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只手指:白先勇散文精编》经典之作及《第六只手指:白先勇散文精编》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第六只手指:白先勇散文精编 作者:白先勇 | 书号:39646 时间:2017/9/6 字数:16955 |
上一章 经典之作 下一章 ( → ) | |
——推介夏志清教授的《国中古典小说》 夏志清先生在西方汉学界以及国中文学批评界竖立了两道里程碑:《国中现代小说史》(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与《国中古典小说》(TheClassicChineseNovel:ACriticalIntroduction)。《国中现代小说史》,于一九六一年由耶鲁大学出版,这本书在欧美学界即刻引起大巨回响。首先这是第一本用英文写成的国中现代小说史,从“五四”文学⾰命历经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以至四九年后的共产主义文学,将现代国中的文艺思嘲作了一个全面有系统的介绍及论评。当时由于共中兴起,欧美学界对于现代国中研究,开始产生強烈趣兴,国中现代文学,尤其是反映现代国中政治社会的小说,当然也就成为重要研究部门之一。夏先生这本《国中现代小说史》可谓应运而生,成为国美大学国中小说研究的标准参考书。 一九六八年夏志清先生的《国中古典小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这部书的问世,在国中文学批评史上应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全书共四一三页,分七章,首章《导论》,其余六章分论《三国演义》、《⽔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及《红楼梦》,并附论文一篇:《国中古代短篇小说中的社会与个人》。首先夏先生将书名取为《国中古典小说》便具有深意,现代国中学者惯将“五四”以前的小说称为“旧小说”、“传统小说”或者“章回小说”与“五四”以来的“新小说”以示区别,这些名称多少都含有贬意,而“古典”尤其是英文Classic一词,意指经过时间考验被公认的经典之作,夏先生将《三国演义》等这六部作品称为“古典小说”当然就是在肯定这六本小说在国中文学传统上的经典地位了。事实上夏先生取择标准甚严,他在第一章“导论”中对国中小说的缺点,作了毫不姑息的批评,与西方小说相比,国中小说,除了《红楼梦》以外,在艺术成就上,的确有许多不逮之处。但他筛选的这六部小说,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讲,都堪称国中小说的经典,是“这种文学类型在历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每部作品在各自时代都开拓了新的境界,为国中小说扩展了新的重要领域,并深深的影响了国中小说后来的发展”英国文学批评家李维斯(F。R。Levais)的名著《伟大的传统》(TheGreatTradition),取材极苛,只选了简?奥斯汀(JaneAusten)、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亨利?詹姆士(HenryJames)寥寥数人,作为英文小说家的代表。夏志清先生将《三国》、《⽔浒》、《西游》、《金瓶》、《儒林》、《红楼》——这六座国中小说的⾼峰,先后排列成行,也替国中小说建构了“伟大的传统” “五四”以还,国中学者如胡适、郑振铎等人对国中传统小说都曾作出重大贡献,但他们的研究多偏向“考据”而夏先生则侧重“义理”当然,夏先生绝非忽略“考据”的重要,事实上在每一章的开端,夏先生必先将作品各种版本的演变以及小说题材的来源说得一清二楚。因为像《⽔浒传》、《红楼梦》,甚至《儒林外史》,版本的差别,影响內容至巨。但“义理”的批评,才是《国中古典小说》一书的精华所在。 《国中古典小说》的评论准则,大致可分下面四个方向: 首先是作品的文化意涵。夏先生将作品放置于国中儒、释、道三流汇合的文化大传统中,来检视小说所反映国中哲学、历史、宗教、社会、政治的各层现象及其意义,而加以诠释、比较、批评。他所选的这六部小说,都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 ![]() ![]() ![]() ![]() 不同于《国中现代小说史》的体例,《国中古典小说》并非小说史,但所选的六部小说,在国中⽩话小说的发展上,每一部都是一座往前推进的里程碑,因此,国中小说的演进,亦是此书的重要论点之一。除了在《导论》中夏先生将国中⽩话小说的起源演进做了概括的引介之外,在分论中,他又把每部作品在国中小说发展上特殊的贡献及重要 ![]() 在《国中现代小说史》中,小说艺术是夏先生评论作家及其作品所定的最⾼标准,而夏先生在小说艺术的鉴定上,把关最严。他认为巴金、茅盾、丁玲的小说艺术成就不如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所以他们在《国中现代小说史》中的地位评价就不如张、沈、钱等人。夏先生本人出⾝耶鲁英文系,当年耶鲁英文系是“新批评”学派的大本营,独领国美学界风 ![]() ![]() 《国中古典小说》是以英文写成,最先的读者当然是以西方人为主,而夏先生撰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恐怕也是有意将国中古典小说推向世界,将国中小说经典搁置在世界文学的天平上,作一个横向的比较。因此,书中也就大量采用中西文学比较的方法及实例。西方读者研究国中小说,文化隔阂难免,夏先生在书中引用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妥切比较,使西方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西游记》,夏先生举班扬(JohnBunyan)的《天路历程》(ThePilgrimsProgress)与之相较,这两部宗教寓言,彼此对照,佛教⾼僧西天取经,与基督教徒寻找天国便有了互相阐明的功效。当然,西方学者很早便对这几本国中小说产生趣兴,而且英、德等译文的全本及节本也早已流行,但一九六八年《国中古典小说》的出版,的确在汉学界搭起了一座新的桥梁,引导更多西方读者进⼊国中古典小说丰富的世界。 《国中古典小说》这部书,宏观上既纵贯国中文化传统、国中小说发展史,微观上又深⼊作品內涵,细细道出潜蔵其中之微言大义,艺术巧思;横向更连结西方文化、西方文学,以为借镜,互相观照,其架构博大,內容精深而自成体系,应该是夏志清先生的扛鼎之作。这本书本⾝也早被公认为国中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classic)。一九八八年陆大版中译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胡益民等合译,德文版于一九八九年问世,主译者为艾克?熊菲德(EikeSchnfeld)。湾台版中译,何欣主译,亦即将由联合文学出版社印行。 十四世纪由罗贯中编撰而成的《三国演义》之出现,是国中⽩话小说史上的头一宗盛事,这部伟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我们的《伊利亚特》(Iliad)。但胡适对《三国演义》却颇有微辞,他在《三国演义序》中如此批评:“《三国演义》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像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而夏志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却相当⾼,而且他也不同意胡适以上的看法。他认为《三国》故事的长处恰恰在于罗贯中能够删除说书人加⼊的一些神怪离奇耝糙情节,尽量靠近《三国志》正史,而保持了《三国》叙事的简洁统一。罗贯中继承的,其实是司马迁、司马光的史官传统,《三国演义》的真正源头是《史记》、《资治通鉴》。如果西方小说起源于史诗,那么国中人的小说则孕育于我们的史书了,国中人的悲剧感全在我们的历史里,天下分合之际“浪花淘尽英雄” 事实上罗贯中的创造力绝不像胡适所称那样“薄弱”夏先生例举《三国演义》中非常著名的“⾚壁之战”中曹孟德大宴文武将官横槊赋诗的一场来说明罗贯中小说艺术之⾼超。这场宴会正史没有记载,可能是罗贯中凭藉说书人的材料重新加工创造而成。曹 ![]() ![]() ![]() ![]() ![]() 国中古典小说以刻画人物取胜,因此夏先生在诠释小说人物上,着墨颇多。尤其是刘备、关羽、张飞及诸葛亮之间君臣忠义、手⾜患难的错综复杂关系,有非常精辟的分析评论。《三国演义》的大架构是写天下大势,历史分合,但其中心主题却是国中儒家传统君臣之忠、手⾜之义的理想。我们看完《三国演义》不噤掩卷长叹,就是因为刘、关、张、诸葛武侯这一群孤臣孽子一心兴复汉室而终究功亏一篑的千古遗恨。其实罗贯中一开始第一回已经埋下蜀汉最后败亡的伏笔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共誓“不求同年同月同⽇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死”“背义忘恩,天下共戮”最后刘备果然信守誓言,关羽大意失荆州,⾝亡敌营,促使刘备雪弟恨,竟不顾军师诸葛亮的力谏而伐东吴,打破了诸葛亮苦心孤诣的联吴抵魏大策略,终于招致蜀汉的覆灭。夏先生指出,伐东吴实是《三国演义》一书的大关键,这一章与首回桃园三结义遥相呼应,显示刘备“政治上的失败,正标榜他人格上的完整” 刘备战败,驾崩⽩帝城的一回,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夏先生把整段引了下来细论,尤其是永安宮刘备托孤的一节,暗蔵玄机,值得推敲: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失措,拜泣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 刘备一心恢复汉室,有问鼎天下之雄心,传位子嗣当然为第一要务。然而刘备也深知嗣子愚弱,若无孔明誓死效忠,万无成事可能。刘备要孔明取而代之,很可能也在试探他的忠贞,聪明如孔明,心里明⽩,所以才会有“汗流遍体,手⾜失措”的強烈反应,刘备看见孔明“叩头流⾎”痛表心迹之后,果然也就未再坚持禅让了。这是夏先生极为深刻细致的看法,罗贯中是精通国中人情世故,深谙国中政治文化的作家,所以才可能把刘备孔明君臣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写得如此丝丝⼊扣。夏先生对于这一章如此结论: 国中历史上再也找不出如此动人君臣诀别的场面了。罗贯中恰如其分把二人之间为了共同大业而建立的永恒情谊描写出来。然而同时他也并未忽略此一哀婉动人场面的政治含意。如此,他把刘备塑造成一个令人难忘而可信的历史人物。 数百年来,国中读者一面倒同情蜀汉的失败英雄,那就是因为罗贯中把诸葛亮的忠与刘玄德的义,写得如此感人肺腑。 《⽔浒传》把国中⽩话小说发展又往前推进了一步。《⽔浒传》开始大量采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话,而且塑造人物、铺陈故事,能不拘于史实,更向小说型式靠近。夏志清先生对于《⽔浒传》在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 ![]() ![]() ![]() 历来褒奖《⽔浒传》的论者都把此书称誉为梁山泊草莽英雄官 ![]() ![]() ![]() ![]() ![]() ![]() ![]() ![]() 《⽔浒传》的英雄好汉,他们还未加⼊梁山泊集团前,如林冲、武松、鲁智深都能恪守“英雄信条”是堂堂丈夫,但一旦加⼊集团,他们的个人⾝份消失,于是这一群梁山泊草寇他们集体行动所遵守的,不过是一种“帮会行规”夏先生认为对于他们所标榜的“英雄信条”反倒变成了一种讽刺。这些煞星们,一旦聚集在一起,个 ![]() ![]() 说书人当年传诵这些故事于市井,唯以取悦听众为务,未必能够弄清个人英雄事迹与集体暴 ![]() ![]() ![]() ![]() ![]() ![]() 梁山泊的英雄好汉复仇之心特别炽烈,这股仇恨一旦燃烧,这些天罡地煞便显现了妖魔原形,大开杀戒。书中武松⾎溅鸳鸯楼是著名的杀戮场面,武松复仇,砍杀张都监之后,开始杀屠张都监全家,连几个在场唱曲儿的女娘也不能幸免,武松杀得 ![]() 全书中复仇杀人的残暴场面写得最触目惊心的恐怕是黑旋风李逵生啖⻩文炳的一节。通判小吏⻩文炳曾经陷害过宋江,这个仇当然要报。⻩文炳被捉到后,在宋江的指使下,李逵把⻩文炳活生生割来吃掉: 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 ![]() 夏先生引这两则例子与《史记》相较。司马迁记载吕后嫉恨戚夫人:“遂断戚夫人手⾜,去眼、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这是国中历史上最著名的残 ![]() 《⽔浒传》中的“英雄世界”与“野蛮世界”之间的界线相当模糊,《⽔浒传》表面上赞颂的是梁山泊众好汉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下的英雄事迹,但这些好汉的实际行动都是极端野蛮忍残违反文明的。“忠义堂”上众好汉杯觥 ![]() ![]() ![]() ![]() ![]() ![]() ![]() 大唐天子太宗李世民派遣⾼僧玄奘赴西方天竺(印度)取经,这在国中历史及佛教史上是件何等庄严隆重的大事,而明朝小说家吴承恩却偏偏把这段历史改写成一部热闹非常谐趣横生的喜剧小说。这是部天才之作,数百年来大概没有比《西游记》更受国中读者喜爱的喜剧小说了。这部小说的成功得力于吴承恩创造了两个最突出的喜剧滑稽角⾊:孙悟空与猪八戒,这一猴一猪早已变成我们民俗文化的两个要角。夏先生把孙悟空与猪八戒这一对宝贝与西方小说中另一对著名的互补角⾊相比,唐?吉诃德(DonQuixote)与桑丘?潘萨(SanchoPanza),两者一样令人难忘。《西游记》也是西方读者最容易接受的一部国中古典小说,韦利(ArthurWaley)的节译本在西方一直很受 ![]() ![]() ![]() 《西游记》的来源复杂:有历史记载、佛教传说、印度史诗种种。夏先生不惮其烦将这些来源一一厘清。接着他分析阐释唐三蔵玄奘这个人物在《西游记》中的意义。小说中的玄奘至少有三重⾝份:民间传说玄奘乃状元陈光蕊之子,⽗⺟被強人所害自幼被法明长老渡⼊佛门,后因孝行感天,被大唐天子选中派遣西天取经。但神话传说玄奘前⾝乃是如来佛座下弟子金蝉长老,因不听说法,轻慢大教,被佛主罚降人间,历劫十世,最后功德圆満,皈依西天,成为旃檀功德佛。因玄奘十世童真,得其⾁而食之可以长生不老,于是引动各界妖魔纷纷争食唐僧⾁——这便是《西游记》的主要情节。但实际上吴承恩在小说中却把玄奘写成了一个富有喜剧感的凡人,与历史上的⾼僧唐三蔵了不相类。喜剧人物玄奘才是这本小说的关键所在,如果吴承恩把《西游记》写成了一本严肃的⾼僧传,唐三蔵西天取经的故事恐怕引不起多少读者的趣兴了。夏先生如此形容小说中的玄奘: 他容易动怒,一本正经,看不清自己导领无方,却偏袒他团队中最怠惰的一员,而且,作为一个虚守宗教形式的僧人,虽然他装模作样坚持吃斋,不近女⾊,实际上并无真正诚意。他绝对不会令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个⾝具大勇的玄奘。 唯其小说中的玄奘只是一个凡人,有凡人的许多弱点,这倒使《西游记》作为一则宗教寓言更扩大了其普遍 ![]() 乔治?史丹纳(GeorgeSteiner)曾经如此精辟论评:托尔斯泰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小说人物在面临个人紧要关头的道德问题时,常常背诵或讨论《新约全书》的一些段落,这些段落又反过来给小说定下基调,说明小说的意义。在《西游记》中,《心经》是唐僧与孙悟空反复讨论的主题,它有同样的小说功能。 这是夏志清先生论《西游记》至关紧要的论点,掌握到此一论点,我们对《西游记》的宗教涵义才可能有深一步的了悟。《心经》乃是大乘佛法经典中之精华,其中心思想:“⾊即是空,空即是⾊。”其实也就是穿贯《西游记》这本小说的主题,参悟“⾊空”的道理,才可能祛褪六贼“无眼耳鼻⾆⾝意”才可能“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而“究竟涅”这便是唐僧西天取经必须经历的“心路历程”而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所设计的八十一难也就是用来考验玄奘的心路历程上的各种“挂碍”与“恐怖” 《西游记》第十九回乌巢禅师赠玄奘《心经》一卷,并嘱咐:“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自此,《心经》便成为玄奘一路上重要的精神依恃。夏先生评论《心经》在小说中有如此功用: 迄今一直为当代评论家忽略的事实是,正如同唐三蔵手下那些怪物徒弟一般,《心经》本⾝就是被指定做为三蔵取经险途中保佑他的精神伴侣。从佛教寓言的构成上来说,它远比任何一个徒弟更为重要。因为一个僧人若真正了解它的训诫也就无需徒弟们的保护了,他会了悟他遭遇的灾难其实都是幻境。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灵慧的角⾊,他是“心猿”代表心灵智慧,最能参悟“⾊空”的道理,所以命名“悟空”第四十三回中,唐僧屡遭灾难,被妖魔吓破了胆,弄得草木皆兵不敢前进,悟空引《心经》的话劝诫他师⽗: 老师⽗,你忘了“无眼耳鼻⾆⾝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视⾊,耳不听声,鼻不嗅香,⾆不尝味,⾝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此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敢舍⾝;要斋吃,动⾆;喜香甜,触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悟空在这里点醒唐僧,他如此“恐怖”、“颠倒”完全是因为“六贼”纷扰所致“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如此说来,其实争着要吃他⾁的那些妖怪全是唐僧自己“心魔”召来的幻境,悟空劝诫他师⽗“祛褪六贼”这些妖怪自然消逝。当然,小说里的玄奘只是一个普通和尚,要修炼到这一步,他还必须经历作者吴承恩替他设计的“九九”归真八十一难,才能达到功德圆満,悟道成佛。 然而无论《西游记》的宗教涵意有多玄奥,它本⾝还是一部诙谐生动的喜剧小说。唐三蔵手下的两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一直是最受国中读者喜爱的滑稽角⾊,就因为吴承恩把这一猴、一猪写得那么富有人 ![]() 宋明理学长时期主导国中思想界,其“存天理、去人 ![]() ![]() ![]() ![]() ![]() 就题材而言,《金瓶梅》无疑是国中小说发展史上的一道里程碑,它已经脫离历史与传奇的影响,来处理一个完全由作者自己创造的世界,里面的人物多为普通男女,生活在一个毫无英雄事迹和光荣⾊彩的中产阶级环境里。虽然前人也写过⾊情小说,但此书能够不惮其烦将一个国中家庭肮脏堕落的⽇常琐事巨细无遗描写出来,却是⾰命 ![]() 《金瓶梅》是一本奇书,如果《⽔浒传》是个男 ![]() ![]() ![]() ![]() ![]() ![]() 但在小说结构及理念上,《金瓶梅》的弊病却不小,夏先生将这些弊病一一都剖析出来。《金瓶梅》的小说来源相当混杂,据《金瓶梅》专家韩南(PatrickHanan)教授的研究有八类之多:《⽔浒传》、⽩话短篇小说、公案小说、文言⾊情小说、宋代历史、戏曲、俗曲、佛教“宝卷”等。这些文类糅合在一起,不一定能融成有机的整体,有时互相突冲,反而有损于小说的写实架构。例如《金瓶梅》大量引用当时流行的词曲,这些曲子文藻瑰丽,但对小说內容不一定都有帮助。而且小说有些细节前后矛盾,尤其是西门庆纵 ![]() ![]() 《金瓶梅》这部小说在结构及理念上都有缺失,但其刻划人物,尤其是描写女 ![]() ![]() ![]() ![]() ![]() ![]() ![]() ![]() 夏先生论《金瓶梅》,最后焦点聚集在潘金莲这个小说人物⾝上,尤其是西门庆与潘金莲之间逐步主奴易位的复杂过程,做了十分精细的分析,他如此形容潘金莲: 她是其中头脑最冷静,最工心计的人物,她出⾝为奴,教调成婢,她的残酷是奴隶式的残酷:自私中表露着卑鄙,为了求全安争权力不惜奷诈,对待情敌仇人却忍残无情。 《金瓶梅》虽然情节庞杂,但是故事的主轴还是落在西门庆与潘金莲这对男女的关系上,这也是小说中最饶兴味值得深究的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金瓶梅》的世界是一个完全沉沦于⾁ ![]() ![]() 从《金瓶梅》到清朝乾隆时代的《儒林外史》,其中相隔一百四五十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把国中小说艺术又推前了一大步。历来论者评《儒林》,多以其讽刺国中传统社会科举制度为主要论题。夏志清先生虽然也花相当篇幅探讨这部小说中“仕”与“隐”——国中传统社会士大夫两种理想之抉择的主题,但他同样重视《儒林外史》在国中小说艺术发展上的重要 ![]() 夏先生更进一步分析《儒林外史》小说叙述的方式,他发现作者吴敬梓刻划人物、推展情节的技巧是⾰命 ![]() ![]() ![]() ![]() ![]() ![]() 《儒林外史》开宗明义标榜王冕隐而不仕的⾼风亮节,这当然是作者吴敬梓对隐士的尊崇,而书中热中于科举名利汲汲求进的几个人物匡超人、牛浦郞等都被他狠狠的损了一顿。小说最后一回,作者以四个市井小民的小传作为全书的结束,这些小传看起来似乎不经意而为,事实上暗寓深意。夏先生点明,这四个人物的喜好各为琴棋书画——正好代表国中传统社会作为雅士必备的文化修养,这些隐于市的雅士,就如同小说第一回楔子中的王冕一样,是作者吴敬梓向往的理想。 十八世纪中叶,在国中文学创作的领域里涌现出最⾼的一座山峰:《红楼梦》,然而同时《红楼梦》也成为我们数千年文明的一首“天鹅之歌”之后,我们民族的艺术创造力,似乎就再也没有能达到这样⾼的巅峰。由于《红楼梦》的內容是如此丰富广博“红学”专家们的论著,汗牛充栋,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各成一家之言。 夏志清先生论《红楼梦》,有几点观察特别值得注意。夏先生认为《红楼梦》在哲学思想的悲剧精神上,固然非其他国中小说所能比拟,在心理写实上,也是成就空前的。尤其在前弗洛伊德时期,《红楼梦》竟然已经触及人类潜意识的心理活动了。他引述八十二回《病潇湘痴魂惊恶梦》,层层分析林黛⽟这场写得令人胆颤心惊的梦魇。一般论者多注意第五回贾宝⽟神游太虚幻境,但宝⽟的梦只是一则寓言,是虚梦,黛⽟的这场噩梦才是心理写实,黛⽟庒抑在心中潜意识里种种恐惧 ![]() ![]() ![]() 早期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应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来诠释《红楼梦》的悲剧精神。那是国中学者第一次引用西方哲学的观点来评论这部小说,其开创 ![]() ![]() 在一篇杰出的书评中,韦斯特先生(AnthonyWest)评论这部小说的两个英译本,将宝⽟比之于德米特里?卡拉玛佐夫(DmitriKaramazov),然而我觉得虽然这两个都是心灵深受磨折的人,但宝⽟并不具有德米特里那份世俗热情及生命活力,亦不似其经常摆 ![]() ![]() ![]() ![]() 《红楼梦》很早便有王际真以及德文版翻译过来的英译节本,后来更有众口 ![]() 夏志清先生这部《国中古典小说》与我个人却有一段特殊的文学因缘,这本书曾经使我受益良多。远在六十年代中期,我正常为《现代文学》筹稿源所苦,论文方面,《现文》多刊登翻译的西方文学评论,而论评国中文学有分量的文章十分缺乏。我们很奋兴在一九六五年第廿六期上,首次刊出夏先生那篇《〈⽔浒传〉的再评价》,这篇论文是他《国中古典小说》中论《⽔浒传》那一章的前⾝,由何欣先生翻译,何先生在译之前有这样一段引言: 我国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近年来对国中新旧小说的研究,早已赢得中外学者的钦敬。他的论文经常发表在国外的权威刊物上,他的《现代国中小说史》(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早已为士林所推崇。我觉得他的论著实在有介绍给我国读者的必要,从他的论著中,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国中文学的途径,我们不能只在“考证”的圈子里转来转去。 何先生这一段话,很能代表我们最初接触夏先生研究国中古典小说论著感受到的启发。接着《现文》第廿七期又刊出夏先生的《〈红楼梦〉里的爱与怜悯》,这篇论文后来扩大成为他书中论《红楼梦》的一章。那时我已知道夏先生在计划撰写《国中古典小说》这本书,等他书刚完成正在付印,我就请他将样稿先寄给我阅读,因此我可能是最早看到这本书的读者之一。一来我希望先睹为快,二来我也希望将此书各章尽快请人译成中文在《现文》发表。我记得那大概是一九六八年的初舂,我接到夏先生寄来厚厚一叠样稿,我花了两三天时间不分昼夜,一口气看完,看文学批评论著,我还很少感到那样奋兴过,书上所论的六部小说,本来早已耳 ![]() 除了《三国演义》那一章是请庄信正译出刊在《现文》第三十八期(一九六九)外,其余各章仍由何欣先生翻译,刊登《现文》的有五章:《导论》(第三十七期,一九六九),《⽔浒传》(第四十三期,一九七一),《西游记》(第四十五期,同年),《红楼梦》(第五十期,一九七三)。何先生本来把《金瓶梅》及《儒林外史》也译出来了,《金瓶梅》打算刊在第五十二期,但是当时《现文》财源已尽,暂时停刊,所以《金瓶梅》、《儒林》这两章中译始终未在湾台的刊物上出现过。但夏先生这些论国中传统小说的文章,对当时湾台学界,已经起了示范作用。那时湾台的大学中文系课程,还相当保守,小说研究,不是主课,教授的人很少。台大中文系柯庆明教授曾经担任《现代文学》后期的主编,他那时还在台大当助教,由他一手策划,在《现文》四十四、四十五两期上,登出了“国中古典小说研究专辑”撰稿者多为台大及辅仁中文系师生,两期上论文共二十四篇,包括由先秦到明清的文言⽩话小说,夏先生的《西游记》也在里面。这是破天荒头一次,湾台大学的中文系如此重视小说研究。整个专辑的大方向皆以文学批评为主,脫离了考据范围,这些论文的基本精神,是与夏先生论国中古典小说相吻合的,可以说,夏先生的小说论著,在湾台当了开路先锋。 《国中古典小说》的中译虽然未能完全登载,我本人却一直有心将夏先生这些中译论文结集成书出版,后来因为我自己创办晨钟出版社,便自告奋勇征得夏先生同意,打算由“晨钟”出版这部书。因为夏先生出书谨慎,出版中译本须得自己仔细校对,时间上便拖延下来,一直到“晨钟”因经营不善而停业,这本书仍未能付梓,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有愧于心。一九八八年陆大版的中译本倒捷⾜先登出版了,国中 陆大研究明清小说的学者人数甚众,相信夏先生的《国中古典小说》也会成为陆大学者们的重要参考。欣闻这部书即将由《联合文学》付印出版,其实这部长久为西方学者推重的小说论著早就该与湾台的读者见面了,延误了这些年,实在可惜。经过三十年时间的研磨,重新细读夏志清先生这部研究国中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更感到当初夏先生确立的研究方向之可贵,他的许多真知灼见,迄今启人深思。 wWW.bbMXs.cC |
上一章 第六只手指:白先勇散文精编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白先勇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第六只手指:白先勇散文精编》在线阅读,《第六只手指:白先勇散文精编(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第六只手指:白先勇散文精编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