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人往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杨宝忠往事及《伶人往事》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伶人往事 作者:章诒和 | 书号:43043 时间:2017/10/30 字数:10145 |
上一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杨宝忠往事 下一章 ( → ) | |
京畿之地,帝辇之下,故都优雅如许。 人气最厚,人情也浓,难怪它能如此长久地维系着国中古典艺术的脉缘。 杨宝忠(1899—1968),男,汉族,安徽合肥人,京剧琴师。 前不久,国字号电视台举办了一次模特大奖赛。因首次有男模参加,我便有一搭、无一搭地看了。小伙子的体形、五官及做派都还可以,惟独考察到“才艺、素质”的时候,这些或有大学学历,或有⽩领经历的男人,仿佛一齐掉进了幼儿园:怎么能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样一句很不⾼明的广告语,说成是自己信奉的人生座右铭呢?这情景让我想起了一个尘封已久的京剧伶人——先演员后琴师的杨宝忠。 如果他活到今⽇,如果他参赛,当是怎样的光景? 【半条街都姓杨】 这是弟兄二人:哥哥叫杨宝忠,是有名的琴师;弟弟杨宝森是有名的京剧老生。他俩出⾝梨园世家,祖⽗杨桂云(字朵仙)是有名的花旦,且善理财。⽗亲杨小朵也是有名的花旦,且善 ![]() 【祖⽗的死】 本文专说杨宝忠。他生下来就是个大少爷,未受“坐科”之苦。家里请人给他说戏,又有姑丈王瑶卿(京剧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大名旦”皆出其门下,人称通天教主)倾囊相授,他11岁便以“小小朵”艺名登台演出于京北、天津,颇受 ![]() ![]() 据说,祖⽗的死与他密切相关。一天,杨桂云带着长孙杨宝忠到天津唱戏。回程途中,火车停在丰台。北方冬季风大,把孙儿的帽子刮掉。因下车拾帽而误了上车,祖孙遂顶着风寒徒步回家。连累带冻,到家即病倒。数⽇后撒手人寰。 【精通西乐】 杨宝忠17岁变声,家居休养的他开始研究胡琴、钢琴、小提琴和西方音乐理论知识。他还与许多音乐名家 ![]() 杨宝忠常在天主教堂给唱诗班伴奏圣歌。只要他去,便有人(如京剧名票南铁生)也跪在圣众席后排祈祷,为的是听他的演奏。很难想象:世俗世界的一个伶人能进⼊那样圣洁不尘的心境。他的耳音和乐感,让人倾慕,而反应的灵敏、思维的深度又非一般人所及。虽说胡琴与小提琴都是弦乐,但胡琴声音偏于 ![]() ![]() 一次,京北协和医院礼堂举办音乐会,其中有老志诚的钢琴独奏,也有他的小提琴独奏。杨宝忠用小提琴演奏国中传统乐曲《梅花三弄》,令听客与同行惊叹不已。“意悠扬,气轩昂,天风鹤背三千丈。”国中古人的乐思被他的西洋技法演绎得细腻流畅,并放 ![]() 尚小云与他合作演出的新戏《摩登伽女》里,最后一场叫“斩断情丝”尚小云以西洋踢踏舞蹈场面作为结尾。他特请杨宝忠小提琴伴奏。而当杨宝忠手握提琴,⾝着西服,风度翩翩地走上舞台,频频向观众躬⾝致意时,那个热烈轰动的场景,是现在靠着一句“掌声有请”才有掌声的歌星大腕所万万不及的。 【《击鼓骂曹》】 其实,杨宝忠的戏是唱得不错的,惟一的问题就出在扮相上。他要生在今天就好了,⾝材修长,宽膀细 ![]() 《击鼓骂曹》是他的拿手戏,也最受 ![]() ![]() ![]() ![]() 以后,电视台若放送京剧“骂曹”一折,不管谁演,我必看。不为看舞台表演,只为听那“夜深沉”听那敲击心扉的鼓声… 人的生命不能永保,大概只有化为艺术才能长存。 【都是朋友】 天津著名京韵大鼓演员小彩舞(骆⽟笙),曾演唱过一个新曲目《击鼓骂曹》。她在这个段子里仿照京剧“骂曹”也有“夜深沉”曲牌,也有双手击鼓,用的也是南堂鼓。那年,她带这个曲目来京北演出,首演在广德楼剧场。演出前几天,广告注销:“特请杨宝忠胡琴伴奏”这一条宣传,使得门票被争抢一空。 演出那天,人们苦苦等候杨宝忠的出场。等到了最后,也没见他的影子。观众大失所望,有的离席而去,有的嘟嘟囔囔,场內秩序一度混 ![]() ![]() 这话,当如何解释?谁也不明⽩。多少年以后,一位曲坛名票(李石如)对这四个字做了分析。他说:“小彩舞去京北演出请杨宝忠伴奏,是临时帮忙。帮了这个忙,皆大 ![]() 正因为是朋友,也正因为替朋友想,他才未去,任别人误解。 【老胡琴】 但凡好东西,大多来之不易。这里不单是个有无财力的问题。比如张伯驹、潘素夫妇为了那些国宝,除了典当⻩金、首饰、房产以外,还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几乎把老命搭上。杨宝忠也有件宝,就是他手里那把用来伴奏的老胡琴。它也算得来之不易。而这个不易,则在于它的偶然 ![]() 早年京北王府井的东安市场里,有两家“清音桌”(即京剧清唱茶楼)。一个叫舫兴茶楼,一个叫德昌茶楼,每⽇下午两点开锣,一直唱到⽇落时分。茶楼门前的海报用正楷写着“特请五城弟子随意消遣”啥叫“五城”?那时的京北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城,故叫五城。所谓“弟子”就是指票友。每逢周六、周⽇,这里就热闹非常,座无虚席。在这两座茶楼之外,还有一家清茶馆,它坐落在“润明楼饭庄”对面的一座小楼上。楼上, ![]() 一天,有两位先生(张振华、⽩宝华)发现这里的一把老胡琴的音⾊颇好,宽亮又圆润,遂决定请杨宝忠来看看。翌⽇下午,三人来到茶馆。杨宝忠未待泡茶,就走过去摘下那把老胡琴,仔细查看一番后,立即坐下来,拉了段“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他喜形于⾊,悄悄对⽩先生说:“您问问老掌柜,能不能让给咱们?” 茶楼主人五十来岁,精明⼲练。他一听,忙说:“这几把胡琴是我⽗亲生前留下的。挂在这里,专为诸位先生消遣,不能出手。” ⽩先生对他说:“我这位朋友(指杨宝忠)喜 ![]() 见掌柜面露难⾊,⽩先生又道:“我这位朋友,您认识不认识?” “不认识。” “他就是杨宝忠杨老板。”掌柜听了,忙说自己实在“眼拙”他三步两步走到杨宝忠跟前客气一番,双手拿着那把胡琴,说:“既是您喜爱这把胡琴,就送给您了。别提什么,您留着玩吧!”颇有古人“宝剑赠烈士,红粉送佳人”的气概。 杨宝忠接过胡琴也客气几句,俩人都十分⾼兴。接着,杨宝忠拿出二十元钱对掌柜说:“一点小意思,收下吧!”掌柜连连摆手,执意不肯。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当时的二十元可不是个小数,三十多元就够买一两金子了,何况那时的胡琴不贵。 ⽩先生说:“这不是胡琴的钱,是杨老板的一点谢意,你就收下吧!” 掌柜略加沉思,抱拳道:“那我就谢谢杨老板了。” 老胡琴经过杨宝忠的一番加工,成为他⽇后得心应手的伴奏工具。没过多久,⽩先生得到一把杨宝忠请当时最⾼明的胡琴工匠制作的胡琴。工艺精致,担子上刻着“宝华先生雅玩杨宝忠敬赠”的题款。还是他亲自登门送琴,说:“一是表达谢意,二是留个纪念。” 这样的伶人旧事,怎不叫人感叹———京畿之地,帝辇之下,故都优雅如许。人气最厚,人情也浓,难怪它能如此长久地维系着国中古典艺术的脉缘。 【“阿马蒂”】 梅兰芳中年对西洋音乐也热衷过一个时期,为此还购置了钢琴、小提琴、西洋音乐书籍和乐谱。后来,几位朋友劝梅兰芳别在洋玩意儿上瞎费功夫,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京剧本行。于是,把钢琴送给了齐如山的小女儿,西洋乐谱及唱片给了儿子(梅)葆玖,自己只保留了那把意大利小提琴“阿马蒂”这琴被经常上门做客的杨宝忠看上了,竟爱不释手。又因梅兰芳不再练小提琴,他便多次提出用自己那把德国仿制的“斯特拉迪瓦利”小提琴 ![]() 杨宝忠跟一位意大利音乐教师学习提琴,练了许多乐曲,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把萨拉沙泰(Sarasate)那首弓法较难的《吉卜赛之歌》(Ziqeunerweisen)演奏得十分动听。抗战胜利后,他每次到海上必带“阿马蒂”带上“阿马蒂”必去梅宅,演奏几段给梅兰芳夫妇和在座的其他朋友听。演奏前,他还拱拱手,谦虚地说:“这次再请诸位听听我有没有长进。”一个有月⾊的夏夜,杨宝忠在梅家 ![]() ![]() 1950年代末,杨宝忠还通过梅兰芳从国中戏曲研究院(即我所供职的国中艺术研究院前⾝)借出一件蔵品———梅雨田(梅兰芳伯⽗)的胡琴,到梅宅演奏。杨宝忠用它给梅葆系(梅兰芳之女,老生演员)伴奏了一段《文昭关》。杨宝忠弓法娴 ![]() 梅绍武问他:“您的演奏为什么与众不同?” 杨宝忠答:“这是我平时常练小提琴的好处。你有没有听出我用上了‘斯泰加托’(Staccato,断奏)的弓法?” 没法子,这就是天分了———你没有,我没有,就他才有。 【多姿多彩】 多才多艺的杨宝忠,生活上也是多姿多彩。说学逗唱,哪一门也考不住他。来一段“岔曲”《风雨归舟》,活脫一个荣剑尘(单弦名家);唱几句“鼓词”《大西厢》,直 ![]() 那时环翠阁(京北的有名青楼)的陆素娟,风头最健。每至中山公园,绕场一周,尾随之众,如过江之鲫。陆姐小对不感趣兴的宾客,即使呼三喝四,能一概不理。陆素娟酷好京剧,唱得一口梅派青⾐,杨宝忠自是最受 ![]() ![]() 【转折】 上个世纪30年代初,京北有位以“雍女士”名义登台唱京戏的德国女人。她天赋很好,又受过名家传授,与她合作的老生演员便是杨宝忠。二人合演的《四郞探⺟》等剧,都获得好评。一次,他们在京北吉祥戏院演《法门寺》,角⾊的阵容非常整齐。开演之前,下场门(旧式剧场为四 ![]() 该他上场了。虽然第一句要了个碰头好,到了后面,即使已把调门放低,但他唱起来仍显吃力。全剧演得平淡,无精彩可言,而观众很谅解,没一个人喝倒彩。⾜见,杨宝忠是有人缘的。这出《法门寺》对他来说,震动很大。也引起朋友的关注,一位老票友看罢,即说:“信忱(杨宝忠字)的前景不妙了。” 正是由于嗓音的变化,这位余(叔岩)派正宗老生放弃了演员的行当,走上了琴师道路。有人说:原本他该大红大紫,是烈 ![]() 杨宝忠回到家中,越想越不是滋味。一气之下拿起一只心爱的鼻烟壶,就地摔了粉碎。这一摔,倒摔出了他改行的决心来。 【“扶风”行】 照行內的规矩:在未拜师以前是不能吃戏饭的。也就是说,你杨宝忠的胡琴再拉得好,没有师傅也不能算文场。在民国二十三(1934)年12月20⽇,他在北平“同兴堂饭庄”拜弦子圣手锡子刚为师,杨宝忠从此正式改为琴师。 他第一次正式登场 ![]() ![]() 翡翠⽟石无其光润,丝绸素绢无其细致。杨宝忠的胡琴实在太好了,常常是胡琴花腔迭出,掌声热烈而长久,以致造成喧宾夺主之势。加上他率 ![]() ![]() 俩人终于分手,马连良改用了李慕良。 【一诺千金】 杨宝忠与马连良分手之后,有段时间很不得意。也是,以他的声望和很⾼的酬金,当然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班社。这时他已从百顺胡同搬到和平门外西河沿西口的一所四合院居住。房子条件很好,原是京剧名票、文物收蔵家夏山楼主(韩慎先)的房产。外院是杨宝忠聘请的纪师傅制作胡琴的工作室,里院为自己的住宅。 闲来无事的⽇子,在客观上给他一个反思的机会。他反复地想:难道自己的人生真的应验了通天教主那句话:“胡琴再好,也是傍角儿(指戏班次要演员、乐师、后台服务人员对主要演员的依存关系,依傍名角而生活),俯仰由人,自己不能做主。”经过这番打击,他决心帮助弟弟———“要让我们老三(即杨宝森)成名!”一定把他雕琢成器,务使其⾝价地位并驾于马连良。 苍天不负有心人,杨宝森终于有一天,组班挑大梁唱头牌了!凡杨宝森演出,海报上必写“杨宝忠 ![]() ![]() “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这是《文昭关》里的有名杨派唱段。戏中,杨宝森扮演的伍员(子胥)夜一⽩了头。可他自己只活了49岁(1909-1958),头发还没来得及⽩呢!杨宝森生前冷落,红在了死后。而有幸的是,杨宝忠有始有终地为他伴奏,伴奏到他最后一场演出。 一个人的生命力,大多在困境中滋长。弟弟跻⾝京剧“四大须生”的行列,杨宝忠以全部心⾎和大半辈子生命实现了“我要帮助老三成名”的诺言。大丈夫轻生死,重然诺。这就叫“一诺千金” 【制琴】 杨宝忠还有经营之才。他不但能拉胡琴,同时也能制胡琴。从胡琴的取材、选料、泡制担子和筒子,以及蒙⽪、刻马儿,在他是无所不能,无一不精。出于趣兴,也出于精明,他在家里开辟一个工作室,聘用姓纪的师傅制琴。所制的胡琴都经过杨宝忠亲自选料,成品也须他亲自检验、试听,合格后才可送出销售。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在他的胡琴筒子里贴有“杨宝忠胡琴”的标签,以杜假冒。他的胡琴音质好,制作也精细,故销路很广。他从中获得收益,但更多的是获得乐趣。 他还约请乐器行的名师制琴,择其优者加贴监制之名号。杨宝忠传世的两把胡琴“⻩老虎”和“黑老虎”就出自琉璃厂最具盛名的制琴大家史善明之手。现在这两把琴的⾝价,当在十万元以上。 【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1952年,他参加国中 民人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继而在天津市京剧团担任琴师(杨宝森为团长)。杨宝森去世后,任天津市戏曲学校副校长,家国文艺一级,工资待遇不低。他埋头工作,也深得信任。为人忠厚的杨宝忠,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很満意的。 他夏天穿⽩衬衫,灰⾊派力司 ![]() ![]() 除了喜 ![]() 【最后的《吉卜赛之歌》】 “文⾰”开始,杨宝忠立即被他的生学、红卫兵以“反动权威”的罪名打⼊牛棚,成了天津的“牛鬼蛇神”常听人说,我国几代导领人都曾感叹国中老百姓是最好的。准确地讲:是最好统治的。别说老百姓,连知识分子在內,都是上面说什么信什么,让⼲什么就⼲什么。 一位学者认为:当被统治者顺从并习惯于统治者的头脑思考,两者在客观上就成为了“同谋”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我们这个社会出现过的许多悲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这种“同谋”的产物。 后来,杨宝忠⾝患重病,回京北的家中就医。在此期间,他常去梅(兰芳)家和姜(妙香)家串门。杨宝忠管梅夫人(福芝芳)叫舅妈,管姜妙香夫人(冯金芙)也叫舅妈。姜夫人给他包饺子吃,梅夫人则请厨师给他做红菜汤、⾊拉。他每周三天去梅宅吃饭,三天去姜家就餐。所以杨宝忠自己说:“我肚子里的油⽔,就靠俩舅妈了。” 尘土⾐冠,江湖心量。尽管环境险恶,生活困顿,但杨宝忠给梅家老小带去的是音乐和快乐。梅绍武、屠珍夫妇曾对我说:“‘文⾰’时期,杨宝忠常来我家串门,⺟亲同情他年老体弱,又知道他工资被扣发,就请他常到我家来吃饭。他是我家老中小三辈都 ![]() ![]() ![]() 在京北,他还常去西单一家乐器行,当然,乐器行的人也特别尊重他,喜 ![]() 夕 ![]() ![]() ![]() 我们自己“应该反省,手上是否有⾎痕?”———前不久,女作家方方说的这句话,指向的是一个并未消失的现实。 害死杨宝忠的年轻人,大多数现在可能都活得很风光,也心安理得。⽗亲(章伯钧)一直对犹太人问题感趣兴,这可能与他德国留学时住在犹太人家庭的生活经历相关。⽗亲曾明确告诉我:害迫犹太人的暴行,纳粹希特勒是罪魁祸首,但也有全德国民众的狂热参与。我听了,目瞪口呆———这就是说,数百万犹太人被关押、被杀屠的罪行,也是上与下的“合谋”了。 如今有成就的京剧琴师,可以独自举办专场音乐会,甚至是京剧胡琴 ![]() ![]() 真的,文化方面的事物很难判断它的正与反、先进与落后、幸与不幸。 “故人何在,前程哪,心事谁同?”杨宝忠的灵魂是慢慢地从躯体中离去,恍似⽩云一缕,袅袅舒卷于天际。我们若隐隐听到从远处传来“一轮明月照窗前”的咏叹,请勿惊惶,那是杨氏昆仲在另一个世界又继续他们的粉墨生涯了。 2005年6月-12月于守愚斋 wWW.bB MXs.cC |
上一章 伶人往事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章诒和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伶人往事》在线阅读,《伶人往事(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伶人往事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