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七十二及《元史》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元史 作者:宋濂、王祎等 | 书号:10207 时间:2017/3/26 字数:18288 |
上一章 卷七十二 下一章 ( → ) | |
吕思诚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六世祖宗礼,金进士,辽州司户。宗礼生仲堪,亦举进士。仲堪生时敏,时敏生钊,为千夫长,死国事。钊生德成,德成生允,卒平定知州致仕,思诚⽗也。⺟冯氏,梦一丈夫,乌巾、⽩襕衫、红鞓束带,趋而揖曰:“我文昌星也。”及寤,思诚生,目有神光,见者异之。及长,从萧学治经。已而⼊国子学为陪堂生,试国子伴读,中其选。擢泰定元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未赴。丁內艰。改景州蓚县尹。差民户为三等,均其徭役;刻孔子象,令社学祀事;每岁舂行田,树畜勤敏者,赏以农器,人争趋事,地无遗力。民石安儿等,流离积年,至是,闻风复业。印识文簿,畀社长蔵之,季月报县,不孝弟、不事生业者,悉书之,罚其输作。胥吏至社者,何人用饮食若⼲,多者责偿其直。豪猾者窜名职田户,思诚尽祛其弊。天历兵兴,豫贷钞于富民,令下造军器,事皆先集,民用不扰。于后得官价,亟以还民。翟彝自其大⽗因河南 ![]() ![]() ![]() ![]() 擢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俄升编修。文宗在奎章阁,有旨取国史阅之,左右舁匮以往,院长贰无敢言。思诚在末僚,独跪阁下争曰:“国史纪当代人君善恶,自古天子无观阅之者。”事遂寝。寻擢国子监丞,升司业,拜监察御史。与斡⽟伦徒等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变 ![]() ![]() ![]() 复召为国子司业,迁中书左司员外郞。盗杀河南省臣,以伪檄呼廉访使段辅⼊行省事,及事败,诖误者三十余人,将置于法,思诚言于朝,皆释之。升左司郞中。思诚素刚直,人多嫉之,遂以言罢。起为右司郞中,拜刑部尚书。科举复行,与佥书枢密院事韩镛为御试读卷官。改礼部尚书,御史台奏为治书侍御史,总裁辽、金、宋三史,升侍御史,枢密院奏为副使,御史台留为侍御史。会平章政事巩卜班不法,监察御史劾之,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曰:“姑徐之。”思诚趣⼊奏,巩卜班罢。大夫衔思诚,将谋挤之,思诚即谒告。朝廷知思诚无他,迁河东廉访使。未几,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出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诸生抗疏留之,不可。道中授湖北廉访使,⼊拜中书参知政事,升左丞,转御史中丞。劾奏清道官不尽职,罢之。再任左丞、知经筵事,提调国子监,兼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加荣禄大夫,总裁后妃、功臣传,会粹《六条政类》,帝赐⽟带,眷顾弥笃。又为枢密副使,仍知经筵事,复为中书左丞。御史大夫纳麟,诬参政孔思立受赇事,或 ![]() 拜集贤学士,仍兼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契哲笃、左司都事武祺等,建言更钞法,以楮币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为⺟,铜钱为子,命廷臣集议。思诚曰:“中统、至元自有⺟子,上料为⺟,下料为子,譬之蒙古人以汉人子为后,皆人类也,尚终为汉人之子,岂有故纸为⽗而立铜为子者乎?”一座咸笑。思诚又曰:“钱钞用法,见为一致,以虚换实也。今历代钱、至正钱、中统钞、至元钞、 ![]() ![]() ![]() ![]() 抵武昌城下,语诸将曰:“贼据城与诸君相持经久,必不知吾为此来,出其不意,可以⼊城。”遂行。诸将不获已,随其后,竟不烦转斗而⼊。询其故,贼仓卒无备。尽惊走。思诚乃大会军民官吏告之曰:“贼去,示吾弱也,规将复来。”于是申号令,戒职事,修器械,葺城郭,明部伍,先谋自守,徐议出征。苗军暴横,侵辱省宪,思诚正⾊叱之曰:“若等能杀吕左丞乎?”自是无敢复至。曾未数⽇,召还,复为中书左丞。思诚去二⽇,城复陷。移光禄大夫、大司农。俄得疾,以至正十七年三月十七⽇卒,年六十有五。 思诚气宇凝定,素以劲拔闻,不为势利所屈。三为祭酒,一法许衡之旧,诸生从化,后多为名士。尝病古注疏太繁,魏了翁删之太简,将约其中以成书,不果。有文集若⼲卷、《两汉通纪》若⼲卷。谥忠肃。 汪泽民 汪泽民,字叔志,徽之婺源州人,宋端明殿学士藻之七世孙也。少警悟,家贫力学,既长,遂通诸经。延祐初,以《舂秋》中乡贡,上礼部,下第,授宁国路儒学正。五年,遂登进士第,授承事郞、同知岳州路平江州事。以⺟年八十,上书愿夺所授官一等或二等,得近地以便养,不允。南归奉⺟之官。州民李氏,以赀雄,其弟死, ![]() ![]() ![]() ![]() 至正三年,朝廷修辽、金、宋史,召泽民赴阙,除国子司业,与修史。书成,迁集贤直学士,阶太中大夫。未两月,即移书告老。大学士和尚曰:“集贤、翰林,实养老尊贤之地,先生何为遽去?愿少留,以副上意。”泽民曰:“以布⾐叨荣三品,志愿⾜矣。”遂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既归田里,与门生故人相往返嬉游,超然若忘世者。 十五年,蕲⻩贼陷徽州,时泽民居宣州。已而贼来犯宣州,江东廉访使道童雅重泽民,⽇就之询守御计,城得无虞。明年,长 ![]() ⼲文传 ⼲文传,字寿道,平江人。祖宗显,宋承信郞。⽗雷龙,乡贡进士。宗显之先世以武弁⼊官,而力教其子以文易武,故雷龙两举进士,宋亡,不及仕。及生文传,乃名今名以期之。文传少嗜学,十岁能属文,未冠,已有声誉,用举者为吴及金坛两县学教谕、饶州慈湖书院山长。仁守诏举进士,文传首登延祐二年乙科,授同知昌国州事,累迁长洲、乌程两县尹,升婺源知州,又知吴江州。 文传长于治剧,所至俱有善政。自其始至昌国,即能柔之以恩信,于是海岛之民,虽顽犷不易治,至有剽掠海中若化外然者,亦为之变俗。初,长官強愎自恣,文传推诚以待之,久乃自屈服。盐场官方倚转运司势, ![]() ![]() ![]() ![]() ![]() 至正三年,召赴阙,承诏预修《宋史》,书成,赏赉优渥,仍有旨四品以下各进一官。擢文传集贤待制。亡何,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八。 文传气貌充伟,识度凝远,喜接引后进,试考江浙、江西乡闱,所取士后多知名。为文务雅正,不事浮藻,其于政事为尤长云。 韩镛 韩镛,字伯⾼,济南人。延祐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郞、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 ![]()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奷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 ![]() ![]() ![]()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脫脫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脫脫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李稷 李稷,字孟豳,滕州人。稷幼颖敏,八岁能记诵经史。从其⽗官袁州,师夏镇,又从官铅山,师方回孙。镇、回孙皆名进士,长于《舂秋》,稷兼得其传。泰定四年,中进士第,授淇州判官。淇当要冲,稷至,能理其剧。岁大饥,告于朝堂以赈之,民获以苏。游民尚安儿,饮博亡赖,稷疑其为非,督弓兵擒之,果盗邻村王甲家财,与其 ![]() 至正初,出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迁都事,又⼊为监察御史。劾奏阉宦⾼龙卜恃赖恩私,侵挠朝政,擅作威福, ![]() 十二年,从丞相脫脫出师征徐州,徐既平,谒告归滕州,迁曾祖⽗以下十七丧,序昭穆以葬,敕赐碑树焉。既而召为詹事丞,除侍御史,俄迁中书参知政事。皇太子受册,摄大礼使,遂除枢密副使。帝躬祀郊庙,摄太常少卿,寻复为侍御史,又为中书参知政事,俄升资善大夫、御史中丞,寻特加荣禄大夫。至正十九年,丁⺟忧,两起复,为陕西行省左丞、枢密副使,乞终制,不起。服阕,命为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除副詹事。二十四年,出为陕西行台中丞,未行,改山东廉访使。得疾,上章致仕,还京师。卒,年六十一。赠推忠赞理正宪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文穆。 稷为人孝友恭俭,廉慎忠勤,处家严而有则,与人 ![]() ![]() 盖苗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聪敏好学,善记诵,及弱冠,游学四方,艺业大进。延祐五年,登进士第,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多系囚,苗请疏决之。知州以为囚数已上,部使者未报,不可决。苗曰:“设使者有问,请⾝任其责。”知州乃勉从之,使者果阅牍而去。岁饥,⽩郡府,未有以应。会他邑亦以告,郡府遣苗至户部以请,户部难之,苗伏中书堂下,出糠饼以示曰:“济宁民率食此,况不得此食者尤多,岂可坐视不救乎!”因泣下,时宰大悟,凡被灾者,咸获赈焉。有官粟五百石陈腐,以借诸民,期秋 ![]() ![]() 辟御史台掾,除山东廉访司经历,历礼部主事,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建言严武备以备不虞,简兵卒以壮国势,全功臣以隆大体,惜官爵以清铨选,考实行以抑奔竞,明赏罚以杜奷欺,计利害以孚民情,去民贼以崇礼节。皆切于时务,公论韪之。天历初,文宗诏以建康潜邸为佛寺,务穷壮丽,毁民居七十余家,仍以御史大夫督其役。苗上封事曰:“臣闻使民以时,使臣以礼,自古未有不由斯道而致隆平者。陛下龙潜建业之时,居民困于供给,幸而获睹今⽇之运,百姓跂⾜举首,以望非常之恩。今夺农时以创佛寺,又废民居,使之家破产 ![]() ![]() ![]() 至正初,用荐者知亳州,修学宮,完州廨。有豪強占民田为己业,民五十余人诉于苗,苗讯治之,豪民咸自引服。苗曰:“尔等罪甚重,然吾观皆有改过意。”遂从轻议。至元四年,起为左司都事,在左司仅十八⽇,凡决数百事。丁內忧,宰相惜其去,重赙之。至正二年,起为户部郞中,俄擢御史台都事,御史大夫 ![]() ![]() ![]() 五年,出为陕西行台侍御史,迁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六年,复⼊为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寻拜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大臣以两京驰道狭隘,奏毁民田庐广之,已遣使督有司治之矣,苗执曰:“驰道创自至元初,何今⽇独为隘乎!”力辩,乃罢。又 ![]() ![]() ![]() 苗学术淳正, ![]() 译文 吕思诚字仲实,平定州人。六世祖名吕宗礼,是金时的进士,辽州司户。宗礼生仲堪,也是进士。仲堪生时敏,时敏生钊,为千夫长,死于国事。钊生德成,德成生允,任平定知州,辞官退隐后逝世,吕允就是思诚的⽗亲。思诚出世后,目有神光,凡见到他的人都感奇异。长大后跟随萧。。学治经。不久进⼊国子学当陪堂生,试考国子伴读,中选。 泰定元年(1324)中进士第,授同知辽州知事,因⺟丧未赴任,改任景州。。县尹。将平民差役分为三等,平均其徭役;刻孔子像,命社学祭祀;每年舂季开犁,对植树养畜勤敏者,赏以农器,人们争着务农,因而所有土地都被开垦利用。平民石安儿等,流离多年,听说此情后复业。又印制文簿,赐与社长保管,按季报县,不孝顺⽗⺟,不友爱兄弟,不参加生产劳动者,都记在文簿上,罚他们服役运输。胥吏到社中去,了解何人,饮食多少,多用者要求按价付款。狡猾豪民篡改姓名而享有职田的,这种弊端思诚都加以清除。天历年间因用兵,而预先向富民贷钞,令制造军器。由于一切都事先有所准备,故不扰民。翟彝自从他的祖⽗因河南战 ![]() ![]() ![]() 提拔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不久又升编修。文宗在奎章阁,传旨取国史阅览,左右把书柜抬去,国史院正副院长等无人敢说。思诚位在同僚之末,却敢于跪下说“:国史记载当代人君的善恶,自古以来的天子都是不看的。”文宗也就不要求看了。 不久先后任国子监丞、司业、监察御史。与斡⽟伦徒等弹劾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变 ![]() ![]() ![]() 调浙西。当时达识帖睦迩任南台御史大夫,与江浙省不和,鼓动思诚弹劾,思诚说“:我是天子的耳目,不是台臣的鹰⽝。”不听。其后得知行省平章左吉贪污受贿,浙民多怨恨他,思诚上奏其罪,流放到海南。 再次召回京任国子司业,升中书左司员外郞。強盗杀害了河南省臣,以伪造的檄文说廉访使段辅⼊行省之事,待到 ![]() 授集贤学士,仍兼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亻契哲笃、左司都事武祺等,建议变更钞法,以面值一千文的楮币为⺟,铜钱为子,命朝廷大臣聚集议论。思诚不同意,认为哪有以故纸为⽗而立铜为子的?満座皆笑。思诚又说:“钱钞用法,看起来一致,只是以虚换实。现在历代的钱、至正钱、中统钞、至元钞、 ![]() ![]() ![]() 到达武昌城下,对诸将说:“贼人据城与各位相持很久,必然不知道我为此而来,出其不意,可以进城。”就开始⼊城,诸将不得已,跟随其后,竟然未经战斗而进城。问其原故,因为贼仓猝无准备,都被惊走。思诚于是召军民开会,告诉他们说“:贼走了,向我们表明他们弱,估计还将再来。”于是发号令,戒备职事,修器械,整城郭,整顿军队,先考虑守城,再计划出征。苗军横暴,犯侵侮辱行长省官,思诚厉声厉⾊申斥说:“你们能杀吕左丞么?”从此苗军不敢再来。未过几天,召还京师,复任中书左丞。思诚走了两天,城再陷。思诚转任光禄大夫、大司农。于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十七⽇病逝,终年六十五岁。 思诚气质持重,素以刚直闻名,不为势利所屈服。曾三任祭酒,一贯效法许衡,随从的后生,后来大多成为名士。曾批评古书注释太繁,而魏了翁删后又太简,准备取古注中一部分编成书,可惜这事没有做完。有文集若⼲卷,《两汉通纪》若⼲卷。谥号忠肃。 汪泽民字叔志,徽之婺源州人,宋端明殿学士藻之七世孙。年少时敏捷聪悟,家境贫困而能刻苦学习,长大后通晓各种经书。延祐初年(1314),以《舂秋》中乡贡,礼部会试则落第,授宁国路儒学正。五年,登进士及第,授承事郞、同知岳州路平江州事。因⺟亲年⾼八十,上书愿降所授之官一或二等,到离家乡近处做官,以便奉养⺟亲,未允。只得南归把⺟亲接来一起去上任。州民李氏,极富,其弟死, ![]() 不久迁南安路总管府推官。镇守万户朵儿⾚,仗势欺侮官府,郡吏王甲,殴伤属县长官,还到郡控诉,同僚畏朵儿⾚,托故不管,只有泽民捕甲,关进监狱。朵儿⾚贿赂巡按御史,受理王甲的家人控诉,释放王甲。泽民正⾊与他辩论,御史惭愧失⾊,夜间竟走了,终于办了王甲的罪。嘲州府判官钱珍,以奷 ![]() 调任信州路总管府推官。⺟丧,孝満,授平江路总管府推官。有个叫净广的僧人,与另一僧有怨恨,久不往来,一天,他邀净广饮酒,广的弟子急于得到师傅之财,同时又苦于师傅的杖刑,于是暗中前往将净广杀死,第二天报官,邀广饮酒的僧人经不住拷打而被迫招供。经多次审问,供词不变,结案待报。泽民取行凶刀察看,刀上有铁工姓名,召工询问,是弟子的刀,一问就吐露了实情,人们吃惊以为他是神。 调济宁路兖州知州。孔子之后,袭封衍圣公,官阶三品。泽民认为应提升其品秩,以表示褒崇宣圣之意,朝廷议后同意。至正三年(1343)朝廷修《辽史》、《金史》、《宋史》,召泽民赴任,授予国子司业,参与修史。书成,调迁集贤直学士,官阶为大中大夫。不到两个月,就上书告老回乡,大学士和尚说:“集贤、翰林,实际是养老尊贤之地,先生为何要这么快就走;望少留,以符合皇上之意。”泽民说“:以贫穷寒士叨光获三品之荣,志愿已⾜。”就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辞官退隐。回到家乡以后与生学、好友往来游乐,超脫像忘了世事。 十五年,蕲⻩反元义军陷落徽州,当时泽民居住宣州。不久义军进攻宣州,江东廉访使道童访泽民,求得守城御敌之计,城得全安。第二年,长 ![]() ![]() ⼲文传字寿道,平江人。祖⽗⼲宗显,是宋朝承信郞。⽗亲⼲雷龙,是乡贡进士。宗显的祖辈以武弁⼊官,而尽力教其子以文代武,所以雷龙是两次中举的进士,宋亡,未能做官。待生文传,于是取今天之名,以示期望。 文传幼年就好学,十岁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已有较好的声誉,吴及金坛两县县学教谕、饶州慈湖书院山长都推举任用他。仁宗下诏实行科举,文传登延祐二年(1315)乙科进士第一,授同知昌国州事,后迁长州、乌程两县县尹,升婺源、吴江州知州。 文传善于处理繁难的事,在他为官的地方,政事都办得很好。开始到昌国,就能用恩信安抚百姓,海岛之民,虽強悍耝野,不易治理,甚至还有人像外国人一样在海中行劫,而文传却改变这种风俗。以往的长官是強愎放纵,文传则以诚相待,时间久了,他们终于自行屈服。盐场官方依仗转运司之势力, ![]() ![]() 长洲是文传的家乡,文传移居公署后,无事很少出去,而亲戚故旧都不敢私自去见他。适逢创行助役法,凡民之有田百亩的,须以三亩⼊官,以资助受役的人。文传既然专任该县之事,而行省又以无锡州及华亭、海上两县之事委托于他。他告知豪富,把肥沃之地田 ![]() 他在乌程时,有富民张甲之 ![]() ![]() 婺源乡俗,男女婚聘后,富了就毁约,有的生女至老死不嫁;⽗⺟死了,家穷不能办丧事,有的停柩数世不葬。文传下车,召乡中耆老,让他们以礼训告诉大众,三个月后,婚丧之事都按礼训备办。宋大儒朱熹,祖居婺源,祖上家产被豪民占有,子孙向有司控告,未能判处,文传对其民讲理,未经审理就全部归还。又向好义者募捐,在其故宅基地上建祠,使朱氏世代守之。有富民江丙,游览京师,娶娼 ![]() ![]() ![]() 至正三年(1343),奉召赴朝廷任职,奉诏予修《宋史》,书成,奖赏优厚,四品以下者各进一官。提升文传为集贤待制。不久,以嘉议大夫、礼部尚书退隐。终年七十八岁。 文传长得魁伟,行为稳重,见识深远,喜 ![]() 韩镛字伯⾼,济南人。延祐五年(1318)中进士,授予将仕郞、翰林国史编修官。不久,调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1327)调任国子博士,不久又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官的仅百分之一,由吏升至地位显要的人常占十分之九。帝要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奏于皇上说:“吏部管天下选举之事,岩起从吏⼊官,怎能知道天下的贤才。何况尚书官列为三品,而岩起官为四品,按法规也不能升。”天子允其奏。 天历元年(1328),授浙西廉访司佥事,打击豪強暴徒,罢免贪赃,特别推举乌程县尹⼲文传的政绩是诸县之最,所到的郡县,对他都极尊敬。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1330)拜国子司业,不久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顺帝初年,历任宣徽及枢密院佥事,至正二年(1342),授翰林侍讲学士,不久又拜任侍御史。因刚直被当时所忌,有人诬劾他贪赃,因而被罢官。五年,台臣弄清他的冤案,再起用他为中书省参议。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对皇帝说:“当今要得到贤德的守令,没有再比镛好的了。”帝特别写下镛的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地习俗崇尚鬼,有个觉山庙,很久以来就是妖怪祸福骗人的地方,盗贼尤其信它,将行盗时,必去求卜。镛到那里后,就将它拆毁。将泥偶沉于江中。凡境內滥设的祠庙全都拆毁。开始时人们都大惊,不久都叹服。镛知道百姓可以教,使俊秀之人⼊学宮,聘儒学中品学兼优的人,任讲《五经》的老师,每月初一、十五一定头戴儒士头巾⾝穿士大夫服装向先圣孔子谒拜。每月进行试考,以表示劝学严格。每当理政闲暇,一定邀见师生,与他们讲讨经义,因此,大家都努力学习,因而饶州之地从科举考中者,比他郡人多。镛居官府,自己生活淡泊,僚属们也受感化。早先,朝廷使者到外地去,官府进献很多,一旦不能満⾜其所 ![]()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脫脫在位,而龚伯遂之流正当权,朝廷都议论改⾰,不听镛之言。人们以为镛优于治郡,而管理大政非其所长,就让他出任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待脫脫离任,当权的大臣都被杀,只有镛免了祸。调迁任西行台中丞,逝于任中。 李稷字孟豳,滕州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八岁能记诵经史。跟随在袁州做官的⽗亲时,拜夏镇为师,又随⽗至铅山拜方回孙为师。镇、回孙都是著名的进士,长于《舂秋》,李稷兼得他们各方面的教导。 泰定四年(1327)中进士,授予淇州判官。淇地当要冲,稷至后,能治理繁多的事务。该年饥荒,禀告朝廷赈济,民获救,元气复苏。游民尚安儿是个无赖之徒,饮酒博赌,稷怀疑他为非作歹,令弓兵逮捕他,果然他偷盗邻村王甲的东西,与其同 ![]() 至正初年,出任江南行省监察御史,迁调都事,又进京任监察御史。弹劾宦官⾼龙卜依仗皇恩,⼲扰朝政,作威作福, ![]() ![]() ![]() 十一年,朝廷议论中原地区租税不实,将实行按亩起税,稷到都堂说“:现在妖寇发生了,庶民流亡,此政一行,是驱民去做盗贼。”相臣们认为他说得对。不久任中书省参议,后调治书侍御史。 十二年随丞相脫脫出师征讨徐州。平定叛 ![]() 至正十九年,⺟丧。两次起任为陕西行省左丞、枢密副使,请求守満三年孝,不要起用。服孝期満,命为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授副詹事。二十四年,出任山西行台中丞,未上任,又改任山东廉访使。因病上书辞官,回京师。去世时六十一岁。赠推忠赞理正宪功臣、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号文穆。 稷为人尊老爱幼,谦恭俭让,廉洁谨慎,忠君勤奋,处家事严谨而有规范,与人 ![]()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年聪明,思维敏捷好学,善于记诵,二十岁游学四方,学业大有长进。 延祐五年(1318)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狱中囚徒太多,苗请求审理处决,知州认为囚犯人数已上报,刑部的使者未通知,不可处决。苗说:“假如使者有疑问,由我负责。”知州只得同意,而使者来看看档案就走了。这年饥荒,呈报郡府,没有答复,不久其他邑也告急,郡府遣苗到户部请求救济,户部为难,苗伏于中书堂下,拿出糠饼说:“济宁百姓都吃这个,何况连这种饼子也吃不到的还多得很,难道见死不救么?”说完泪下,宰臣恍然大悟,凡受灾的都得到赈济。有五百担陈腐的官粟,借给百姓,秋 ![]() ![]() 朝廷召苗任御史台辅佐,拜山东廉访司经历,任礼部主事,提升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建议整饬武备,以备预料不到的事发生,精简兵卒,以壮国威,保全功臣以隆盛国之大体,珍惜官爵以澄清吏治,考核实际行为以抑制为名为利而奔走竞争,明令赏罚以杜绝欺诈行为,讲清利害以示信于民,清除民贼以尊崇家国礼节。所有这些,都切中当时国计民生的需要,公论对此都称善。 天历初年(1329),文宗下诏,以他在建康即位前的住所为佛寺,要求建造得极端壮丽,需毁居民住宅七十余家,让御史大夫负责监督此项修建工程。苗上奏文章说“:臣听说使用百姓要适时,使用臣子要按礼节,自古以来没有不是依这条道路而达到社会兴旺和定安的。陛下即位前居住建业之时,居民供给困难,幸能见到今⽇之昌盛,百姓踮脚翘首盼望得到格外的恩典。现在要违农时而建佛寺,又要毁民宅,使他们破家 ![]() ![]() ⼊朝任监察御史。文宗驾临护国仁王寺,泛舟⽟泉,苗进言说“:现已几年农田收成不好,边境又不定安,处理政事应该谨慎,要修⾝反省,哪有闲暇游逸,以此面对不测之渊?”帝⾼兴地采纳了这个意见,赐予对⾐和美酒,当天回宮。台臣让苗任淮东廉访司之事启奏皇上,帝说:“仍然留下盖御史,朕要听听他正直善良的话。”盖苗因⽗丧回乡,免于服丧,任太禧。。院都事。中书行文令苗视察河道,他视察回来说:“河道口淤塞,现在如不治理,⽇后必定是中原的大患。”但疏浚河道的事并未办成。 至元元年(1335),任亳州知州时,修建学宮和州官署。有豪強霸占民田归己,民五十余人向苗控告,苗进行审讯,豪民都服。苗说:“你们的罪很重,然而看到你们有改过之意,就从轻发落。”后至元四年出任左司都事,在左司仅十八天,就解决处理事情数百件。因⺟丧,宰相不忍他离去,重重地给了他一笔治丧费。 至正二年(1342),起任户部郞中,不久提拔为御史台都事,御史大夫 ![]() ![]() 三年,⼊朝任户部侍郞。四年,由都⽔监调任刑部尚书。当初,盗贼杀河南长省官,株连五百余户,皇上已下诏:除罪首外,其余赦罪。到这时,宰臣又要全都处死,苗坚持不可,御史很快立案,苗说“:赦罪人又要杀他在法律上是没有的,御史只弹劾我盖苗,怎敢损害朝廷的宽厚仁爱!”终于依从了苗的意见。出任山东廉访使,民因饥而为盗,并到处聚集成群,他上书朝廷提出救荒以消除盗贼的十二条建议,弹劾宣慰使枉法行为。官府按例要为苗征收所得职田的赋税,苗说“:年荒民困,我没有办法救他们,还忍心征敛来肥自己么!”就命停征,同僚们都没有一个敢去征田的,召⼊朝任参议中书省事。 五年,出任陕西行台侍御史,迁陕西省参知政事。六年,再进京任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不久拜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大臣以两京之间的驰道狭窄,启奏皇上要毁民田扩宽,已派遣使臣监督有司理办,苗坚持说:“驰道始创于至元初年,为何只在今天感到狭窄?”他力争才作罢。朝廷 ![]() 苗学术纯正,生 ![]() |
上一章 元史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宋濂、王祎等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元史》在线阅读,《元史(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元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