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及《老子·道德经》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老子·道德经 作者:李耳 | 书号:12668 时间:2017/4/18 字数:2718 |
上一章 第五章 下一章 ( → ) | |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 ![]()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內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 本章的內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 ![]() 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上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 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 [评析] 这一章从反对“有为”的角度出发,老子仍谈论的是“无为”的道理。天地不仁,表明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 ![]() ![]() 老子对此问题,通过生活中的两件事加以解说。一是人们祭祀时使用的以草扎制而成的狗,祈祷时用它,用完后随手就把它扔掉了。同样,圣人无所偏爱,取法于天地之纯任自然。即圣明的统治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让他们 ![]() 老子通过这两个比喻要想说明的问题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政令烦苛,只会速加其败亡,不如保持虚静状态。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正之道,而是虚静。儒家讲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老子讲的这个“中”还含有“无数”的意思。即用很多強制 ![]() 总之,本章的主旨仍是宣传“虚用”同前两章相连,犹在宣传“无为”所使用的方法,仍是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 [解读] “天”的新发现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唯物 ![]() “天”是国中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权政,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从此“天”被赋予了至⾼无上的神 ![]() ![]() 老子是一个勇敢的批判者,他具备了他同时代和以后诸多哲学家、学者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正是他第一个讲出了天不讲仁慈这样的真理,并用哲学的推理,把自然界的原理转向人世。在老子的眼中,天不带有任何人类道义和道德方面的感情,它有自己客观运行的方式。天虽然不讲仁慈,但也无所偏向,不特意对万物施暴。而它的滋生万物,给世界以蓬 ![]() ![]() ![]() 老子在关于“天”的问题上,既不同于孔子的“天命”又区别于墨子的“天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 ![]() |
上一章 老子·道德经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李耳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老子·道德经》在线阅读,《老子·道德经(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老子·道德经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