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历史的视界》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3及《放宽历史的视界》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放宽历史的视界 作者:黄仁宇 | 书号:42273 时间:2017/9/29 字数:7292 |
上一章 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3) 下一章 ( → ) | |
接着荷兰为资本主义家国的先进则为英国。英吉利及苏格兰称“联合王国”大于荷兰五倍至六倍之间。今⽇我们看来面积小,在18世纪之前的欧洲则为大国,又有坚強农业的基础。这家国在商业组织没有展开之前,常为其他家国掣肘。如行银业,首为意大利垄断,以后险保业,也被荷兰![]() 英国整个17世纪,可称多难之秋。起先英皇与议会冲突,财政税收成为争执的焦点,又有宗教问题的扰攘,司法权也成问题,对外关系又发生疑忌。曾发生过解散议会、內战、弑君、⾰新为民国、行独裁制、复辟、第二次⾰命,此外还有暗杀、发政治传单、排斥异教徒、与外国成立秘密协定与英皇受外国津贴的情节。而它的人口,则不外四百万至六百万之间,其与国中在本世纪初期不可治理的情形说来大同小异。当然这一段历史,可以产生不同的解释,有时同一作家,也可以作两重论调。有如艾诗立(Maurice Ashley),就自己指责以前立说不对。这情形也和国中明朝同时。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Marston Moor)击败查理一世时,为公元1644年,亦即是国中所谓“崇祯皇帝上煤山”的一年,岁次甲申,也就是明亡的一年。 我今天极想提供国中读者参考的,则是针对国中大历史(macrohistory)言,英国的历史应以1689年的“光荣⾰命”(Glorious Revolution)为分野。在此时期以前,英国是一个“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mathematically unmanageable)的家国。法律就有不同的见解,法庭也有三四种不同的种类。所谓“普通法”(com摸n law)者,乃中世纪遗物,绝对地尊重成例,凡以前没有做的事都不能做,对地产注重占用权(seizin),对所有权倒弄不清楚;缺乏适当的辞章⾜以解释动产的继承权;不动产的押当,也不符合社会需要现款的情况;也没有将地租按时价调整的办法;农作物只能推销于本地,限于历史上有 ![]() 1689年不流⾎⾰命之后,即无此现象,以前的问题,掀动了半个世纪,至此渐渐销声匿迹,宗教派别的冲突,也好像被遗忘了。其中最大关键,则是兵戈扰攘之后,土地所有已渐渐规律化。英国在17世纪,当然谈不上平均地权,只是內部较前合理,以前地主不知道自己产业在何处,大佃户(chief tenant)不知何在,以及种田的人不知道自己是短期赁户或者倒是半个业主的糊涂情形,也随大时代的大动 ![]() ![]() ![]() ![]() 从以上各国历史的摘要看来,资本主义的形成,不是预订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而是世界的 ![]() ![]() 从欧洲历史上来看,这推动资本主义的主要力量是商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发达是以后的事。英国在1694年设立英格兰行银(Bank of England),为资本主义的中流砥柱关于英格兰行银组织的情形,以及立即昅引欧洲陆大各处的资本,支持英军对法战事见John Giuseppi,The Bank of England:A History from Its Foundation in 1694(Chicage,1966),and ,The Early History of Banking in England(New York,1965)也可以参考Phyllis Deane,and WACole,British Economic Growth:1688-1959,2nd ed(Cambridge,1969),and PG:A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Public Credit(London,1967)。马克思曾说英格兰行银是“放⾼利贷者,不再假装伪善”又说它“到底使商业得到活动的自由”国美经济学家介博兹(John Kenneth Galbraith)曾说:“英格兰行银在金融界的地位,有如罗马圣彼德教堂在宗教上的地位。”见彼著Money:Whence It Came,Where It Went(Boston,1975),p30。,事在清朝康熙年间,但是英国的工业⾰命,则展开于19世纪上半期,已在国中的嘉庆、道光年代。并且资本主义形成的条件,在历史上讲,有不可逆转(irreversible)的趋势。这也就是说资金广泛的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用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件一经展开,还没有任何一个家国可以把它们向历史里退化地推回去。社会主义可以视为修正资本主义的办法,但是在技术上讲,仍是接受这三个基本条件,只是所有权不同,人私资本受节制而已。 这些历史资料,可以给我们治明史的人相当的警觉。国中是一个陆大 家国,央中集权的传统強。际国贸易不容易给这家国以重大的庒力,促使它改变传统的组织和习惯。明代嘉靖年间的御倭战事,即表现传统的农村经济,仍能抵御新兴的商业组织。万历年间国中已经与新兴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军事力量直接接触,虽然没有节节战胜,到底闭门自守,仍力有裕如。一直要等到两百年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家国在工业⾰命已经展开的情况下,挟着轮船和新式武器,才能够以技术补助长距离之不及,以极紧凑的组织克服数目上的劣势,使明朝以来所提倡的內向 ![]() ![]() 所以我们指出明朝组织的守旧落后,是针对这种缺点而言。倘使不顾它以后的后果,写历史的人也可以把明朝的社会写得值人赏羡。例如朱明王朝的二百七十六年间,没有一个带兵的将领拥兵造反,读书人一登仕途,中等生活容易维持,其优闲世无其匹,所以晚明文人写的小品,称“冲淡”但是这和我们的处境相去太远。反过来说,我们也不赞成传统的习惯,认为外国有的事物,国中不假思索地“古已有之”西方在这两三百年既有资本主义的成长,国中明朝,也来一个“资本主义的萌芽”现在看来,以这样题材发表的文字给人印象无非“有好几多人赚了很多钱”作者既不了解资本主义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那他们搜集的资料也难能与以后发生的历史事物相联系了。 第四,在大历史的观点看来,清朝因袭明朝的成分多,而溯本归原的改⾰少。所以我们研究国中现代的很多问题的时候,可以追 ![]() 明朝的覆亡,乃是财政破产,例如1632年(崇祯五年),有三百四十个县欠缴家国税粮达半数以上,其中一百三十四个县全部拖欠《崇祯存实疏抄》(1934版),2,72~89。。这情形不是国全没有担负这赋税的能力,而是因为用兵加赋之后,这家国在技术上已无法管理。原来朱明王朝的财政组织,不以银两为基础,而以实物为基础。税率低、公费少,军队又用卫所制度自己供应一部分消费,一到 16世纪,很多地方情形已与朝代初期的情形不同。又苦于没有一种庞大的政治力量,⾜将国全大规模地改组。其实行“均徭法”及“一条鞭法”都是各地以迁就的态度作局部的更⾰,不过再度增加最低纳税人的负担,不变更央中法制的形式。这种组织,本来脆弱,而国全银两,总数有限。16世纪下半期张居正撙节公费在內外仓库积银逾一千二百万两,各地即有银 ![]() ![]() 明代的文官组织,也达到了无法管制的程度。万历(朱翊钧) 的不亲朝,天启(朱由校)的信用魏忠贤,和崇祯(朱由检)的刚愎自用,只更使是非不明,人心离散,造成地方府政质量全面降低的趋势。 満清⼊主国中,在外方面纠正了明朝的缺点。在华北实行“囤地”当事者受害,却以八旗代替了明朝的卫所制度,减轻明末募兵供应的负担。用兵于前后“三藩”军饷浩大,但是银两流行于南方,不与民间经济相冲突。而且明朝的宗室和捐监,一朝罢废,也节省了很多无益的浪费,而大量地肃清了阻挠地方行政的恶势力。17世纪⽩银又继续不断地流⼊国中,更造成有利的形势。満清君主以尧舜自期,在政治上有澄清吏治的成就。而他们以服征者的姿态⼊主,利用“薙发”及“文字狱”的威吓及修明史、征“博学鸿儒”的利 ![]() 然则満清的改⾰与整顿,纪律与技术上的成分多,组织与制度上的成分少。开国以来各部尚书侍郞満汉各半,康熙帝以1711年的丁额为永久丁额,以后丁田归并,雍正(胤禛)帝执行“火耗归公”在这问题上的最近新著为Madeleine Zelin,The Magistrate’s Tael:Rationalizing Fiscal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g China(Berkeley,Calif。,1984)。,以其收⼊“养廉”并成立军机处,使皇帝与重要员官经常接触,对重要事件迅速处理,除了这几项措施之外,我们找不到更多的事例,算是清朝的创举。 而且在社会上讲,清朝人口更多,领域更大,生产力比明朝⾼,只是它的本质不能够和明朝有重要的差别。它的文官集团仍是以四书五经为精神团结的依归,社会组织仍是以尊卑男女长幼为纲领,上层机构与下层机构的联系,也全靠科举制度维持。鸦片战争时,道光(旻宁)帝对林则徐的指示和驳斥,仍表示国中官僚制度的习惯,真理由上至下,不容辩⽩。耆英对皇帝的报告,以及后来倭仁反对设立同文馆的奏折,也仍表示传统的內向及非竞争 ![]() ![]() ![]()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清史全部摈弃不要,从明史就直接跳到民国史?话也不能这样说,当然清史中也有它很多特别的地方,譬如广州的十三行贸易,就是明代所未有;清朝与各边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是值得注意的地方;18世纪以后山西票号在国中金融史也是很重要的节目,这种题材,俯拾皆是,史不厌详,这篇论文开始就已提及。清朝的267年间,必定有很多事故,值得历史学家的考虑,也还可能有若⼲被作家忽视的情形,将来一朝发现,可以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观感。没有人敢狂妄地说清史不重要。 只是以目前的眼光看来,国中的秦汉帝国是一个阶段,隋唐宋帝国是另一阶段,而明清帝国已是第三阶段。国中近代史中间有很多的问题,都须要将历史的基点推后,用长远阶段的眼光看,才容易解释得清楚。本文一开头就提到“潜⽔艇夹⾁面包”及“尊卑男女长幼”的组织,这种形态,以明朝最为显著。要是我们采取大历史的眼光,则可以从社会形态上看出道光帝与耆英的“筹办夷务”糊涂中仍有他们的逻辑,此乃因国中的简单体制,无法容纳西方的另一炉灶。十三行的贸易已经将例外的情形,扯开到最大限度。事实也证明,兹后签订《南京条约》,不仅是丧权辱国,而是使传统组织更无法维持。同样我们也可以想象太平天国的失败,不仅由于林凤祥的北伐不彻底,或是杨秀清的狡诈巫术坏事,而是在潜⽔艇夹⾁面包的组织內“良心上的自由” (freedom of conscience)没有本⾝存在的价值,太平天国的滥用,更给曾国藩以口实,他就因之利用这机会,去增強尊卑男女长幼的社会秩序,完成“中兴”大业。同时我们也可从这简单的结构中,看出康梁“百⽇维新”没有出路。康有为的想象,近于“乌托邦主义”他主张以发公债支持新政,又完全没有把自己的脚跟点看清。总而言之,在很多近代史的题材中,明史的了解,可以使我们从基本的技术角度上把问题看穿,也可以把当事人的贤愚得失都视作次要的问题看待。 在历史教学上讲,我们也可以减少史迹在人事上的各种重复的资料,避免以谩骂作解释历史的坏习惯,直接而又冷静地说明传统社会不符合现代需要。国中在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这一来就断绝了⾼层组织与低层组织间的联系,各地区田赋的底账,却仍用明朝的记录做 ![]() ![]() |
上一章 放宽历史的视界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黄仁宇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放宽历史的视界》在线阅读,《放宽历史的视界(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放宽历史的视界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