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注疏》序及《孝经注疏》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孝经注疏 作者:玄宗、邢昺 | 书号:39927 时间:2017/9/8 字数:12091 |
上一章 序 下一章 ( → ) | |
《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自昔孔子述作,垂范将来,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尚以辞⾼旨远,后学难尽诗论。今特翦截元疏,旁引诸书,分义错经,会合归趣,一依讲说,次第解释,号之为讲义也。 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等奉敕校定注疏成都府学主乡贡傅注奉右撰 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 ![]() ![]() ![]() 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等奉敕校定御制序并注 [疏]正义曰:《孝经》者,孔子为曾参陈孝道也。汉初,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至刘炫遂以《古孝经·庶人章》分为二,《曾子敢问章》分为三,又多《闺门》一章,凡二十二章。桓谭《新论》云:“《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馀字。孝者,事亲之名;经者,常行之典。”按《汉书·艺文志》云:“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又按《礼记·祭统》云:“孝者,畜也,畜养也。”《释名》云:“孝,好也。”《周书》:“谥法至顺曰孝。”总而言之,道常在心,尽其⾊养,中情悦好,承顺无怠之义也。《尔雅》曰:“善⽗⺟为孝。”皇侃曰:“经者,常也,法也。此经为教,任重道远,虽复时移代⾰,金石可消,而为孝事亲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言孝之为教,使可常而法之。《易》有上经、下经,《老子》有道经、德经。孝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经》。经之创制,孔子所撰也。前贤以为曾参唯有至孝之 ![]() ![]() ![]() ![]() ![]() ![]() ![]() ![]() ![]() ![]() ![]() ![]() ![]() ![]() 序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 [疏]朕闻上古至德之本欤。○正义曰:自此以下至于序末,凡有五段明义,当段自解其指,于此不复繁文。今此初段,序孝之所起,及可以教人而为德本也。○朕者,我也。古者尊卑皆称之,故帝舜命禹曰:“朕志先定。”禹曰:“朕德罔克。”皋陶曰:“朕言惠可底行。”又屈原亦云:“朕皇考曰伯庸。”是由古人质,故君臣共称。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始定为天子之称。闻者,目之不睹,耳之所传。曰“闻上古”者,经典所说不同,案《礼运》郑玄注云“中古未有釜甑”则谓神农为中古;若《易》历三古,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若三王对五帝,则五帝亦为上古,故《士冠记》云“大古冠布”下云“三王共⽪弁”则大古五帝时也,大古亦上古也。以其文各有所对,故上古、中古不同也。此云上古者,亦谓五帝以上也。知者,以下云“及乎仁义既有”以《礼运》及《老子》言之,仁义之盛在三王之世,则此上古自然当五帝以上也。云“其风朴略”者,风,教也;朴,质也;略,疏也。言上古之君,贵尚道德,其于教化,则质朴疏略也。 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 [疏]正义曰:“因犹亲也,资犹取也。言上古之人,有自然亲爱⽗⺟之心。如此之孝,虽已萌兆,而取其恭敬之礼节,犹尚简少也。《周礼》“大司徒教六行,云孝、友、睦、姻、任、恤”注云“因亲于外亲,”是因得为亲也。《诗·大雅·皇矣》云:“惟此王季,因心则友。”《士章》云:“资于事⽗以事君,而敬同。”此其所出之文也,故引以为序耳。 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 [疏]正义曰:“及乎”者,语之发端,连上逮下之辞也。“仁”者兼爱之名“义”者裁非之谓。“仁义既有”谓三王时也。案《曲礼》云:“太上贵德。”郑注云:“大古帝皇之世。”又《礼运》云:“大道之行也。”郑注云:“大道谓五帝时。”老子《德经》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是道德当三皇五帝时,则仁义当三王之时可知也。慈爱之心曰亲,声美之称曰誉。谓三王之世,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亲誉之道,⽇益著见,故曰“亲誉益著”也。 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 [疏]正义曰:圣人谓以孝治天下之明王也。孝为百行之本,至道之极,故经文云:“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疏]正义曰:引下经文以证义也。 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扬名之义彰矣。 [疏]正义曰:经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又曰:“立⾝行道,扬名于后世。”言人事兄能悌,以之事长则为顺;事亲能孝,移之事君则为忠。然后立⾝扬名,传于后世也。昭、彰皆明也。 子曰:“吾志在《舂秋》,行在《孝经》。” [疏]正义曰:此《钩命决》文也。言褒贬诸侯善恶,志在于《舂秋》,人伦尊卑之行,在于《孝经》也。 是知孝者德之本欤! [疏]正义曰:《论语》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今言“孝者德之本欤”欤者,叹美之辞,举其大者而言,故但云孝;德则行之总名,故变仁言德也。 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 [疏]经曰至形于四海。○正义曰:此第二段,序已仰慕先世明王, ![]() 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 [疏]正义曰:复犹覆也,斯,此也;景,明也;哲,智也。言每读经至此科,三度反覆重读,庶几法则。此有明行者,先世圣智之明王也。《论语》云“南容三复⽩圭”《诗》云“⾼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其类也。 虽无德教加于百姓, [疏]正义曰:上逊辞也。 庶几广爱形于四海。 [疏]正义曰:此上意思行教也。“庶几”犹幸望。既谦言无德教加于百姓,唯幸望以广敬博爱之道著见于四夷也。案经作“刑”刑,法也。今此作“形”则形犹见也。义得两通,无繁改字。“四海”即四夷也,又经别释。 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疏]嗟乎至枢要也。○正义曰:此第三段,叹夫子没后,遭世陵迟,典籍散亡,传注舂驳,所以撮其枢要,而自作注也。“嗟乎”上叹辞也。“夫子”孔子也。以尝为鲁大夫,故云夫子。案《史记》云:孔子生鲁国昌平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而微言绝”者,《艺文志》文。李奇曰:“隐微不显之言也。”颜师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言夫子没后,妙言咸绝,七十子既丧,而异端并起,大义悉乖。 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 [疏]正义曰:“泯”灭也。“秦”者,陇西⾕名也,在雍州鸟鼠山之东北。昔皋陶之子伯翳,佐禹治⽔有功,舜命作虞,赐姓曰嬴。其末孙非子为周孝王养马于、渭之间,封为附庸,邑于秦⾕。及非子之曾孙秦仲,周宣王又命为大夫,仲之孙襄公讨西戎,救周。周室东迁,以岐丰之地赐之,始列为诸侯。舂秋时称秦伯,至孝公子惠文君立,是为惠王。及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说而取之,生始皇。按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至二十六年,平定天下,号曰始皇帝。三十四年置酒咸 ![]() ![]() [疏]正义曰:案《家语》:“孔子谓子路曰:夫江始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风雨,不可以涉。”王肃曰:“觞所以盛酒者,言其微也。”又《文选》郭景纯《江赋》曰:“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臣翰注云:“滥谓滥泛,小流貌。觞,酒也。谓发源小如一盏。”“汉”者,巴蜀之间地名也。二世元年,诸侯叛秦,沛人共立刘季以为沛公。二年八月⼊秦,秦相赵⾼杀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婴,冬十月,为汉元年。子婴二年舂正月,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五年,破项羽,斩之。六年二月,即皇帝位于汜⽔之 ![]() 故鲁史《舂秋》,学开五传。 [疏]正义曰:“故”者因上起下之语。夫子约鲁史《舂秋》,学开五传者,谓名专己学,以相教授,分经作传,凡有五家。开则分也。五传者,案《汉书·艺文志》云:《左氏传》三十卷,左丘明,鲁太史也。《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名⾼,受经于子夏。《梁传》十一卷,梁子,鲁人,名⾚,糜信云:与秦孝公同时;《七录》云:名ㄈ,字元始;《风俗通》云:子夏门人。《邹氏传》十一卷,《汉书》云:王吉善《邹氏舂秋》。《夹氏传》十一卷,有录无书。其邹、夹二义,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故不显于世,盖王莽时亡失耳。 《国风》、《雅》、《颂》,分为四诗, [疏]正义曰:《诗》有《国风》、《小雅》、《大雅》、《周颂》、《鲁颂》、《商颂》,故曰《国风》、《雅》、《颂》。四诗者,《⽑诗》、《韩诗》、《齐诗》、《鲁诗》也。《⽑诗》自夫子授卜商,传至大⽑公名亨,大⽑公授⽑苌,赵人,为河间献王博士。先有子夏《诗传》一卷,苌各置其篇端,存其作者。至后汉大司农郑玄为之笺,是曰《⽑诗》。《韩诗》者,汉文帝时博士燕人韩婴所传,武帝时与董仲舒论于上前,仲舒不能难。至晋无人传习,是曰《韩诗》。《齐诗》者,汉景帝时博士清河太傅辕固生所传,号《齐诗》,传夏侯始昌,昌授后苍辈,门人尤盛。后汉陈元方亦传之,至西晋亡,是曰《齐诗》。《鲁诗》者,汉武帝时鲁人申公所述,以经为训诂教之,无传,疑者则阙,号为《鲁诗》。 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疏]正义曰:逾,越也。百川之木曰源,⽔行曰流,增多曰益。言秦汉而下,上去孔子圣越远。《孝经》本是一源,诸家增益,别为众流,谓其文不同也。 近观《孝经》旧注,舂驳尤甚。 [疏]正义曰:《孝经》今文称郑玄注,古文称孔安国注。先儒详之,皆非实真,而学者互相宗尚。舂,乖也。驳,错也。尤,过也。今言观此二注,乖错过甚,故言舂驳尤甚也。 至于迹相祖述,殆且家百。 [疏]正义曰:至于者,语更端之辞也。迹,踪迹也。祖,始也。因而明之曰述,言学者踪迹相寻,以在前者为始,后人从而述之,若仲尼祖述尧舜之为也。殆,近也。言近且家百,目其多也。案其人,今文则有魏王肃、苏林、何晏、刘邵,吴韦昭、谢万、徐整,晋袁宏、虞佑,东晋杨泓、殷仲文、车胤、孙氏、庾氏、荀昶、孔光、何承天、释慧琳、齐王玄载、明僧绍,及汉之长孙氏、江翁、翼奉、后苍、张禹、郑众、郑玄所说,各擅为一家也。其梁皇侃撰《义疏》三卷,梁武帝作《讲疏》,贺、严植之、刘贞、简、明山宾咸有说,隋有钜鹿魏真克者亦为之训注。其古文出自孔氏坏壁,本是孔安国作,传会巫蛊事,其本亡失;至隋王邵所得,以送刘炫;炫叙其得丧,述其义疏议之。刘绰亦作《疏》,与郑《义》俱行。又马融亦作《古文孝经传》,而世不传。此皆祖述名家者也。 业擅专门,犹将十室。 [疏]正义曰:上言“家百”者,大略皆祖述而己。其于传守己业、专门命氏者,尚自将近十室。室则家也。《尔雅·释宮》云:“宮谓之室,室谓之宮,其內谓之家。”但与上“家百”变文耳,故言“十室”其十室之名,序不指摘,不可強言,盖后苍、张禹、郑玄、王肃之徒也。 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 [疏]正义曰:希,望也。《论语》云:“子曰:‘由也升堂矣,未⼊于室’。”夫子言仲由升我堂矣,未⼊于室耳。今祖述《孝经》之人,望升夫子之堂者,既不得其门而⼊,必自擅开门户窗牖矣。言其妄为穿凿也。 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疏]正义曰:攀,引也。逸驾,谓奔逸之车驾也。案《庄子》: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耳。”言夫子之道,神速不可及也。今祖述《孝经》之人, ![]() 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 [疏]正义曰:道者,圣人之大道也。隐,蔽也。小成,谓小道而有成德者也。言者,夫子之至言也。浮伪,谓浮华诡辨也。言此穿凿驰骋之徒,唯行小道华辩,致使大道至言皆为隐蔽,其实则不可隐。故《庄子內篇·齐物论》云:“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此文与彼同,唯“荣华”作“浮伪”耳,大意不异也。 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疏]正义曰:且者,语辞。传者,注解之别名。博释经意,传示后人,则谓之传。注者,著也。约文敷畅,使经义著明,则谓之注。作得自题,不为义例。或曰:前汉以前名传,后汉以来名注。盖亦不然,何则?马融亦谓之传,知或说非也。此言传注解释,则以通畅经指为义;义之裁断,则以必然当理为主也。 至当归一,精义无二。 [疏]正义曰:至极之当,必归于一。精妙之义,焉。有二三?将言诸家不同,宜会合之也。 安得不翦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疏]正义曰:安,何也。诸家之说,既互有得失,何得不翦截繁多芜秽,而撮取其枢机要道也? 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次焉。 [疏]正义曰:自此至“有补将来”为第四段,序作注之意。举六家异同,会五经旨趣。敷畅经义,望益将来也。《吴志》曰:“韦曜字弘嗣,吴郡云 ![]() ![]() 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 [疏]正义曰:《隋书》云:“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人。炫左画方,右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并举无所遗失。仕后周,直门下省,竟不得官。县司责其赋役,炫自陈于內史,乞送吏部。吏部尚书韦世康问其所能,炫自为状曰:‘《周礼》、《礼记》、《⽑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三十家,虽义有精耝,并堪讲授。《周易》、《仪礼》、《梁》,用功颇少;子史文集,嘉言美事,咸诵于心;天文律历,穷微妙;公私文翰,未尝举手。’吏部竟不详试,除殿內将军。仕隋,历太学博士,罢归河间,贼中饿死,谥宣德先生。初,炫既得王邵所送古文孔安国注本,遂著《古文稽疑》以明之。”萧子显《齐书》曰:“陆澄字彦渊,吴郡吴人也。少学博览,无不知。起家仕宋,至齐,历国子祭酒、光禄大夫。初,澄以晋荀昶所学为非郑玄所注,请文蔵秘省。王俭违其议。” 在理或当,何必求人? [疏]正义曰:言但在注释之理允当,不必讥非其人也。求犹责也。 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 [疏]正义曰:六家即韦昭、王肃、虞翻、刘邵、刘炫、陆澄也,言举此六家,而又会合诸经之旨趣耳。 约文敷畅,义则昭然。 [疏]正义曰:约,省也。敷,布也。畅,通也。言作注之体,直约省其文,不假繁多,能遍布通畅经义,使之昭明也。然,辞也。 分注错经,理亦条贯。 [疏]正义曰:谓分其注解,间错经文也。经注虽然分错,其理亦不相 ![]() 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 [疏]正义曰:案《考工记·⽟人职》云:“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注云:“琬犹圜也,王使之瑞节也。诸侯有德,王命赐之,使者执琬圭以致命焉。缫,藉也。”又云:“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注云:“凡圭琰上寸半琰,圭琰半以上又半为彖饰。诸侯有为不义,使者征之,执以为瑞节也。除慝,诛恶逆也。易行,止繁苛。”今言以此所注《孝经》写之琬圭、琰圭之上,若简策之为,庶几有所裨补于将来学者。或曰:谓刊石也,而言写之琬琰者,取其美名耳。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 [疏]正义曰:自此至序末为第五段,言夫子之经,言约意深,注繁文不能具载,仍作《疏义》以广其旨也。且夫子所谈之经,其志但取垂训后代而已。 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 [疏]正义曰:五孝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所行之孝也。言此五孝之用,虽尊卑不同,而孝为百行之源,则其致一也。 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內,意有兼明。 [疏]正义曰:积句以成章,章者明也。总义包体,所以明情者也。句必联字而言,句者局也。联字分強,所以局言者也。言夫子所修之经,志在殷勤垂训,所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內,意有兼明者也。若移忠移顺、博爱广敬之类皆是。 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 [疏]正义曰:言作注之体,意在约文敷畅,复恐太略,则大义或阙。 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疏]正义曰:此言必顺作疏之义也。发,谓发越。挥,谓挥散。若其注文未备者,则具存于疏,用此义疏,以广大、发越、挥散夫子之经旨也。 Www.BbMxS.Cc |
上一章 孝经注疏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玄宗、邢昺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孝经注疏》在线阅读,《孝经注疏(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孝经注疏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