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第四节吕氏众封建说再起帝国朝野争鸣天下治式及《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 作者:孙皓晖 | 书号:43613 时间:2017/11/9 字数:14349 |
上一章 第四节 吕氏众封建说再起 帝国朝野争鸣天下治式 下一章 ( → ) | |
整整一个午后,博士学宮都弥漫着一种亢奋气息。 丞相王绾亲自拜谒学宮,本来就是一件非同小可的盛事。然最令学宮感奋的,还是丞相亲邀博士们会商一件 ![]() ![]() ![]() ![]() 在从王城回来的路上,周青臣着意邀叔孙通同车。车行幽静处,周青臣突兀问:“⾜下以为,丞相府廷尉府,孰轻孰重?”叔孙通以问作答:“江⽔河⽔,孰大孰小?”周青臣一笑:“江亦大,河亦大,奈何?”叔孙通答:“两大皆能⼊海,唯能决之者,长短也。”周青臣恍然:“如此说,谋之长远,其势明矣!”车行辚辚,两人不约而同地大笑了一阵,又异口同声说了一句:“正道悠长,《吕氏舂秋》也!” 柳林中摆开了恭贺皇帝即位的盛宴,酒是丞相府赏赐的。 王绾已经⽩发苍苍了。自从对六国大战开始,十年之间,王绾全副⾝心地运筹着秦国政事,从未在四更之前走进过寝室。战国通例,员官奉事五⽇歇息一⽇,此所谓“五⽇得一休沐”也。秦国勤政,六⽇歇息一⽇。可王绾自从做了丞相,却从来没有歇息过一⽇,纵是火热的年节,都守在政事厅不敢离开也不能离开。王绾只有一个心思,丞相府须得一肩挑起千头万绪的政事,好教秦王李斯等全力谋划战胜之道。然则,不知从何时起,王绾有了一种感觉——对这个秦王,他越来越陌生了。灭楚之后,这种陌生感突兀地鲜明起来。就实说,王绾与秦王从来没有过重大歧见,诸般政事之默契一如既往,然则,这种陌生感却挥之不去。思绪飘向远方,不经意间,王绾似乎也想明⽩了:秦王事事图创新,自己却似乎事事都循着常规与传统。陌生之感,由此生焉。十几年来,自己似乎没有出过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谋划。与李斯尉缭两位大谋臣相比,自己确实少了些独具慧眼的长策大略。在预谋政事上,王绾也似乎总跟不上秦王大跨度的步幅,至少是很感吃力。凡此等等,都是实情,但王绾依然相信,这不是陌生之感的源头。以秦王秉 ![]() 灭楚之后,秦王将李斯擢升为廷尉,且显然将廷尉府变成了统筹新治的轴心,这教王绾很不是滋味。李斯的功绩才具,王绾是认同的。就廷尉府的职责权力而言,秦王也没有逾越法度。然则,新朝图治这般重大而涉及全局的谋划,廷尉府难道比总揽国事的丞相府更合适么?显然不是。此间之要,人事也。人事之要,政见心界也。 王绾与秦王之间,有着一道双方都明⽩的心界鸿沟。这道鸿沟,与其说是实际政见不合,毋宁说是所奉信念不同。王绾信奉《吕氏舂秋》,秦王则信奉《商君书》。这两部治国经典的差异,生发了王绾与秦王之间难以弥合的心界鸿沟。两部经典的差异有多大,这道心界鸿沟便有多深。当年,王绾是奉吕不韦之命,到太子嬴政⾝边做太子府丞的。很长时间里,王绾都是吕不韦与少年太子少年秦王之间的有效桥梁。秦王亲政后,《吕氏舂秋》事件发作,王绾没有跟吕不韦走,而是选择了辅佐秦王。但是,王绾却不因人废言,对《吕氏舂秋》所阐发的治世大道,王绾始终是信奉的。即或在秦王面前,王绾也从来没有隐瞒过。对此,秦王当然是清楚的。可是,秦王从来没有因为王绾信奉《吕氏舂秋》而减弱对王绾的倚重。否则,王绾何以能做十余年的丞相?直至封赏功臣,直至秦王变成了皇帝,王绾的丞相之职也未见动摇迹象。 久历风霜的王绾看得明⽩,秦王对自己,一如当年对吕不韦:只要你不将治学信念化作不同政见,不将政见化作事端,永远都不会有事。也就是说,只要王绾目下安于现状,不将自己心头突突蹿跳的信念搬出来变为政见,天下首任丞相是无可动摇的。 难处在于,王绾摁不住这头在心头蹿跳的巨鹿。 灭楚之后,王绾有了一种越来越清晰的感觉:天下到了歧路亡羊之时,必得有人出来说话!目下,能够担当这个说话者职责的,大约只有自己了。博士们分量不⾜,奏对又往往陷于虚浮。元老大臣们失之浅陋,无以论证大道。即或是目下领事的一班重臣。其学问见识也没有一个人⾜以抗衡李斯,不⾜以发端大事。只有王绾, ![]() “诸位,皇帝即位,图治天下,何事最为 ![]() “治式——” 酒宴刚一开始,王绾一句问话便将来意揭示明⽩。博士们不约而同地昂扬应答,显然也明⽩告诉了王绾,他们是有准备的。王绾一时大为欣慰,一改很少痛饮的谨慎之道,与博士们先连饮了三大爵,以表对皇帝即位的庆贺。置爵于案,王绾慨然道:“老夫今⽇拜谒学宮,一则,感念众博士为国谋治,刷新典则、创制朝仪有功!二则,共商新朝图治之 ![]() ![]() “鲍⽩令之敢问丞相,天下大道几何?治式几何?” “天下大道者二,王道,霸道。天下治式者二,诸侯制,郡县制。” “淳于越敢问丞相,人云廷尉府谋划郡县制,丞相何以置评?” “图治之道,人皆可谋可对。廷尉府谋郡县制,无可非议也。” “伏胜敢问丞相持何等主张?诸侯制乎,郡县制乎?” “诸位以为,老夫该当何等主张?” 王绾揶揄反问,柳林中 ![]() ![]() ![]() ![]() “在下叔孙通有对。”一个中年士子站了起来。 “先生但说。” “谋国图治,当有所本。秦国图治之本,在《吕氏舂秋》!” “何以见得?”王绾淡淡一笑,掩饰着心头的惊喜。 “天下治式两道,诸侯制源远流长,郡县制初行战国。”叔孙通从容地侃侃而谈“战国大争之世,七国不奉诸侯制而奉郡县制,大战之需也,特异之时也!今秦一天下,熄战 ![]() “彩!”片言只语将郡县制之偏离正道揭开,博士们一阵亢奋。 “然则,”声浪平息,叔孙通突然一个转折道“若以三代王道为诸侯制 ![]() “彩——”博士们更见奋然了。 “《吕氏舂秋》,有诸侯制之说?”王绾饶有兴致。 “有!众封建论也!” “鲍⽩博士学问最博,背诵给丞相。”周青臣指点着⾼声应答的红⾐博士。 “丞相且听。”鲍⽩令之⾼声念诵道“《吕氏舂秋·慎势篇》云:天下之地,方千里以为国,所以极治任也。国非不能大也,其大不若小,其(地)多不若少。众封建,非以私贤也,所以便势,所以全威,所以博义。义博、威全、势便,利则无敌。无敌者,安。故,观于上世,其封建众者,其福长,其名彰…王者之封建也,弥近弥大,弥远弥小。故,海上有十里之诸侯…多建封,所以便其势也。”略微一顿,鲍⽩令之慨然道“吕氏之论,封建诸侯为圣王正道。封建愈多,天下愈安,此谓众封建也!” “鲍⽩之论,我等赞同!”博士们不约而同的一片拥戴、附和声。 “敢问老丞相,博士宮可否上书请行诸侯制?”周青臣小心翼翼。 “有何不可?老夫也是此等政见。”王绾叩着大案坦然⾼声道“你等上书皇帝,老夫也要上书皇帝。其时,皇帝必发下朝议会商。但行朝会议决,公议大起,治式必决。” “丞相发端,我等自当追随!”叔孙通一声呼应。 “我等追随!”博士们异口同声。 王绾离座起⾝,对着博士们深深一躬,转⾝对周青臣一点头,径自去了。博士们心气 ![]() 次⽇清晨再度朝会,大出群臣意料,只一个时辰便散了。 皇帝大典后,嬴政很感疲惫烦躁,昨⽇回到东偏殿书房冷⽔浴沐一番,靠在卧榻便 ![]() 三人就座,各去朝服冠带,长发散披,通⾝一领⿇布长衫,再饮下一碗冰茶,顿时大觉凉慡。嬴政一说事体,李斯不噤一声感喟:“惜哉!尉缭子也。若他能动,此事容易多了。”王贲蒙毅也是一声叹息。嬴政低声道:“先生风瘫,太医无以救治。我已请一东海神医看过,也依然未见起⾊。还有老将军,但有他在朝…天意也,夫复何言!”一说到王翦,嬴政眼中泛起了泪光。李斯蒙毅也双眼嘲 ![]() “君上,还是议事了。”王贲岔开了话题。 嬴政说了事体,期冀明⽇朝会能一次议决郡县制,以便早⽇推行;预料群臣中可能有主张诸侯制者,故得预为绸缪。李斯禀报说,郡县制之实施方略经多次补正,已经确定了,只待议决推行。蒙毅说,重臣之中明⽩主张郡县制者,只有素常小朝会的王翦、李斯、王贲、蒙恬、尉缭几人,而能在大朝会动议者,大约只有李斯了。嬴政点头,李斯也没有说话。一直默然的王贲却突然说,廷尉动议不宜。嬴政问为何?王贲说,郡县制诸侯制之争,大多将军不甚了了,大多文臣则无甚定见。若有重臣主张诸侯制,很可能群臣便跟着走了。那时,才该廷尉杀出。嬴政大笑道,说得好!朝会也是场战,精锐要用在最难之时。蒙毅问如此谁来动议?王贲断然道,我来,我与尉缭前辈联具如何?嬴政李斯蒙毅三人异口同声说了声好。如此商定之后,王贲李斯便驱车去了尉缭子府邸先行知会。嬴政吩咐蒙毅立即为两人草拟上书。三更时分,王贲李斯返回皇帝书房。与尉缭子情谊笃厚的李斯禀报说,卧在病榻的尉缭子欣然允诺了。嬴政心头顿时踏实了许多。于是,王贲拿了蒙毅起草的上书底本,立即回府准备去了。小朝会便在深夜中散了。 谁也没有料到,朝会局势会发生如此突兀的变化。 朝会伊始,嬴政刚刚申明了主旨,丞相王绾便第一个出班奏对。依照新朝仪,王绾站在自己的座案前捧着上书⾼声念诵:“臣,丞相王绾,昧死有奏皇帝陛下,主张新朝奉行诸侯制。臣呈上奏章——”于是,众目睽睽之下,殿前御史接过了新朝的第一道奏章,双手捧到了始皇帝案头。大殿群臣始而惊讶——历来只处置政务而不提政见的老丞相竟能发端大政!继而恍然——新朝遵奉何等治道,非老丞相发端莫属!于是,一时纷纷议论。 正当此时,博士仆 ![]() ![]() 列位看官留意,秦之典则礼仪虽细,然也不可能事事定则。譬如这大臣口称“昧死以奏”便不是礼仪典则所定。然若依着“尊上抑下”的典则精神,臣下自己要在言事时,或加上彰显忠心之词,或加上勇于任事之词,典则礼仪自是不能噤止。也就是说,臣下自甘卑下奉 ![]() ![]() ![]() 目下的王绾与众博士口称昧死,可谓既表惶恐,又表忠心,亦表无所畏惧。就其本意,无疑与“斗胆直言”之类的表⽩相近,也许本无他意。然在质朴厚重的秦国朝会上,大臣言事,历来极少这种自我表⽩,有事说事罢了。如今老丞相慷慨发端,一大片博士慷慨相随,人人昂昂⾼呼昧死以奏,大臣们如何不怦然心动? “臣,通武侯王贲有奏。” 一声浑厚而沉稳的宣示,大殿中立刻肃静下来。谁都知道,王翦王贲⽗子连灭五国,在新朝具有无与伦比的分量。更有一点,⽗子两人都是寡言之人,朝会极少开口,开口则绝不中途退缩。当此之时,这王贲 ![]() “老臣有奏…”王绾再度慷慨奏对。 “朕有决断。”皇帝却开口了,打断了王绾。嬴政第一次使用这个拗口的字,显得有些生硬,也渗出几分冷冰冰的气息“丞相、博士宮、通武侯、关內侯,各有奏章,且主张已明,当下议决,未免仓促。朕之决断:发下今⽇三则奏章,各官署集本部官吏议之,或酿成共识,或两分亦可。旬⽇之后,朝会一体决之。散朝。”说罢,皇帝径自走了,朝会也就散了。 旬⽇之间,咸 ![]() 议政决事,既是秦国之传统,又是秦国之法度,并非散漫议论。舂秋战国之世,尚大体延续着古老的三代议事传统,列国都不同程度地实施着一种大事须 ![]() ![]() ![]() ![]() 议政作为一种制度,其实施流程表现为:某臣动议(显而易见的实际大事,不需动议也可由君主发动公议)——君主发其上书于各官署下令议之——各署得将议决对策正式呈报君主——君主集重臣或全体大臣最终议决。若群臣所议一致,君主也见识无二,则君主可不行朝会而决断;若群臣对策不一,则君主必得行朝会决断,而不能独断。此,议事制度之 ![]() ![]() 嬴政深感朝会之出乎意料,散朝后立即召进李斯王贲会商。 李斯说,博士宮联具请行封建,意料之中不⾜为奇。战国末世改制,若没有诸侯制声音,反倒是怪事了。而老丞相王绾不事先知会,而突兀力主诸侯制,才是真正的棘手。王贲说,老丞相历来与闻决策,该当明⽩君上图治趋向,今突兀转向诸侯制,完全可能引发大局动 ![]() ![]() ![]() ![]() “不。三处须得澄清。”一直凝神倾听的嬴政轻轻叩着书案“其一,王绾之举,绝非突兀。其二,王绾主张,绝非复辟。其三,王绾之心,绝非自觉权力失落。不明乎此,不能妥善处置纷争。” “君上三说,依据何在,敢请明示。”王贲一如既往地直率。 “先说一。”嬴政顺手从文卷如山的旁案拖过一只早已打开的长大铜匣,拿出一卷竹简展开在案头“这是《吕氏舂秋》,两位可能不 ![]() ![]() ![]() ![]() “君上明察!”三人异口同声,李斯犹有愧⾊。 “再说二。”嬴政指点着案头书卷“王绾主张封建诸侯,基于治国学说,基于安秦之另一思路!而非基于复辟远古旧制,更非基于复辟六国旧制。此与当年文信侯 ![]() ![]() “君上明察!” “再说三。”嬴政又从旁案拖过一只木匣,拿出一卷道“灭楚之前,老丞相曾经上书请辞,理由便是‘治事无长策,步履迟滞’。十余年来,老丞相勉力支撑,未尝一事掣肘,纵无大刀阔斧,亦绝非纠 ![]() “臣之指斥,草率过甚!”蒙毅当即肃然长跪,拱手如对王绾致歉。 “凡此者三,决我方略。”嬴政对蒙毅淡淡点头一笑,继续道“一则,唯其王绾有吕学 ![]() ![]() “臣等赞同!” “君上方略至当。”李斯一拱手,心悦诚服而愧⾊犹在“王绾之于吕学,臣疏忽若此,深为惭愧也!今据君上处置两争之三则方略,臣以为 ![]() “廷尉主力,正当其时!”王贲拍掌大笑。 “听说《吕氏舂秋》乃廷尉当年总纂,正当其人!”蒙毅也和了一句。 “好!廷尉主战。”嬴政一拍案“然,此事至大,不能廷尉孤军独战。” “陛下毋忧,我等当妥为谋划。”不期用了新称谓,李斯自己也笑了。 “臣等与廷尉协力!”王贲蒙毅立即跟上。 “好!两制之争乃华夏 ![]()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李斯王贲蒙毅不期然异口同声冒出一句久违了的老秦誓言,一时君臣四人的眼睛都嘲 ![]() 在嬴政君臣筹划之时,各署议治的消息也纷纷 ![]() ![]() 蒙毅对皇帝的禀报是:归总说,群臣议论多以封建诸侯制为是。其间情形又分四类。其一,丞相府与博士宮之议,一致以吕学为 ![]() ![]() “南北上书到了么?”嬴政淡淡一笑。 “南海上书、九原上书,刚刚到达。” “如何说法?” “王翦老将军力陈封建弊端,力主郡县制。蒙恬将军亦同。” “扶苏回来没有?” “皇长子明⽇将抵咸 ![]() “不怕。事关长远,教皇子们听听有好处。” “那,最好明令皇子们只听不说,持公允之⾝。” “不!可以说话。面对如此利害,一个毫无评判的皇子何以立⾜天下?” “君上,皇子们尚未加冠…”蒙毅 ![]() “准时大朝,放开一争!”嬴政断然拍板,没有理睬言犹未尽的蒙毅。 始皇帝元年五月末,事涉华夏 ![]() 除了王翦蒙恬与据守陇西的李信,顿弱姚贾等所有的在外大臣与已经有稳定官署的大郡郡守、大县县令,都被召回了咸 ![]() ![]() “诸位,朕即皇帝位,今⽇首议大政。” 所有的殿门与所有的窗户全部大开,沉沉大殿在盛夏的清晨颇为凉慡。皇帝一⾝冠带,平静威严地继续宣示着主旨“天下一统,我朝新开。行封建诸侯,或行郡县一治,事关千秋大计。⽇前,首议三奏业已发下,各署公议也大体清晰。归总论之,主张依然两分。今⽇大朝,最终议决,朕将亲为决断。朝会议政,不避歧见,诸位但言无妨。” “臣,博士鲍自令之敢问,陛下对新治大计定见如何?” “大朝议政,不当揣摩上意。”皇帝冷冰冰一句回绝了试探。 “臣,博士仆 ![]() ![]() ![]() “臣,博士淳于越附议!今皇帝君临天下,四海归一,当继三代之绝世,兴湮灭之封国,使诸位皇子、开国功臣,皆有封国之土,皆有勤王之力!如此封藩建卫,土皆有主,民皆有君,皇帝陛下亦省却治民之劳,郁郁乎文哉!泱泱乎大哉!”这位素有稷下名士声望的淳于越跟了上来,文臣坐席区诸多要员顿时振作瞩目。 “臣,博士叔孙通转呈山东游士奏章!” 一言落点,举殿惊讶。朝会者,君臣之议,是为朝议。游学士子为庶民,故为野议民议。野议民议无固定程式,也并不包括在君主“下议”的议事制度之內。然则,华夏族群自远古以来,即有浓厚的野议之风,也有许多相应的上达形式,明如谤木制、谏鼓制、请命制等,暗如童谣、民歌、公议、请见、上书等,甚或包括了特定的流言。战国之世,重视野议之风犹在,齐威王整肃吏治的举措之一,便是以谤木制搜集民众建言及对官吏的举发。当时天下对齐人风习的评判,其中有一句“多智,好议论”这个“好议论”说得便是野议之风的普及強大。庶民野议但以上书方式呈现,往往是最为重大的民议,甚或可被视为某种天意。当此重大朝会,陡然出现野议奏章,此间意蕴难以逆料,大殿群臣立即静如幽⾕。 “既有野议奏章,当殿宣读可也。”皇帝说话了。 “臣遵诏。”叔孙通展开一卷,⾼声念诵起来“臣等山东游士二百一十三人,启奏皇帝陛下:大 ![]() ![]() “臣等赞同游士奏章!”博士席一片呼应。 “群小私心罢了,谈何天心天意天下士子?”文臣区突兀一句冷笑揶揄。 “何人之言,诛心乎!论政乎!”叔孙通⾼声顶了回来。 “老夫顿弱!便答之⾜下。”顿弱虽见苍老,精神依旧矍铄,离开侯爵座案站到了空阔处,破例地没有面对皇帝,却面对着沉沉座案区⾼声道“诸位连同老夫在內,十有八九都曾是布⾐之士游学列国。此战国之风也,⼊仕之道也,原本好事!然则,战国士风雄強坦 ![]() “不,不是诛心,却也不是论政!”叔孙通红脸嚷嚷,引来一片笑声。 “此等野议,臣等以为不说也罢!”文臣席有几人⾼声非议。 “是也是也,自请为诸侯辅臣,有私无公!” 一片嚷嚷中,周青臣淳于越叔孙通都愣怔了,博士席也一时默然了。 “老臣王绾有奏。” 须发雪⽩的王绾终于不能坐视了。这班博士不着边际不谙事理,王绾大为皱眉,自觉如此下去,只怕这个重大长策便要被这些虚空宏论付之流⽔。王绾决计亲自阐发,于是离座出班,直接面对着帝座,苍老的声音在大殿中回 ![]() “陛下明察:方今诸侯初破,天下初定,复辟暗流依旧涌动。大势论之,赵魏韩之地一旦有事,尚可就近靖 ![]() ![]() ![]() ![]() “老丞相差矣!”姚贾站了起来。 “上卿何见之有?”王绾淡淡地回了一句。 “皇帝陛下,诸位大臣,”姚贾在空阔处时而面对帝座,时而面对群臣,雄辩之风不下顿弱“历经战国,天下大势已成两种治式:封建诸侯为一道,郡县统治为一道。今丞相既论治道,却是天下两分:赵魏韩之地一道,燕齐楚之地一道。持论 ![]() ![]() ![]() ![]() ![]() “上卿少安毋躁。” 王绾淡淡一笑,突然振作精神侃侃而谈“老夫所言,因时因地而施治也,天下正道也,非自老夫始也。在秦,自我惠文王之世取巴蜀,便以王族大臣直领巴蜀近百年,与封建诸侯何其相类也!昭王之世,有穰侯治陶地。当今皇帝之初,有王弟成蛟治太原。此其实也。以治道之论,则文信侯之《吕氏舂秋》有切实之论,非但主张众封建,更主张以地理远近定封国大小:王者封建,地愈近而封国愈大,地愈远而封国愈小,故海上之地有十里诸侯。凡此等等,皆因远近不同而施治也,何由生 ![]() “丞相论史,不⾜为证!” 年青的蒙毅第一次 ![]() “吕氏之学,亦不合大道也!” 李斯站了起来。思忖情势,李斯觉得自己该说话了。李斯也没有面对帝座,面对面地与王绾对立着道:“文信侯众封建之论,不合大道者二。其一,不合五百年来天下嘲流。自舂秋以至战国,礼崩乐坏,瓦釜雷鸣,⾼岸为⾕,深⾕为陵;国变,君变,官变,民变,法变,最终酿得嘲流大变。期间诸子家百风起云涌,竟相探索治国之道,而终归酿成变法大嘲。变法者何?变家国也,变治道也,变生计也,变民众也。一言以蔽之,变天下文明之蕴涵也!千变万变,轴心在于治式之变。封建诸侯裂土分治,导致天下大战连绵动 ![]() ![]() “老夫愿闻其二。”王绾丝毫不为所动,只冷冷一笑。 “其二,丞相所言,今⽇新朝情势几同于周之灭商,在下不以为然。” “丞相所言大是!”博士坐席一片反对李斯之声。 “是与不是,且看史实。”李斯从容言道“其一,三代之时,天下未曾 ![]() ![]() ![]() ![]() ![]() ![]() “人非圣贤,事无万全。廷尉如此苛责圣王大道,夫复何言!” 王绾不屑地冷漠一笑,坐回了文臣首座,板着脸一句话不说了。 “臣,博士鲍⽩令之,敢请诸王子之见!”博士席突兀一声。 “臣等敢请诸王子奏对!”博士们一片呼应。 大臣们似觉唐突,又似乎对博士们此等颇具离间意味的动议大有怀疑,举殿竟无一人附议。王子们则惴惴不安地望着帝座,纷纷低下了头去。 “愿说者便说,无须顾忌。”皇帝说话了。 “儿臣扶苏有奏。”英 ![]() “好!”文武两大区,皆有人⾼声拍案赞叹。 “胡亥有奏!”一声清亮稚嫰的童音陡然 ![]() 群臣大为惊讶,后排座案的臣子们纷纷站起向前打量。皇帝不噤呵呵笑了:“你小子也敢有奏?好!有胆⾊,说。”皇帝话音落点,一个童稚话音在大殿中清亮地飞旋起来:“胡亥⾝为皇子,不求一己之利,唯愿天下大治!胡亥不做封国诸侯,只做大秦良臣!” “彩——”举殿无分政见,爆发出一阵哄然笑声。 “皇子童稚轻言,不⾜以论长策!”鲍⽩令之昂昂然喊了一声,大臣们颇觉滑稽,又是一阵哄笑。正在此时,东区武臣席中王贲站了起来:“臣等有奏。”一句话落点,大殿立即肃静下来。谁都知道,如此重大的议政,拥有最⾼爵位的几位武臣至今还没有人说话。 “臣通武侯王贲,得武成侯王翦、九原侯蒙恬、陇西侯李信之托,代奏皇帝陛下:华夏边地之治,若 ![]() ![]() ![]() 王贲的话语一如既往地平实,没有一句 ![]() “各方大要清楚,老臣敢请陛下决断。”王绾以为不需要再争了。 “敢请陛下决断!”举殿一声。 “好。”皇帝拍案“旬⽇之內,朕以诏书说话。散朝。” Www.BbMxS.Cc |
上一章 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孙皓晖最新创作的免费架空小说《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在线阅读,《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