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第一章-1及《人生不过如此》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人生不过如此 作者:林语堂 | 书号:42342 时间:2017/10/5 字数:12988 |
上一章 第一章-1 下一章 ( → ) | |
少之时 从外表看来,我的生命是平平无奇,极为寻常,而极无趣兴的。我生下来是一个男儿——这倒是重要的事——那是在一八九五年。自小学卒业后,我即转⼊中学,中学完了,复⼊海上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京北任清华大学英文教师。其后我结婚,复渡美赴哈佛大学读书一年(1919-1920),继而到德国,在殷內和莱比锡两大学研究。回国后在国立京北大学任教授职,为期三年(1923-1926)。教鞭执厌了,我到武汉投⼊国民府政服务,那是受了陈友仁的感动。及至做官也做厌了,兼且看透⾰命的喜剧,我又“毕业”出来,而成为一个著作家——这是半由个人的嗜好亦半由个人的需要。自此以后,我便完全托⾝于著作事业。人世间再没有比这事业更为乏味的了。在著作生活中,我不致被学校⾰除,不与察警发生纠纷,只是有过一度恋爱而已。 在造成今⽇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究而言之,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満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在这条件之下生长起来,没有人会走错的。在童时我的居处靠近自然——有山、有⽔、有农家生活。因为我是个农家的儿子,我很以此自诩。这样与自然得有密切的接触,令我的心思和嗜好俱得十分简朴。这一点,我视为极端重要,令我建树一种立⾝处世的超然的观点,而不致流为政治的、文艺的、学院的,和其他种种式式的骗子。在我一生,直迄今⽇,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童年时这种与自然接近的经验,⾜为我一生知识的和道德的至为強有力的后盾;一与社会中的伪善和人情之势利互相比较,至⾜令我鄙视之。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个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那些青山,如果没有其他影响,至少曾令我远离政治,这已经是其功不小了。当我去年夏天住在庐山之巅时,辄从幻想中看见山下两只小动物,大如蚂蚁和臭虫,互相仇恨,互相倾陷,各出奇谋毒计以争“为国服务”的机会,心中乐不可支。如果我会爱真、爱美,那就是因为我爱那些青山的缘故了。如果我能够向着社会上一般士绅阶级之孤立无助、依赖成 ![]() 一个小孩子需要家庭的爱情,而我有的是很多很多。我本是一个很顽⽪的孩子;也许正因这缘故,我⽗⺟十分疼爱我。我深识⽗亲的爱、⺟亲的爱、兄弟的爱和姐妹的爱。生平有一小事,其印象常镂刻在我的记忆中者,就是我已故的二姐之出阁。她比我长五岁,故当我十三岁正在中学念书时,她年约十八岁,美 ![]() 那是我童年时所流的眼泪。那些极乐和深忧的时光,或只是欣赏良辰美景之片刻 ![]() ![]() ![]() 童年,我对于荏苒的光 ![]() ![]() ![]() 尚有一个永不能忘的印象,便是在厦门寻源书院(教会办的中学)最后的一夕。是⽇早晨举行毕业典礼,其时国美领事安立德(JuleanArnold)到院演说。那是我在该书院最后的一天了。我在卧室窗门上坐着,凭眺运动场。翌晨,学校休业,而我们均须散去各自回家了。我静心沉思,自知那是我在该书院四年生活之完结⽇;我坐在那里静心冥想⾜有半点钟工夫,故意留此印象在脑中以为将来的记忆。 我⽗亲是一个牧师,是第二代的基督徒。我不能详述我的童年生活,但是那时的生活是极为快乐的。那是稍为超出寻常的,因为我们在弟兄中也不准吵嘴。后来,我要尽力脫去那一副常挂在脸上的笑容,以去其痴形傻气。我们家里有一眼井,屋后有一个菜园,每天早晨八时,⽗亲必摇铃召集儿女们于此,各人派定古诗诵读,⽗亲自为教师。不像富家的孩子,我们各人都分配一份家庭劳作。我的两位姊姊都要做饭和洗⾐,弟兄们则要扫地和清除房屋。每⽇下午,当姊姊们由屋后空地拿进来洗净晾⼲的⾐服分放在各箱子时,我们便出去从井中汲⽔,倾在一小沟而流到菜园小地中,借以灌溉菜蔬。否则我们孩子们便走到禾田中或河岸,远望⽇落奇景,而互讲神鬼故事。那里有一起一伏的山陵四面环绕,故其地名为“东湖”山陵皆岸也。我常常幻想一个人怎么能够走出此四面皆山的深⾕中呢。北部的山巅上当中裂开,传说有一仙人曾踏过此山,而其大趾却误揷在石上裂痕,因此之故,那北部的山常在我幻想中。 对人生的态度 在下面的文章里,我要表现国中人的观点,因为我没有办法不这样做。我只想表现一种为国中最优越最睿智的哲人们所知道,并且在他们的民间智慧和文学里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和事物观。我知道这是一种在与现代不同的时代里发展出来的,从闲适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闲适哲学。可是,我终究觉得这种人生观 ![]() ![]() 国中哲学家是一个睁着一只眼睛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及温和的嘲讽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把他的玩世主义和慈和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人,是一个有时由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的,在梦中比在醒时更觉得生气蓬 ![]() 因为在研究了国中的文学和哲学以后,我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国中文化的最⾼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 ![]() ![]() 我不必说我的哲学在西洋人的眼中是否正确。我们要了解西洋人的生活,就得用西洋人的眼光,用他自己的气质,他的物质观念,和他自己的脑筋去观察它。国美人能忍受许多国中人所不能忍受的事物,而国中人也能忍受许多国美人所不能忍受的事物:这一点我并不怀疑。我们大家生下来就不一样,这也是好的。然而这也不过是比较的说法。我很相信在国美生活的匆忙中,人们有一种愿望,有一种神圣的 ![]() ![]() ![]() ![]() ![]() ![]() ![]() 我们知道那种思想的一些美德和缺点,这至少可以由过去的历史看出来。它有光荣灿烂的艺术,和卑不⾜道的科学,有伟大的常识和幼稚的逻辑,有精致的,女 ![]() 我的图书室 我在《人间世》杂志,曾登载过姚颖女士一篇布置书房的文章,凑巧与我的见解相同。如果我也发表过一篇同题的文章,或是曾经遇见过她,那我一定会诬她有抄袭我的见解的嫌疑。因此我在她的文章末尾,写了一篇长论——表明她的理解如何近似我的理论。兹将她的原文略述如下: 大学共公图书馆采用分类制,用杜威或王云五的方法把图书分编成类,固然是好的。但是一个贫穷的学者图书不够,又蹇居于京沪的一个狭里之中,显然是不能如此做法。一个里舍之中,寻常只有一间餐室,一间客厅,两间睡房,如果很幸运,也许会有一间书房。此外,他的图书普通都依个人的喜好而来,收集的不会普遍完全。这应该怎么办呢? 我不知道别人如何,但是我用的方法是如此的。我的方法是自然的方法。比如,当我坐在书桌前边收到一本寄来的书,我就把它放在桌上。如果在阅读时有客来访,我就把书带到客厅,去和来客谈谈这本书的內容。客人告别以后,如果我把书遗忘在客厅,我就让它摆在那里。有时话谈得开心,我还不感倦意,只是想休息一会,我就把它带到楼上,在 ![]() ![]() 这种办法的必然结果,自然到处可见图书杂志,在 ![]() 这种办法有三点好处:第一,不规则的美丽。各种精装本、平装本、中文、英文、大而厚重的本子、轻的美术复制本——一些是中古英雄骑士的图片,一些是现代裸体艺术照片,全都杂在一起,一望就可以看出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第二,趣兴的广泛不同。一本哲学书籍,也许和一本科学书籍并立在一起,一本滑稽的书籍,也许和一本《道德经》比肩而立。他们混成一片,俨若各持己见地在争辩着。第三,用之便当。如果一个人把书全部摆在书室,他在客厅中便无书可读。我用这种方法,就是在厕所也能增长知识。 我只要说这仅是我个人的方法。我不求别人赞成,也不希望他们来效法我。我写这篇文章的缘故,是因为看我的客人见我的生活如此,常是头摇叹息。因为我没有问过他们,我不知道他们是称赞的叹息,还是反对的叹息…但是我从不去理会的。 上边的这一篇文章,很可以代表现代国中式的小品文(familiaressay)。它有国中古文的轻松气派,以及现代论文的不拘泥之风度。下边是我写的后论: 当我收到这篇稿子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有人把我的秘密说穿了。在我看下去的时候,我很惊异地发现了我自己放书的理论,已被一个别的人同时发现了。我如何能不就此发挥几句呢?我知道阅读是一件⾼尚的事情,但是已经变成了一件俗陋不堪而且商业化的事情。收集书籍也曾是一件⾼尚的乐娱,但是自从暴发户出现以后,现在的情况也随之惨变。这些人蔵着各个作家的整套书籍,装潢美丽整齐,摆在玻璃架上,用以在他们的朋友面前炫耀。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的书架的时候,里边从来没有一点空隙或书本的误排,这表明他们从来不去动那些书籍。其中也没有书⽪扯下来的书籍,没有手纹的印子或偶然掉下来的烟灰,没有用蓝⾊铅笔画下来的记号,没有枫树的叶子在书中夹着。而所有的只是没有割开的连页。 所以,收集书籍的方法似乎也变得俗陋了。明朝的徐谢写过一篇《旧砚台论》的文章,暴露收集古玩的俗陋。现在姚女士则引申到收集图书的事。可见如果你只要说出你的真意,世界上似乎不会没有与你同感的人。王云五之方法利用于共公图书馆中很好,但是共公图书馆与一个穷学者的书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必须有一个不同的原则,就如《浮生六记》的作者所指出的“以大示小,以小示大。以假遇真,以真遇假”这位作者所发表的意见,是关于一个穷士的房舍花园应当怎样安排,也可以用在收集书籍的方法上。如果你能善用这个原则,你可以把一个穷士的书房,改变成宛如未经开发的陆大。 书籍绝对不应分类。把书籍分类是一种科学,但不去分类是一种艺术。你那五尺⾼的书架,应当别成一个小天地。必须把这个诗歌搁置在科学的文章之上,同时使一本探侦小说与居友(Guyau)的著作并列。这样安排之后,一个五尺书架会变成搜罗广博的架子,使你觉得有如天花 ![]() 各种书籍都有它的特点,所以装订得也不相同。我从来不去买《四部备要》或《四部丛刊》,就是为了这个缘故。买一部书的特点,一方面由书的外表上可以看得出来,一方面由购买时的情形不同而来。书买来以后,把它们不分类自然地摆在架上。当你要看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时候,你会翻来翻去,不知究竟放在何处。在你找到以后,你是真正的“找到”了,不只是拿它下来到手。这时你已经香汗盈盈,好像一个得意的猎人一样。也许当你已发现它的所在,而去拿你要的第三卷时,却发现它已不翼而飞。你站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 几年以前,我在清华大学有个同事,他有一个“图书室”其中只有一箱子半的书籍,但是都是由一至千的分类编成,用的是国美图书协会的分类制度。当我问他一本经济历史的书的时候,他很自傲地立时回答说书号是“580。73A”他有国美式的办事效率,很是自以为骄傲。他是一个真正的国美留生学,不过我说这话的意思,并不是称颂他。 著作和读书 我初期的文字即如那些生学的威示 行游一般,披肚沥胆,慷慨 ![]() ![]() 我之重新发现祖国之经过也许可咏成一篇古风,可是恐怕我自己感到其中的趣兴多于别人吧。我常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而 ![]()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有一位好作月旦的朋友评论我说,我的最大长处是对外国人讲国中文化,而对国中人讲外国文化。这原意不是一种暗袭的侮辱,我以为那评语是真的。我最喜 ![]() ![]() ![]() 在这里可以略说我读书的习惯。我不喜 ![]() ![]() ![]() 我读一个人的作品,绝不因有尽责的感觉,我只是读心悦诚服的东西。他们昅引我的力量在于他们的作风,或相近的观念。我读书极少,不过我相信我读一本书得益比别人读十本的为多,如果那特别的著者与我有相近的观念。由是我用心昅收其著作,不久便似潜生 ![]() ![]() 我办《论语》 在我创办《论语》之时,我就认定方巾气、道学气是幽默之魔敌。倒不是因为道学文章能抵制幽默文学,乃因道学环境及对幽默之不了解,必影响于幽默家之写作,使执笔时,似有人在背后怒目偷觑,这样是不宜于幽默写作的。惟有保持得住一点天真,有点傲慢,不顾此种 ![]() ![]() ![]() 办幽默刊物是怎么一回事?不过办一幽默刊物而已,何必大惊小怪?原来在国外各种正经大刊物之內,仍容得下几种幽默刊物。但一到国中,便不然了。一家幽默,家家幽默,必须“风行一时”人人效颦。由于誉幽默者以世道誉之,毁幽默者,亦以世道毁之,这正如一个啂臭未⼲专攻文学三年的洋博士回到国中被人捧为文学专家一样的有苦难言,哭笑不得。其实我林语堂并无野心,只因生 ![]() ![]() 《人间世》出版与《论语》出版一样。因为没人做,所以我来做。我不好落⼊窠臼,如已有人做了,我便万不肯做。以前研究汉字索引,编英文教科书,近来研究打字机,也都是看别人不做,或做不好,故自出机杼趣兴 ![]() ![]() 今⽇“大野”君在《自由谈》(《申报》副刊)劝我“ ![]() ![]() 在反对方巾气文中,我偏要说一句方巾气的话。倘是我能减少一点国中的方巾气,而叫国人取一种比较自然活泼的人生观,也就在介绍西洋文化工作中,尽一点点国民义务。这句话也是我自幼念惯“今夫天下”之遗迹。我生活之严肃人家才会诧异哩。 因为西方现代文化是有自然活泼的人生观,是经过十九世纪浪漫嘲流解放过,所以现代西洋文化是比较容忍比较近情的。我倒认为这是西方民族精神健全之征象。在国中新文化虽经提倡,却未经过几十年浪漫嘲流之陶炼,人之心灵仍是苦闷,人之思想仍是⼲燥。一有危艰,大家轰轰然一阵花炮,五分钟后就如昙花一现而消灭。因为人之心灵 ![]() ![]() ![]() ![]() 所谓西洋自然活泼的人生观,可举新例说明。譬如游玩是自然的,以前儒塾就噤止小孩游玩,近来教育观念解放了,近乎自然了,于是不但不噤止游玩,并且在幼稚园、小学、中学利用游玩养儿童的德 ![]() ![]() ![]() ![]() ![]() ![]() ![]() 因为心灵 ![]() ![]() ![]() ![]() |
上一章 人生不过如此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林语堂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人生不过如此》在线阅读,《人生不过如此(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人生不过如此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