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夜》第十九章月到中秋分外明及《清风明月夜》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八毛小说网
八毛小说网 玄幻小说 武侠小说 仙侠小说 都市小说 言情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军事小说 网游小说 竞技小说 穿越小说 重生小说
小说排行榜 官场小说 架空小说 耽美小说 科幻小说 灵异小说 推理小说 同人小说 经典名著 乡村小说 短篇文学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好看的小说 女人如烟 一世之尊 罪恶之城 孽乱村医 绝世武神 我欲封天 小姨多春 完美世界 神武八荒 官路红颜 全本小说 热门小说
八毛小说网 > 灵异小说 > 清风明月夜  作者:万里行舟 书号:15976  时间:2017/5/21  字数:5045 
上一章   第十九章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下一章 ( → )
  赵景从许都回来,就向柴旺局长做了汇报。又听到局里接到的一些汇报情况,柴局长给他谈了谈案情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赵景回到家,天已经黑了。范淑丽含情脉脉的接他。赵景问:“⾖⾖呢?”

  “我在这儿。”⾖⾖从楼上快活的飞下。

  “呦,乖孩子,叫爸爸亲亲。”

  范淑丽看着他们⽗子俩那充満着天伦之乐的逗乐,心中也流溢着温暖和甜藌。她温柔的问:“把饭搁到楼上吃好吗?”

  “好!”“从这一声“好”中可以听出赵景的喜悦。

  他们家住的是一底一顶的二层小楼,⾖⾖听说要在楼上吃饭,挣脫了爸爸的拥抱就又往楼上跑。

  “慢点,慢点。“赵景一边喊,一边和范淑丽相视一笑。

  范淑丽,她虽然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了,但还没有失尽少女之态。她的形体优美苗条,轻盈多姿。走起路来飘飘仙,用时尚的话说,她走的是猫步。她虽然不太丰満,但有柔美的曲线。鸭蛋形的脸庞上呈粉⽩⾊,两颊处在喜悦之时泛起桃花⾊。樱含有凝脂感。一双秀眼里闪着情意绵绵的光。她⾝着淡装,显得素雅清秀。一种天然的,毫无一点造作的娇柔之态,更是有人的‮趣情‬。

  用赵景的话来讲,柔情也是一种力量。一个做丈夫的,能够深深的感到子对自己的柔情,他将会得到一种‮大巨‬的力量。用至于工作、学习。他爱范淑丽人的外貌,同时更爱范淑丽那像她的面容一样美的心-----一个子温柔的心。

  他们把铺着⽩塑料布的桌子放在靠近台的地方,然后,把台门打开,月光撒进屋来。立即和屋里柔和的灯光融为一体,也分不出哪是灯光,哪是月光了。桌上放着香甜的苏式月饼还特意为小⾖⾖卖的小食品。桌子上有六个菜:有质地清嫰与酥脆并存、滋味异常鲜美的⼲烧冬笋;有外挂芡汁、颜⾊金⻩香鲜兼甜酸的抓炒鱼片;有⾊如桃花泛红、锅巴酥脆、虾⾁嫰软的番茄锅巴虾仁;有形似荷包、鲜嫰味美的炸荷包;还有两个是三鲜⾁和汆丸子。还有两瓶青岛啤酒。

  范淑丽叫赵景坐下,小⾖⾖却不坐,下手就想抓着吃。范淑丽把啤酒用起瓶器起开,往酒杯里倒,连小⾖⾖的杯子里也倒一点。一家人说说笑笑在这中秋之夜,举起了庆祝团圆的酒杯。

  此刻,皓月当空,景⾊优雅,月⾊融融,灯光灿灿,令人心旷神怡。范淑丽在月光灯影下,体态更显得窈窕婀娜,分外动人。范淑丽不仅美,而且还很有才,能背诵许多诗词。这可能是由于他在书店工作有关。他们一家人共同沉浸在情景融之中。范淑丽忍不住昑诵起苏轼的词《⽔调歌头》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乘风归去,又恐琼楼⽟宇, ⾼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呀,你不能走。你可不能上月宮。”赵景等她把词的上阙昑完,就很有‮趣兴‬的打趣说:“虽然月宮里有郁郁葱葱的丹桂飘香,有能歌善舞的月中仙子,有洁⽩如⽟、神气活现的小兔子,可哪里能与人间相比呢?”说完,又不约而同的举起了酒杯。连小⾖⾖也怕搅了他们的雅兴。他静静的吃着,听着。刚饮完第二杯,范淑丽又昑诵词的下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离合,月有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赵景随着她的昑诵点头,好像击拍一样。然后深有感慨的说:“这词是苏轼的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他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他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立独‬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将自然和社会⾼度契合的感喟。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他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构思奇幻,豪放隽秀呀 。他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与⼊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度和美好愿望,富哲理与人情。立意⾼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的审美价值。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満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満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脫的风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从李⽩的《把酒问月》中脫化而来的,李⽩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宮,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他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个什么⽇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我乘风归去,又恐琼楼⽟宇,⾼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琼楼⽟宇太⾼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宮的⾼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飞天⼊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他的思想看来,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立独‬,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寒的月宮,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也是从这里脫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在出世与⼊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人固然有悲离合,月也有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度的概况,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了!王有两句诗:“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上片望月,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人唐‬称李⽩为“谪仙”⻩庭坚则称苏轼与李⽩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世,两方面同时昅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宮阙。虽在尘凡而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一生,以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意失‬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蔵內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的作者来说,手⾜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笔力奇崛。诸家指出此处词意和屈原《天问》、李⽩《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

  范淑丽好像沉浸在古意之中,问:“你说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对。其问之痴、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是情景触碰的产物。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李⽩《把酒问月》是这样的: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兔捣藥秋复舂,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是因‮意失‬而怅惘而问月。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

  赵景这一通掉书袋,把小⾖⾖给掉困了,加上喝了几口啤酒,一会儿就梦月去了。两人看着小⾖⾖那胖胖的小脸,又看看天上的园月,相视一笑。

  沉寂了一会儿,范淑丽问:“景,你说月亮有恨吗?”

  “不会有的。”

  “那你说为什么它要在人们离别的是时候却要圆起来呢?要是人间没有离别,哪该多好啊!”“是呀,”赵景脸上带着笑意,说“但是,‘此事古难全’嗷。要看怎么个离别法,咋个团圆法。比如咱们吧,有时也要离别,这种离别痛苦吗?不。因为在我们的分别之时,正是为了别人的团圆做了该做的事情。这样的离别是有价值的,是快乐的。”  wWW.bB mXs.cC
上一章   清风明月夜   下一章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万里行舟最新创作的免费灵异小说《清风明月夜》在线阅读,《清风明月夜(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清风明月夜的免费灵异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