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第六节战国之世而能偏安忘战异数也及《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 作者:孙皓晖 | 书号:43613 时间:2017/11/9 字数:7283 |
上一章 第六节 战国之世而能偏安忘战 异数也 下一章 ( → ) | |
齐国的灭亡,是战国历史的又一极端个案。 自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统中一国的战争,历时堪堪十年。自灭韩之战开始,每灭一国,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更值得关注的是,每一国的战争都不是一次完结的,抗秦的余波始终 ![]() ![]() ![]() ![]() 齐国的问题出在了哪里? 论尚武传统,齐国武风之盛不输秦赵,豪侠之风更是冠绝天下。论军力,齐军规模长期保持在至少四十万之上,堪称战国中、后期秦赵楚齐四大军事強国之一。论兵士个人技能,更是名噪天下,号称技击之士。论攻战史,齐国有两战大胜而摧毁魏国第一霸权的煌煌战绩。论苦战史,齐国六年抗燕而再次复国,曾使天下瞠目。论财力,齐国据天下鱼盐之利,商旅之发达与魏国比肩而立,直到亡国之时,国库依然充盈国人依然富庶。论政情吏治,战国的田氏齐国本来就是一个新兴家国,曾经有齐威王、齐宣王两次变法,吏治之清明在很长时间里可⼊战国前三之列。论文明论人才,齐国学风盛极一时,稷下学宮聚集名士之多无疑为天下之最,曾经长期是天下文华的最⾼王冠。论民风民俗,齐人“宽缓阔达,贪耝好勇,多智,好议论”是那种有 ![]() 如此一个大国強国,最后的表现却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唯其如此,便有了种种评判,种种答案。 在种种评判答案中,有三种说法比较具有代表 ![]() ![]() ![]() ![]() 《史记》记载的齐国遗民回忆说:“五国灭亡,秦兵卒⼊临淄,民莫敢格者。王建遂降,迁于共。”烙印在齐人心头的事实逻辑是:因为齐民完全没有了抵抗意志,所以齐王降秦了。这里的关键词是:民莫敢格者。国破城破,素来勇武的齐国民众却不敢与敌军搏杀,说明了什么?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齐国民众早已经对这个家国绝望了,无动于衷了;其二,齐人长期安乐,斗志弥散,雄武民气已经消失殆尽了。在百余年之后的司马迁时期,齐国遗民尚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疲软,⾜见当时国民孱弱烙印之深。这一事实的评价意义在于,齐人从对事实的回顾中,已经将亡国的实真原因指向了齐国自己。 第二种说法,是包括司马迁自己在內的以 ![]() ![]() ![]() ![]() ![]() ![]() ![]() 依据《史记》,关于田氏齐国的占卜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是周王室的太史对田齐鼻祖陈完的占卜,周太史解卦象云:“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乎!非此其⾝也,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姜姓,四岳之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这段解说的⽩话是:“这是一则看国运的卦象,利于以宾客之⾝称王。然则,这是取代陈国么?不是。是在另外的家国。而且,也不是应在陈完之⾝,而应在其子孙⾝上。若在他国,其主必是姜姓。这个姜姓,是四岳(尧帝时的四位大臣)之后。然则,事物不能两方同时发达,陈国衰落之后,此人才能在他国兴盛。”应该说,这次占卜惊人地准确,几乎完全勾画出了田氏代姜的大体⾜迹。因为,这次占卜一直“占至(田氏)十世之后” 第二次占卜,发生在陈完因陈国內 ![]() ![]() ![]() ![]() ![]() ![]() ![]() ![]() 另外一个前提观念是:正道之行,不问吉凶。这一观念的典型是西周姜尚踩碎⻳甲。《论衡·卜筮篇》云:“周武王伐纣,卜筮之,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这一事例,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记载是:“武王将伐纣,卜,⻳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強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如此理念,战国之世已经渐成主流。典型如秦国,司马迁记载了秦灭六国期间与秦始皇时期的多次灾异与神秘预言,唯独没有一次秦国主动占卜征伐大事的记载。因为先秦时代的神秘之学对人的正义善行非常看重,所以其种种预测,往往在实际上带有几分基于现实的洞察,也便往往有着惊人的准确 ![]() ![]() ![]() ![]() ![]() ![]() ![]() 第三种说法,是西汉盐铁会议文件《盐铁论》记载的讨论意见。 《盐铁论·论儒篇》云:“齐宣之时,显贤进士,家国富強,威行敌国。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強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臣。(后)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士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薛,孙卿(苟子)适楚;內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王建听流说,信反间,用后胜之计,不与诸侯从亲,以亡国,为秦所擒,不亦宜乎!” 这段评判,先回顾了齐宣王、齐湣王两代中的一代半兴盛气象,又回顾了齐湣王后期的恶政,指出了百姓不堪与人才流失两大基本面。对齐王田建的作为,则将其失政归结为三方面:听流说,信反间,用后胜之计。而“不与诸侯从亲”则是信用前述三方的结果。显然,这种观念与齐国民众的说法,与司马迁评判,并没有重大差别。应当说,这些原因都是事实,但也都是最直接的现象原因,而没有触及 ![]() 那么, ![]() 对齐国历史作一简要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个所有家国都没有的现象:末期四十余年没有发生过战争,此前十四年也可以说基本没有战争。也就是说,一百三十八年的历史中,齐国的后三分之一多的岁月,是在和平康乐中度过的,五十余年没打过仗。孤立菗象地说,和平康乐自然是好事,也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生发的基本理想之一,无疑应当肯定。然则,在战国这样一个风云 ![]() ![]() 且略去太史公的诸如“君王后贤”这样的偏颇评价,只就事实说话,首先理出齐襄王时期的轨迹。燕国破齐的第二年,齐襄王被莒城臣民拥立即位,此后五年直到田单反攻复国,是齐国最后一次被动 ![]() ![]() ![]() 救赵之战结束,齐襄王便死了。 显然,齐国从国破六年的噩梦中挣脫出来之后,国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前的齐国,是左右战国大局的超強大国之一。在齐潘王与秦昭王分称东西二帝之时,齐国的強盛达到了顶点。可是,在燕军破齐的六年之后,齐国跌⼊了⾕底。府库财货几被燕军劫掠一空,人口大量流失,军力大为削减。凡此等等,都使齐国不得不重新谋划国策。应该说,这是齐国国策大变的客观原因。在田单、貂 ![]() ![]() 从此,齐国开始了 ![]() 齐国转向, ![]() ![]() ![]() ![]() ![]() ![]() ![]() ![]() 君王后是个极有主见的聪明女人,当年一闻灌园仆人田法章(后来的齐襄王)实真⾝份,立即便与田法章私通了。其⽗太史敫深以为聇,终生不复见,君王后也绝不计较而敬⽗如常,由此大获贤名,以至连百余年后的太史公也不见大节,屡次发出“君王后贤”的赞语。《战国策》载:因君王后极力主张恭谨事秦,很得秦昭王赏识,曾出派特使特意赠送给君王后一副完整连接的⽟连环,特意申明:“齐人多聪明之士,不知能否开解这副⽟连环?”君王后拿给群臣求解,群臣无一能解。君王后便拿起锤子将⽟连环砸断,对昭王特使说:“谨以此法解矣!”田建即位的第十六年,君王后病危,叮嘱驯顺的儿子说:“群臣之中,有个人可以大用。”及至田建拿出炭笔竹板要记下来,君王后又说:“老妇已忘矣!” 一个如此聪敏顽強的女人,能在将死之时忘记最重要的遗言,可能么?很值得怀疑。最大的可能是两种情形:其一,平⽇已经将可用之人唠叨得够多了,说不说已经无关紧要了;其二,陡然觉得有意不说最好,教田建自家去揣摩,以免万一所说之人出事而误了自家一世贤名。后来,田建用了后胜为丞相。从田建的唯⺟是从的秉 ![]() ![]() 田建是个聪明而孱弱,且有着极为浓厚的恋⺟情结的君王。在其即位的前十六年里,一切军国大事都是君王后定夺的。而君王后的主意很明确,也很坚定:恭谨事秦,疏远诸侯。也就是说,对秦国要像对宗主国一样的尊奉,绝不参与秦国与其余五国的纠葛,将自家与抗秦五国区分开来,以求永远地远离刀兵战火。这一主张在君王后亲自主持下实际奉行十六年,在君王后死时,早已经成为植 ![]() 当然,偌大齐国,并非完全没有清醒的声音。 《战国策·齐策六》载:君王后死后的第七年,田建要去朝见刚刚即位五年的秦王政,祝贺秦军蒙骜部大胜韩魏而设置了东郡。临行之时,齐国守卫临淄雍门的司马当道劝阻,问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家国)所以立王者,为社稷耶?为王而立王耶?”田建只能回答:“为社稷。”司马又问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既)为社稷立王,王何以去社稷而⼊秦?”田建无言以对,取消了赴秦之行。消息传开,即墨大夫便认为齐王还是可以改变的,于是立即风尘仆仆赶到临淄,对田建慷慨 ![]() ![]() ![]() ![]() 就当时大局而言,即或田建接纳了,即墨大夫雄心 ![]() ![]() 事实上,从抗燕之战结束,齐国便开始滑⼊了军备松弛的偏安之道。 田单复国后,齐襄王的十四年只有两次尚算得主动的谋战(挨打的一战全然大败,不当算作谋战)。如此战事频率,尚不若衰弱的燕国与韩国的末期战事,在战国之世,实在可以看做无战之期。果真如此,则齐国末世两代君主的五十八年一直没有战争。不管期间有多少客观原因,抑或有多少可以理解的主观原因,这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异数! 之所以是异数,之所以不可思议,在于两个基本方面。其一,舂秋战国两大时代,对于整军兵备的重要 ![]() 后世辑录的《武经七书》中,最古老的一部兵书是《司马法》,其开篇的《仁本第一》有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两句话之所以成为传之千古的格言,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冷酷的事实:好战者必亡,忘战者必危;家国生存之道,寓于对战争的常备不懈之中。纵观国中历史,举凡耽于幻想的偏安忘战权政,无一不导致迅速灭亡。夏商周三代以至舂秋战国,大国将生存希望寄托于虚幻的盟约之上,置⾝于天下风云之外而偏安一隅,甚至连国破家亡之时最起码的抗争都放弃者,齐国为第一例也。 Www.BbMxS.Cc |
上一章 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孙皓晖最新创作的免费架空小说《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在线阅读,《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