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金针度与人》文学类2及《要把金针度与人》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要把金针度与人 作者:李敖 | 书号:43600 时间:2017/11/7 字数:16813 |
上一章 文学类(2) 下一章 ( → ) | |
曹植:《曹子建集》 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因为最后封陈王(河南淮 ![]() 曹植是曹 ![]() ![]() ![]() 在曹植二十九岁的时候,曹 ![]() 曹植活了四十一岁。死前四年里,曾多次上疏,写《求自试表》、《求通亲表》,希望参与政事、准许和亲人来往,但都没有下文。最后在潦倒中"形容枯悴,忧心如醉"死去,结束了与统治者有殖生器关系的一生。 "本是同 ![]() 阮籍:《阮籍集》 阮籍(二一○~二六三),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 人。他⽗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他自己是"竹林七贤"。 阮籍"本有济世志",因为"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人自危之下,阮籍就"不与世争,遂酣饮以为常"。他显然对"路人皆知"的司马家政治集团不満,因此他以整天喝酒来实行不合作主义。司马家求婚于阮家,阮籍一连大醉六十天,醉掉一切。因为阮籍有名气,司马家 ![]() ![]() 谢灵运:《谢康乐集》 谢灵运(三八五~四三三),河南太康人。他的祖⽗是谢安的侄子谢玄,谢玄是东晋名将,是淝⽔之战的英雄。但他的⽗亲谢瑍,却是个笨蛋。谢灵运⽗亲虽是笨蛋,他自己却是神童,所以谢玄感慨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谢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他又" ![]() 谢灵运在政治上不得意,便寄情山⽔,他可说是国中第一山⽔诗家,也是国中第一大游山家。他游山,用特制的鞋,又带着大队童仆伺候,气派无比,甚至被误会是"山贼"。他又"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又"游娱宴集,以夜续昼"。在行为上的横恣,一再使统治者头痛。终于在四十九岁那年,以叛 ![]() 谢灵运的绝命诗是:"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诗中有情,情在言外,非常动人。 鲍照:《鲍参军集》 鲍照(约四一四~四六六),字明远,江苏涟江人。他出⾝寒门,种田起家,虽然力争上游,但是,在南北朝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级,是森严的,所以在政治上,他没有戏唱。在宋文帝时代,他做到中书舍人的官,宋文帝刘义隆是喜 ![]() ![]() 虽然这样,鲍照还是在劫难逃。他最后出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宋明帝即位,晋安王刘子勋造反,刘子顼起兵响应。结果兵败,鲍照被 ![]() 五世纪刘宋一代,号称是文学盛世,盛世中最有成就的作者就是鲍照。鲍照二十岁时写的《行路难》十八首,就是空前的佳作。受了时代的矮化,鲍照是不能人尽其才的,钟嵘《诗品》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正是指此。 鲍照作品中,有一部分写民间的疾苦、战 ![]() ![]() 谢朓:《谢宣城集》 谢朓(四四六~四九九),字玄晖,河南太康人。他的往⽗、⽗亲都是南北朝的官吏,他的⺟亲是宋武帝刘骏的女儿长城公主,所以他不但是贵族,也是皇族。他是谢灵运的堂侄,被称做"小谢"。李⽩诗中"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就是指他。又因他做过宣城大守,遂被称做"谢宣城"。 谢朓从小喜 ![]() ![]() ![]() 王 ![]() 王 ![]() 王 ![]() ![]() ![]() ![]() ![]() 王 ![]() ![]() ![]() 《唐诗纪事》说王 ![]() 陈子昂:《陈伯⽟集》 陈子昂(六六一~七○二),字伯⽟,四川 ![]() 陈子昂二十四岁中进士,一再上书,得到武则天的重视。因有知遇之感,三十岁时候,他写《大周受命颂表》、《大周受命颂四章》,对武则天歌功颂德,后来升到右拾遗。 陈子昂三十四岁时候,因逆 ![]() ![]() ![]() 陈子昂的作品,主张上追汉魏风骨、贬抑齐梁浮 ![]() 王维:《王右丞集》 王维(七○一~七六一),字摩诸,山西永济人。他生的时候,佛教已极盛行,他深受影响,例如他的名与字连在一起,就是"维摩诘",正好是释迦牟尼时代大居士维摩诘的名字。 王维"九岁知属辞",是神童。二十一岁中进士。他少年得志,但在中年以后,出了一件事,在安史之 ![]() ![]() 晚年的王维,寄情禅悦与山⽔,他买下宋之间的别墅,整天焚香、饭僧、弹琴、赋诗。他的 ![]() 王维除了写诗外,也常作画,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以写自然最出⾊,是国中有史以来最有名的田园诗人。 李⽩:《李太⽩集》 李⽩(七○一~七六二),字大自,号青莲居士,甘肃天⽔人。出⾝富商之家,五岁移居四川。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是个"五岁诵六甲,十岁观家百"的神重。二十六岁离家远游,五湖四海,见闻颇多。四十二岁后,觅到唐玄宗,得到"翰林供奉"(起草文书)的差使,以写诗得到赏识。后来,在安史之 ![]() ![]() 李⽩的一生,大体和唐玄宗时代同期,从他一生中第一首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到最后一首《临路歌》,写诗写了四十年。李⽩的诗,气魄博大、感情充沛、天才横溢。杜甫称赞说: "落笔惊风雨,诗成位鬼神",当然是说得玄了,不过诗写得前无古人,的确不假。 李⽩的诗中,有许多"一醉累月轻王侯"的反抗,他说"安能摧眉析 ![]() 杜甫:《杜少陵集》 杜甫(七一二~七七○),字子美,因住地被称为少陵、杜陵,因官职被称为拾遗、工部,河南巩县人。他出⾝唐朝官宦之家,七岁就能写诗。二十岁离家云游,三十五岁到京城做小官,四十四岁碰到安史之 ![]() ![]() ![]() 杜甫年轻时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要得君行道。结果流离失道,遂用他那如有神的笔触,写尽了国中 民人的苦难。 杜甫四十岁后作《兵车行》写统治者的穷兵;《丽人行》写统治者的骄奢;《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骨",写他活活饿死的小儿子;《北征》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所遇多被伤,呻昑更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前出塞》、《后出塞》、《二叹》(夏⽇叹、夏夜叹)写政治的腐化、民人的痛苦,都是千古绝作。 杜甫的遗诗现存一千四百五十六首。论者以他的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泪",真是不虚。 ⽩居易:《⽩氏长庆集》 ⽩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变成了陕西渭南人。 ⽩居易出⾝贫 ![]() ![]() ⽩居易认为诗不是"嘲风雪、弄花草"的,诗该"救济人病,稗补时阙"的。他曾编《讽谕集》,收诗一百七十二首,批评时政,他要求统治者" ![]() ⽩居易是唐朝创作最丰富的诗人,写诗三千首。他限定诗要能"老妪能解"(老太太都能听得懂),他的诗,当时流传各地,很受 ![]() ![]() ![]() ![]() ![]() 李贺:《李长吉歌诗》 李贺(七九○~八一六),字长吉,河南昌⾕(河南宜 ![]() 人。他是没落王孙出⾝,是个神童,七岁就因能写作而"名动京师",韩愈、皇甫提等名家不相信,到他家去测验,果然名不虚传。 李贺写作的情况是: 每旦⽇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归,⾜成之。非大醉、吊丧⽇率如此,过亦不甚省。⺟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可见他是从动态的事件中找灵感的。 李贺的⽗亲叫李晋肃,因为"晋肃"两字和"进士"两字声音很近,李贺为了避讳,就不得考进士了。韩愈特别写了一篇"讳辨"来为他说话,但他终于绝缘于名场。后来在家乡隐居,二十七岁时死去。时死前删定所作诗二百三十三首,流传至今。 李⽩被称为诗的仙才,李贺被称为诗的鬼才。他的作品,险怪神秘,造境瑰奇,在国中诗史中,自成特殊的地位。 杜牧:《樊川诗集》 杜牧(八○三~八五三),字牧之,陕西西安人。他是杜预、杜佑的后人,"一门朱紫,世代公卿。" 杜牧生当"溪云初起⽇沉阁,山雨 ![]() ![]() 杜牧曾注曹 ![]() 杜牧诗中的特⾊之一是:他对统治阶级的豪奢误国,颇有讽刺的纪录,像他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诗,写"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诗,都能以极⾼的技巧。写出人间的万象。 杜牧诗中的另一特⾊是他对女人的态度,他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纪录,也有"自是寻舂去较迟,不须惆怅惜芳姿"的感怀,这是他浪漫的一面。 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号⽟溪生,河南沁 ![]() ![]() ![]() 李商隐的诗,一开始是学别人,有的学汉魏、有的学齐梁、有的学杜甫、有的学韩愈。他做诗时把参考书摊成一大堆,像⽔獭吃鱼陈列如祭品一般,叫"獭祭鱼"。后来他写得精了,就自成一家。李商隐的诗的特⾊是用典含蓄,寄托深远,每个字都有神秘兮兮的来历。他的诗,许多都和女人有关:他写恋情、写 ![]() 韦庄:《浣花集》 韦庄(约八三六~九一○),字端己,京兆杜陵(陕西杜陵)人。他生在唐末,出⾝穷困,养成他爱惜物力的习惯,以致要"数米而炊,称薪而爨"。他的八岁儿子死了,他的太太给穿上"时服",韦庄却把⾐服从死尸上脫下来,裹上草席,下葬后草席也收回来。他是爱儿子的,一想起来就"呜咽不自胜",但他穷怕了,以致以小气出名。 韦庄去长安应考,赶上⻩巢之 ![]() 韦庄四十四岁中进士,唐昭宗派他奉使⼊蜀,被地方统治者王建留住,霸占了他心爱的女人。韦庄写词怀念她,她辗转得知,乃绝食而死。 韦庄虽因帮助王建开国(五代的前蜀),做了大官,但是⾝经丧 ![]() 李清照:《漱⽟集》 李清照(一○八四-约一一五一),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济南市)人。书香世家,她十八岁嫁给赵明诚,夫 ![]() ![]() 另一个硬给她造谣的原因是政治的,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里说:""岂有就木这龄已过,隳城之泪方深,顾为此不得已之为,如汉文姬故事?意必当时嫉〔哲宗〕元祐君子者攻之不已,而及其后〔人〕;而文叔之女(她的⽗亲李格非字文叔)多才,尤适供谣诼之喙,致使世家帷薄,百世而下,蒙垢抱诬,可慨也已!"就正道破了这一点。 李清照这件事,牵涉到的已经不止一个历史真相的问题,它还牵涉到一个道义的和观念的问题:一个女人,再嫁也好,守寡也罢,都是她个人的私事,别人没有用泛道德的字眼 ![]() 陆游:《陆放翁全集》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他出⾝于仕宦之家,北宋亡国时候,他才两岁。陆游十二岁时候,就会做诗文。二十九岁应考,因为列名丞相秦桧的孙子之前,为当局所忌,一直吃不开。宋孝宗即位后,才开始赐进士出⾝,在官场或起或伏。后来派去修国史,直到八十岁才退下来,八十五岁去世。 陆游是最有名的忧国诗人,可是一辈子的际遇,只限于"以口击贼"而已。他口中"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只是"铁马冰河⼊梦来"的境界,他是不能进一步施展的。对政治,陆游用诗来讥评不已,他说: 诸公可叹善谋⾝,误国当时岂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可见他內心的愤恨。直到八十四岁时候,他还写下"⾝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的诗句,总认为一息尚存,虽然老去,还是不能坐视。他最后的绝笔是嘱咐儿子,在国土重光时,别忘了家祭告诉他,这种老人情怀总是诗的精神,真是一路到底了。 辛弃疾:《稼轩词》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的⽗亲辛文郁,大概去世得很早,他的祖⽗辛赞,在金人到来、宋室南渡的时候,因为家中人口众多,不能脫⾝,就做了"遗民"。辛弃疾出生在沦陷区里,也做了"遗民"。那时候,北方已经沦陷十多年了。 在辛弃疾长大以后,他的祖⽗要他准备地下活动,两次到燕京去观察形势,还没成功,祖⽗就死了。辛弃疾二十一岁,起义抗金,不久转到南方,看到朝廷败腐,不肯抗战,很是悲愤。但他并不灰心,仍旧做救国工作。可是四十年间,他的生命,大部分都不为时用,用也不得尽其才,最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竟以爱国词人终老田园,死时六十八岁。 辛弃疾留下的词有六百首。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 "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 ![]() ⻩遵宪:《⼊境庐诗草》 ⻩遵宪(一八四八~一九○五),字公度,别署东海⻩公,广东梅县人。他是清朝举人,何如璋做首任驻⽇本公使,请他去做参赞,由于他博学多才,很得⽇本朝野景仰。他是有心人,中年苦学⽇文,然后写下一部大书-《⽇本国志》;提醒国中人注意⽇本。可是大家不注意,直到五年以后甲午之战失败,大家才注意到这位先知。梁启超说如果国中朝野早就注意这部书,甲午之战也许可以避免了。 ⻩遵宪后来调任驻国美旧金山总领事,再任湖南按察使。戊戌政变后,传说他窝蔵康梁,以致家里被搜。自是杜门不出,专事著作,一直到死。⻩遵宪去过英、美、⽇本、南洋,思路新奇,眼界开阔。他能以各种新词汇、新体裁写诗,他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主张:"各人有面目,正不必与古人相同。"主张:"吾今所遇之时、所历之境、所思之人、所发之思,不先不后,而我在焉。前望古人,后望来者,无得与吾争之者,而我顾其情,舍人从我,何其无志也!…则今宪所为,皆宪之诗也!"这种气魄,实际是一种大丈夫行径,最值得我们景仰。 朱彝尊:《明诗综》 朱彝尊(一六二九~一七○九),字锡鬯,浙江秀⽔人。他天资极⾼,"书经目不遗"。年轻时四处云游,"所至丛祠荒冢、破炉残碣之文,莫不搜剔考证,与史传参校同异。"后来被选修《明史》,清圣祖康熙皇帝题匾"研经博物"送他,文名极大。他的著作有《曝书亭集》、《经义考》、《⽇下旧闻》、《欧 ![]() 《明诗综》中附有诗话,散见各卷。姚柳依特别摘出来,成为《静志居诗话》,也就是《竹垞诗话》。 诗话在国中古书中,是特有的一种体裁,从《唐音癸签》、《唐诗纪事》等以来,历朝不断。吴景旭有《历代诗话》內容最多,但是不精。朱彝尊这部诗话,虽然只限明代,但是写得最精,自是诗话中的范本。 这书对明朝自开国的太祖到亡国的庄烈帝二百六十八年间的人物及创作,都有各别的详细记载。全书分为帝王、宗潢、宮掖、荣章、臣士、闺门、中涓、释子、羽士、女冠、尼教坊、外臣、土司、属国、旡名子、杂流、神鬼、谣谚等十九部,內容相当的充实。 王国维:《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一八七七~一九二七),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的祖籍是河南开封,远祖王禀,在北宋亡国前守山西太原,城陷死节。王禀的孙子随宋⾼宗南渡,就变成浙江人。 王国维从小是读古书的,到了十八岁,才知道古书以外,还有西方的新学问。二十二岁起学外国文,二十五岁留学⽇本。三十六岁以前,他的治学主力在西洋哲学(他是最早介绍康德、叔本华、尼采到国中来的人)和国中词曲(他的名著是《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他提升了国中平民文学的地位)。此后主力转向古史与古文字学。 王国维二十三岁时候,甲骨文出土于河南,首先把这些三四千年前支离破碎的骨头片,和国中古代历史结合起来,做出完美而惊人解释的,就是王国维。因此,王国维对国中学术的贡献,是空前的。他在思想上、文学上、史学上、古文字学上、古器物学上、古地理学上,都有开山之功,史外求史,发前人所未发,"不屈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国中学者中,像他那样有博大精深成绩的,真是"古之所无,今之罕有"了。 徐渭:《徐文长逸稿》 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字文长,号青藤,别署天池山人、田⽔月,浙江绍兴人。他只是明朝的秀才,但是他文思敏捷,以才气被浙江巡抚胡宗宪赏识。《明史》说: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 ![]() ![]()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来与仗;或自持斧,击破其头,⾎流被面,头骨皆折, ![]() ![]() 这样一个天才人物,竟"数奇不已"(命运总是不好),一辈子坏命,真太令人同情了。 薛福成:《庸盦全集》 薛福成(一八三八-一八九四),字叔耘,江苏无锡人。他从二十六岁起,就追随曾国藩,很得信任。五十一岁起,任出使英、法、义、比四国大臣。《清史稿》说他: 任使事数年,恒惓惓于保商,疏请除旧噤,广招徕。 其争设南洋各岛领事官,尤持正义,英人终亦从之。又以英、法教案牵涉既广,条列治木治标机宜甚悉。其将归也,复撮举见闻上疏以陈,大恉谓宜厉人才、整戎备、浚利源、重使职;为弃短集长之策。…归,至海上病卒,优诏赐恤。卒后半载,而中、英订附款,致将福成收回各地割弃泰半,论者惜之。可见薛福成在晚清外 ![]() 《清史稿》又说他"好为古丈辞,演迆平易,曲尽事理,尤长于论事记载"。他的著作,有《庸盦文编》四卷、《庸盦文续编》二卷、《庸盦文外编》四卷、《庸盦海外文编》四卷、《筹洋刍议》一卷、《浙东筹防录》四卷、《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出使⽇记》六卷、《出使⽇记续刻》十卷、《庸盦笔记》六卷。这些著作,对晚清朝野的內幕、对中外早期 ![]() 关汉卿等:《元人杂剧选》 国中古代只有歌舞,歌舞中有戏的,开始于唐朝的参军戏。参军戏只有主角一人,配角一人,扮演滑稽问答。到了宋朝,进化为杂剧。到了元朝,再进化为复杂的杂剧。虽然复杂,但充満生气与成长,其中以关汉卿、⽩朴、马致远、郑光祖四大家最有代表 ![]() ![]() ![]() ![]() ![]() 汤显祖:《汤显祖集》 汤显祖(一五五○~一六一七),字义仍,号若士、海若,别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是明朝进士,在央中做官,因为上疏抨击朝政,被贬到广东,后来到浙江做县太爷。四十八岁后,辞官隐居,专事写作。他写有《临川四梦》,就是《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开创了明代传奇的⻩金时代。 国中文学从古代起,就分为两太子流:一是民间的;一是文人的,这两者来源不同。例如上古的民间文学是"风",文人文学则是"雅"和"颂";又如中古的民间文学是汉魏六朝唐的乐府;文人文学则是汉魏六朝唐的诗赋;再如近古的民间文学是宋词元曲,文人文学则是呆板的诗文。这两大⼲流,分野都很明⽩。但是,分野尽管分野,常常经过若⼲时间,两者又有合流的倾向。例如汉魏的民间文学-乐府,到六朝以后,文人却个个都好拟古乐府,于是乐府便发生合流的现象;又如元朝的民间文学-曲,到明清以后,文人却个个都好作传奇,于是曲便发生合流的现象。汤显祖的作品,是这种合流中最成功的,值得我们特别欣赏。 孔尚任:《桃花扇》 孔尚任(一四六八~一七一八),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孙子。他年轻时候,在石门山中读书,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祭孔,三十六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负责讲解《论语》等书和文庙车服礼器,得到国子监博士头衔。后来他出差在外,结识了冒辟疆等"遗民",使他对明末清初的遗文逸史感慨颇多,就以之为主题,完成了《桃花扇》。 《桃花扇》共人有四十出,是国中有史以来,结构最好的历史剧。全剧以明朝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 ![]() ![]() 《桃花扇》的写作,达十年以上,一六九九年问世,次年孔尚任就丢官了。 施耐庵:《⽔浒传》 施耐庵(约一二九六~约一三七○),他的⾝世已不可考,只知道是元朝赐进士出⾝,在浙江杭州做过官,因为和上司不合,就弃官回家,专门著书了。 《⽔浒传》相沿是施耐庵作的,事实上,它是以宋江三十六人的真人真事为基础,长时间累积起来的。早在南宋时候,就有了《花和尚》、《武行者》、《青面碧》等话本。到了宋末元初,施耐庵把这些扩大的材料,做了总整理(又说罗贯中也整理过),最后成为一大名著。 《⽔浒传》写一百零八个侠盗,他们大都是官 ![]() ![]() 《⽔浒传》是最好的议抗文学,它的基调是被庒迫的人要反抗不合理的统治,要"杀去东京,夺了鸟位",最后由英雄好汉替天行道。它显然是一部 ![]() 《⽔浒传》是从个人的或小股的反抗开始,然后合流成山头聚义。结构不凡,是国中最伟大的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罗本(约一三三○~约一四○○),字贯中,以字行,号湖海山人,山东东平人。他是明朝第一小说家,写过五种小说。传说他是施耐庵的生学,所以《⽔浒传》的完成,他也有份。 《三国演义》在承前方面,它汇合了国中民间的三国故事,加以集大成。国中民间流传三国故事,远自唐朝就有纪录,李商隐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话,直到元朝,《斩吕布》、《哭周瑜》等杂剧,一直层出不穷。这些故事,经这部奇书草船借箭,终于一统了所有流传,成为定本。在启后方面,《三国演义》的文学 ![]() ![]() ![]() 《三国演义》虽与历史不全符合,但在思想上、信仰上、教育上、文字上,却在国中发生了极大的影响,光一位关老爷,就把一切通吃,这书的作用,由此大开。 吴承恩:《西游记》 吴承恩(一五○○~一五八二),字汝忠,号 ![]() ![]() ![]() ![]() 《西游记》相沿是吴承恩做的,事实上,它是以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为基础,长时间累积起来的。早在南宋时候,就有了《大唐三蔵取经诗话》;元朝时候,就有了《西游记平话》、《唐三蔵西天取经》等作品,吴承恩把这些材料作为底本,在他生命的晚年,完成了这部国中第一神怪小说。 《西游记》以四个鬼使神差的人兽为主角,写他们在千劫百难中追求目标,有幽默、有讽刺、有热情、有反抗,它在描写⼊的伪善与可爱方面,是千古奇书。 《西游记》中的最大特⾊是写孙悟空的言行,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斗战胜佛",他的言行,的确代表了积极人生的一面。他机灵而机警、好动而好斗、心地善良、出口幽默,为了理想,他被下狱、被念紧箍咒、被战友误会成"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但他最后还是忠心而识大体,帮助了别人,完成了自己。他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拟人化的猴子! 余邵鱼:《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是明朝余邵鱼原作、冯梦龙改订的一部八十万字巨著,包括了国中早期的重要史实与典故,我们习惯上用的什么"管鲍之 ![]() ![]() 《东周列国志》使所有秦朝以前的古人古事都一一亮相:褒姒的笑、管仲的智、齐桓的信、曹沫的无赖、晏蛾儿的愚忠。介子推的清⾼、晏子的识大体、伍子肯的鞭尸、苏秦的合纵、蔺相如的完壁归赵,…都包罗无遗。他们的存亡觉梦,都可以胜数;看了这些存亡觉梦,我们可以上会古人,然后引古证今,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东周列国志》虽然因为太迁就历史 ![]() ![]() ![]() ![]() 吴敬梓:《儒林外史》 吴敬梓(一七○一~一七五四),字敏轩,也字文木,安徽全椒人。他生于书香世家,"科第累世弗绝",自己也是秀才。到他成年后,他" ![]() 三十三岁后,他搬到南京,在冬天时候,无酒无食,也没御寒的⾐服,他就绕着城堞走几十里,夜夜如是,谓之"暖⾜"。四十岁后,他把一生所见的世态与万象,写成了《儒林外史》。五十四岁时候,客死扬州。他生前喜 ![]() 《儒林外史》是以知识分子为基线的伟大小说,它用悲悯的笔法写社会黑暗,骂而不温、讽而不 ![]() 《儒林外史》写试考制度的流弊,写它的害人;又写旧礼教的罪恶,写它的杀人;它又写侠客、写盐商、写家奴、写 ![]() 曹霑:《红楼梦》 曹霑(约一七一九~一七六三),字雪芹,也字芹圃,号梦阮。他是満洲旗人,属正⽩旗汉军。三代祖孙四人,做了五十八年的江宁(南京)织造官,这官管皇家采买的职务,是很肥的。康熙皇帝下江南,有五次都住他家。后来祖⽗因亏空被追赔,家道中落,到了曹霑成年以后,已经是"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了。那时曹霑住在京北西郊,已经是贫民阶级了。 曹霑一生亲历人世的兴亡衰谢,抚今追昔,"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写了长篇小说《红楼梦》。这书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作品,写了八十回,并没写完,他就死了。后来⾼鹗续作四十回,就成了今天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 《红楼梦》写豪门望族的浮沉与兴衰、写旧社会下个人的矛盾挣扎、写叛逆 ![]() 《红楼梦》攻击道学与八股,说:"还提什么念书?我最讨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它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这种攻击,真是情见乎辞了! 刘鹗:《老残游记》 刘鹗(一八五七~一九○九),字铁云,江苏丹徒人。少年时候"放旷不守绳墨,而不废读书",在医卜星算方面,成绩都不错。他卖烟草。开书店、做医生,经历很多,不是书呆子。 一八八八年,他三十二岁时候,⻩河在河南决堤。他跑去见河督吴大澄,志愿投效,并提出计划。吴大澄很赏识,请他去做,他就亲自在污泥里督工,"短⾐匹马,与徒役杂作",很得工人的爱戴。后来他写了《治河七说》、《⻩河变迁图考》、《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等实用的书;又写了《铁云蔵⻳》、《铁云蔵印》、《铁云蔵陶》、《铁云泥封》等学艺的书。 刘鹗的进步与救世思想,使他做了两件好事:一件是请开山西的矿,一件是 ![]() 《老残游记》是刘鹗戳破黑暗与伪善的伟大小说,是他四十八岁到五十一岁的作品。 wWW.bB MXs.cC |
上一章 要把金针度与人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李敖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要把金针度与人》在线阅读,《要把金针度与人(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要把金针度与人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