仕郞、大都路蓟州判官。丁內外艰,服除,调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改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预修《武宗实录》。二年,升修撰,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明年,虑囚于湖北。湖北地僻远,民獠所杂居,天爵冒瘴毒,遍历其地。囚有言冤状者,天爵曰:“宪司岁两至,不言何也?”皆曰:“前此虑囚者,应故事耳。今闻御史至,当受刑,故不得不言。”天爵为之太息。每事必究心,虽盛暑,犹夜篝灯,治文书无倦。沅陵民文甲无子,育其甥雷乙,后乃生两子,而出乙,乙俟两子行卖茶,即舟中取斧,并斫杀之,沈斧⽔中,而⾎渍其⾐,迹故在。事觉,乙具服,部使者乃以三年之疑狱释之。天爵曰:“此事二年半耳,且不杀人,何以⾐污⾎?又何以知斧在⽔中?又其居去杀人处甚近,何谓疑狱?”遂复置于理。常德民卢甲、莫乙、汪丙同出佣,而甲误堕⽔死,甲弟之为僧者, ![]() ![]() ![]() ⼊为监察御史,道改奎章阁授经郞。元统元年,复拜监察御史,在官四阅月,章疏凡四十五上,自人君至于朝廷政令、稽古礼文、闾阎幽隐,其关乎大体、系乎得失者,知无不言。所劾者五人,所荐举者百有九人。明年,预修《文宗实录》,迁翰林待制,寻除中书右司都事,兼经筵参赞官。后至元二年,由刑部郞中改御史台都事。三年,迁礼部侍郞。五年,出为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宪纲大振,一道肃然。⼊为枢密院判官。明年,改吏部尚书,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复为吏部尚书,升参议中书省事。是时,朝廷更立宰相,庶务多所弛张,而天子图治之意甚切,天爵知无不言,言无顾忌,夙夜谋画,须发尽⽩。 至正二年,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迁陕西行台侍御史。四年,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天爵自以起自诸生,进为师长,端己悉心,以范学者。明年,出为山东道肃政廉访使,寻召还集贤,充京畿奉使宣抚。究民所疾苦,察吏之奷贪,其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其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都人有包、韩之誉,然以忤时相意,竟坐不称职罢归。七年,天子察其诬,乃复起为湖北道宣慰使、浙东道廉访使,俱未行。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财赋,居天下十七,事务最烦剧,天爵条分目别,细巨不遗。九年,召为大都路都总管,以疾归。俄复起为两浙都转运使,时盐法弊甚,天爵拯治有方,所办课为钞八十万锭,及期而⾜。十二年,妖寇自淮右蔓延及江东,诏仍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总兵于饶、信,所克复者,一路六县。其方略之密,节制之严,虽老帅宿将不能过之。然以忧深病积,遂卒于军中。年五十九。 天爵为学,博而知要,长于纪载,尝著《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类》七十卷。其为文,长于序事,平易温厚,成一家言,而诗尤得古法,有诗稿七卷、文稿二十卷。于是中原前辈,凋谢殆尽,天爵独⾝任一代文献之寄,讨论讲辩,虽老不倦。晚岁,复以释经为己任。学者因其所居,称之为滋溪先生。其他所著文,有《松厅章疏》五卷、《舂风亭笔记》二卷;《辽金纪年》、《⻩河原委》,未及脫稿云。 译文 王守诚,字君实,太原 ![]() ![]() 至正五年(1345),帝遣使至各地宣抚,守诚与大都留守答尔⿇失里出使四川,到任后首先推荐了有文武之材的云南都元帅述律铎尔直。 守诚判案明察审慎,对诉讼的供词没有漏洞又能吐露实情的,都给以平反。州县官中十四人多领职田者,守诚皆予更正。因此上疏说:“在蜀地为官,由于地方偏僻遥远,俸禄微薄,难以自养,希望将绝户及荒芜的屯田,召人耕种,以增加州县官的俸禄。” 宜宾县尹杨济亨申请在蟠龙山建宪宗神御殿,儒学提举谢晋贤请求修复文翁石室做书院,守诚皆采纳上报,他的风采轰动国全,其功居国全各道之首。至正九年(1349)正月病卒,享年五十四岁。顺帝赐钞万缗,谥号文昭。有文集若⼲卷。 王思诚,字致道, ![]() ![]() 至正元年(1341),升迁为奉议大夫、国子司业。次年任监察御史,上疏顺帝,言京城一带去年秋不下雨,冬亦无雨,舂又有蝗灾,加上⻩河决堤,此系 ![]() ![]() ![]() ![]() 松州的官吏为得到贿赂而故意诬陷百姓,向台臣诉冤的就有四十人,于是命思诚查问。思诚以其他名义秘密去松州,逮捕监州以下员官二十三人,都判了罪。丰润县一囚犯,年纪最小,因戴刑具将至死,引起思诚怀疑,问他,他说:“傍晚遇见三人,与他们同行,半夜他们便用尖刀 ![]() 思诚出任河南、山西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到武乡县巡视,监县出来 ![]() ![]() 后来召他编修辽、金、宋三史,又调任秘书监丞。刚巧国子监的生学率领着人相斗,又再任命他为司业。思诚召集生学在堂下,开除了五个带头相斗的生学,受降斋处分的七十人,对学习勤奋的升级,学习懒惰的除名,从此大家更加互相勉励,于是越级提升思诚为兵部侍郞。因⺟亲病逝,扶柩南归。守丧期満,起为太中大夫、河间路总管。磁河⽔决堤滥泛成灾,思诚召集民工修堤,⽇夜兴工,一个月便完成,是年农业获得好收成。南⽪民祖辈曾沿御河种柳,府政征税,名曰“:柳课”⻩河决堤,把这些柳树都淹没了,而官府仍旧征税,十余年来不止,民人 ![]() 至正十二年(1352),各地民人 业失者多,顺帝命名臣去巡察,思诚至河间及山东诸路,召集⽗老,宣扬皇上关心民间疾苦的恩德,百姓莫不感 ![]() 十七年(1357)舂,红巾军攻陷商州,夺取七盘,占据蓝田县,距奉元仅三十里,思诚在安西王月鲁帖木儿官邸会见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及省院官,大家万分恐惧,拿不出任何对策,思诚说“:陕西是要地,关系天下得失,察罕帖木儿是河南名将,贼一向害怕他,应该派使臣去求援,这才是上策。”戍将憎恶豫王之兵排挤自己,始终久议不决,思诚说“:我军力弱,失守于早晚之间,到时候谁来负责?”于是写信给察罕帖木儿曰“:河南是京师的门户,陕西是內郡的屏障,两省相望,互为 ![]() 枢密院掾史田甲,受贿赂的事暴露后,暗自蔵于豫州的府邸,监察御史急于捕获他,就逮捕了他的⺟亲。思诚路过集市见此情景,说:“嘻!古时候对罪犯的 ![]() 十七年(1357)任命为通议大夫,国子祭酒,十月卒于旅舍,享年六十七,谥号献肃。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东明人。中至治元年(1321)进士,受任为大名路氵睿州判官。进京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泰定四年(1327)任命为太常博士。适逢盗贼偷窃太庙已故皇帝灵位牌,好文说:“按礼教,已故皇帝灵位牌应用木制造,金⽟祭器应该贮存另室。”“祖宗建国以来,每遇大礼,都是临时去取祭器,博士不过是遵循先例应答罢了。往年有诏编《集礼》,而今又令各省及各郡、县编纂,礼乐来自朝廷,郡县有什么呢?”经三年书成,共五十卷,名曰《太常集礼》。 升迁为国子博士后,因亲丧归家,期満又起用为国子监丞,授予监察御史。当时要再用“至元”为元纪年号,好文说:“年号承袭没听说过,只沿袭名声而不求实际,未见得有好处。”后来他出任检察河南、浙东道廉访司的事务。 至元六年(1340)召任太常礼仪院事。至正元年(1341)任国子祭酒,后改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又升迁河东道廉访使。三年举行郊祀,召他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帝亲自祭祀,至宁宗室,派遣阿鲁问“:兄祭拜弟可以吗?”好文与博士刘闻回答说“:做人臣的为之子啊!”帝于是拜祭。此后每当亲自祭祀,一定命好文任礼仪使。四年(1344)任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尚未启程,又改任礼部尚书,参与编写辽、金、宋史,任治书侍御史,仍参与写史的事务。不久又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当时缺少台臣,好文独自代理台事。西蜀奉使因私恨弹劾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文博死了,兀马儿被诬陷伏法,王武不屈,以轻视上级而治罪。好文说“:奉使代天子行事,应问民间疾苦,按官吏的功绩差错给以升降,现在行省以下,以至郡县,没听说有一个人受到弹劾,只有御史们没有一个幸免,这难道是正大光明的做法吗?”于是他率领御史为武等申辩其冤屈。并揭发奉使十余件不法之事。六年(1346)任翰林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后又迁改集贤侍讲学士,仍兼祭酒。 至正九年,出任参与湖广行省政事,不久又召为太常礼仪院使。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极力辞谢,上书宰相说“:三代圣王,莫不以教子作为首要任务,所有帝王治本的方法在于行道,而圣贤之道在于经典之中,传授经典就在于明⽩其中的道理,家国要出⾊地治理就在于学习经典,而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自⾝在道德方面不是模范的人,就不能辅佐出好的德 ![]() ![]() ![]() 至正十六年,又上书皇太子说:“臣之所言即前⽇所进经典大意,殿下宜以所进诸书,参照《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篇,果能一一施行,则家国政务不难办好,太平之治不难达到。”皇太子深为敬重他,采纳他的意见。其多次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准,拜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俸禄而终其⾝。 孛术鲁翀,字子翚,祖籍隆安。金朝泰和(1210—1218)年间,改女真族姓氏。翀幼年时,就能勤奋学习,⽗亲去世后家境渐衰,翀虽无抚恤,但对学习更加努力。后拜萧克翁为师,克翁是宋参政萧燧四代世孙,他的学问和品德受到全州人的尊敬。后来姚燧又与京兆萧。。斗说:“燧认识的人很多,但论学问、论文章,都不能同子。。相比。”于是。。斗把女嫁给翀为 ![]() 大德十一年(1307)受人推荐,授予翀襄 ![]() ![]() 不久,翀被提升为翰林修撰,又改任左司都事。此时拜住为左相,派人劝勉翀说“:现在法度已定,不同以往,应该早⽇到职视事。”翀勉強启程。朝廷将国子监转属中书省,由翀兼领。后升为右司员外郞,奉旨预修《大元通制》,翀为该书作序。 泰定元年(1324),升迁国子监司业。次年,出任河南行省左右司郞中。丞相说“:我得到了很有才能的助手。”翀说:“世祖建国,旧的法律都存在,谨慎守着就行了。就像行舟,不是一个人的能力能运行的。”三年提升燕南河北道廉访使,以后又纂修《太常集礼》,书编成后还未来得及献上,帝又下诏使翀兼经筵官。 文宗空着大位来等待明宗,翀说:“大兄远在北方,皇位不能久空,应摄位等候明宗到来。”文宗听取了他的意见。文宗亲自祭祀天地、社稷、宗庙,以翀为礼仪使。后选翀为陕西汉中道廉访使,正逢上立太禧院,任佥太禧宗。。院,兼祗承神御殿事,诏书派使促子。。回。当大臣在龙虎台 ![]() 后升迁为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生学都为翀能到来暗自⾼兴。按旧制弟子初⼊学须送两种物品和羊,作为见面礼。翀说“:与其 ![]() ![]() ![]() ![]() 文宗驾崩,皇太后听政,命别不花、塔失海牙、阿儿思兰、马祖常、史显夫及翀六人商议国事。翀以大位不可久空,请嗣即位。帝即位后大臣们都认为大赦不能频繁,翀说:“现在皇上是以圣子神孙继承大事,应使天下耳目为之一新。现在不赦,对新君怎么能消除怨气哟?”皇太后认为翀的话有道理,就决定了。翀被升为礼部尚书,进阶中宪大夫。 元统二年(1334)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至元四年(1338)卒,享年六十。赠通奉大夫、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南 ![]() 翀做学问本源于 ![]() 李泂字溉之,滕州人。天资聪敏,记忆力強,文辞老练。深为姚燧赏识,极力向朝廷推荐,因而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不久因双亲年迈,回江南奉养。以后征召为中书掾,经考核授集贤院都事,迁职太常博士。拜住任丞相提拔为监修国史长史、秘书监著作郞、太常礼仪院经历。泰定(1324)初授翰林待制,困亲丧未完葬辞而归。 天历初(1328)再召为待制,这时文宗正开设奎章阁,李泂多次进见,越级升为翰林直学士,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著《辅治篇》进献,文宗称好并采纳其中建议。朝廷有大议一定要他参与。适逢诏修《经世大典》,竳因病卧 ![]() ![]() 李泂容貌英俊,神情开朗,秀眉疏髯,目光炯炯,颜面如⽟, ![]() 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参加国子生学公试,名列第一,从此换了布⾐,穿上官服,授从仕郞、大都路蓟州判官之职。泰定元年(1324)改任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1333)参预修纂《武宗实录》,二年升修撰,又升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第二年天爵到湖北审录犯人的罪状,不避瘴毒,巡视各地。有囚犯说自己是冤案,天爵说:“监察员官一年来两次,为何不申诉?”囚犯说“:以前来录罪状的只是应付一下,现在御史来了怕受刑,所以不得不说了。”天爵每遇事一定要细心推究,即使是盛夏,也要挑灯夜读,以便审判定案,毫无倦意。凡查清因冤案⼊狱的,全都释放。 ⼊朝廷任监察御史,后又改任奎章阁授经郞。元统元年(1333)再任监察御史,任职四个月写奏章四十五篇,从朝廷政令,到考古礼文等有关家国大事,他都是知无不言。其间他弹劾了五人,推荐了一百零九人。第二年参与编修《文宗实录》,并升迁为翰林待制,不久又任中书右司都事兼经筵参赞官。后至元二年(1336)由刑部郞改任御史台都事。三年升迁为礼部侍郞。五年任淮东道肃政廉访使,此时大小员官都很奋发,全道更加佩服他。后又任命为枢密院判官。第二年改任吏部尚书、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再任吏部尚书,升迁为参议中书省事。这时朝廷更换宰相,很多事务都松弛荒疏,而皇上振兴图治之心切,天爵知无不言,无所顾忌,对朝廷事务⽇夜 ![]() 至正二年(1342)任湖广参知政事,后升迁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四年召回朝廷任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他从生学成为师长,更以⾝作则,尽心讲学,做生学的楷模。第二年(1345)出任山东道肃政廉访使,不久充任京畿奉使宣抚,了解民间疾苦,查访贪官污吏。由他兴办和废除的有七百八十三件事,被追究弹劾的有九百四十九人,在京都人中享有与包拯、韩琦同等的声誉,但由于他的行动得罪了很多人,竟以不称职之罪被免职回家。七年后天子发现天爵是因诬告获罪,再次启用他,并被任命为湖北道宣慰使、浙江道廉访使,但俱未到任,后又官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九年(1349)召任大都路总管,不久再任两浙都转运使,他整治得法,八十万锭课钞如期收齐了。 十二年帝诏命他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带兵平定了饶、信一带地方。他计划严密,纪律严明,即使老帅、宿将也不比他⾼明。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逝于军旅中,年仅五十九岁。 天爵治学既渊博而又所重,擅长记载,曾著《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类》七十卷,他写文章擅长叙事,平易温厚,自成一家。有诗稿七卷,文稿三十卷。其他作品有《松厅章疏》五卷,《舂风亭笔记》二卷。其《辽金纪年》及《⻩河原委》惜未完稿。晚年以释经为己任,生学因他居住之处称他为“滋溪先生” wWW.bB mXs.cC |
上一章 元史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宋濂、王祎等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元史》在线阅读,《元史(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元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