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第二节不畏生死艰途的亘古大巡狩及《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 作者:孙皓晖 | 书号:43613 时间:2017/11/9 字数:8850 |
上一章 第二节 不畏生死艰途的亘古大巡狩 下一章 ( → ) | |
隆冬之时,嬴政皇帝开始了最后一次大巡狩的秘密谋划。 对于嬴政皇帝的巡狩,天下已经很 ![]() 秦王十三年(公元前234年),时年嬴政二十六岁,第一次东出视政到河外三川郡。其时,桓碕大胜赵军于河东郡,歼赵军十万,杀赵将扈辄。嬴政赶赴大河之南,主要是会商部署对三晋进一步施庒。就秦之战略而言,秦王这次出行,实际是灭六国大战的前奏。 秦王十九年(公元前228年),时年嬴政三十二岁。其时,王翦大军灭赵。嬴政第二次东出赶赴邯郸,后从太原、上郡归秦。这次出行两件大事:一则处置灭赵善后事宜并重游童年故地,二则会商灭燕大计。 秦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时年嬴政三十六岁。其时,王翦大军灭楚。嬴政第三次东出,经过陈城,赶赴郢都,并巡视江南楚地,会商议决进军闽越岭南大事。 依照传统与帝国典章,嬴政即皇帝位后的出行称之为巡狩。 巡狩者何?《孟子·梁惠王下》云:“天子适诸侯⽇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也就是说,就形式而言,巡狩并非秦典章首创,而是自古就有的天子大政,夏商周三代尤成定制。《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礼记·王制》、《国语·鲁语》等文献,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这种巡狩政治的具体方面。大要言之,在以征伐、祭祀为 ![]() 第一次大巡狩是灭六国的次年,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时年嬴政四十岁。这次是出巡陇西、北地两郡,一则巡视西部对匈奴战事,二则北部蒙恬军大举反击匈奴事。这次出巡的路线是:咸 ![]() ![]() ![]() ![]() 第二次大巡狩,在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时年嬴政四十一岁。 这次大巡狩的路线是:咸 ![]() ![]() ![]() 列位看官留意,这个伟大帝国的直接史料在后来的战 ![]() 峄山刻石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 ![]()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荐⾼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 ![]() 世无万数,弛及五帝,莫能噤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梁⽗刻石文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 ![]() 琅琊台刻石文 维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子。 圣智仁义,显⽩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事。事已大毕,乃临于海。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专心揖志。 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 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经地。优恤黔首,朝夕不懈。 除疑定法,成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 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 ![]() 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 ![]() 黔首安宁,不用兵戈。六亲相保,终无贼寇。 ![]() 合六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琅琊台刻石文之后,附记了这篇最长刻石文产生的经过:李斯王贲等十一位随皇帝出巡的大臣在“海上”会商,一致认为古之帝王地狭民少动 ![]() 列位看官留意,这三篇刻石文极易被看做歌功颂德之辞,而忽视了它对历史真相实真记载的史料价值。就后世史家对秦史的研究而言,至少忽视了琅琊台刻石文中的两处事实:其一是“器械一量”一句。所谓器械,⾐甲兵器也;所谓一量,统一规定形制寸尺重量也。这一事实是说,秦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之外,还有一个统一,这就是统一大军装备的形制尺度与重量。在诸多史家(包括军事史、兵器史等专史)与文化人的知识认定里,都以为兵器⾐甲装备的标准化是从宋开代始的,因为,历代兵书中,只有宋代编定的《武经总要》规定了各种兵器的寸尺重量。对秦帝国的兵器装备标准化,既往的通常说法是史料无载,一直到当代考古学者在秦兵马俑中发现了大量寸尺、重量、形制同一的箭镞,方才提出了这一理念。事实上,琅琊台刻石文中的“器械一量”便是确实无误的史料。而且,刻文中将“器械一量”与“同书文字”并列,可见其重要。《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对此条的解释是:“內成曰器,甲胄兜鍪之属。外成曰械,戈矛弓戟之属。一量者,同度量也。”所指意涵非常明确。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被人忽视而没有作为公认史料提出罢了。其二是“六亲相保,终无贼寇。”当代人大多 ![]() ![]() 就是在这次大巡狩滨海之行的后期,卢生徐福等几个方士第一次上书皇帝,万分肃穆地说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上有仙人居之,请求携带童男童女出海求仙。从一个方面说,始皇帝亲临大海,眼见其壮阔辽远,对流传久远的海中有仙之传闻不可能完全拒绝相信,更兼其时嬴政皇帝的暗疾已时常发作,遂允准了卢生徐福之请,准许其筹划出海求仙。从另一方面说,其时六国贵族多有逃亡,许多贵族后裔都逃遁到海岛蔵匿;嬴政皇帝完全可能以方士求仙为名目,出派精⼲斥候于护卫求仙的军士之中,以求查勘贵族蔵匿之实真情形。 第三次大巡狩,在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时年嬴政四十二岁。 这次大巡狩的路线是:咸 ![]() ![]() ![]() ![]() 也就是说,这件震惊天下的大谋杀,案件当时并未告破。 为此,这次大谋杀给帝国君臣敲响了复辟势力已告猖獗的警钟,将帝国君臣从“天下和平”、“靡不清静”的时势评估中解脫了出来。时隔年余,嬴政皇帝微服出行关中,夜行兰池宮外,又遭数名刺客突袭。若非随行四武士力战击杀刺客,嬴政皇帝也许那一次就真的被复辟势力呑没了。博浪沙大谋杀事件,兰池宮逢盗遇刺事件,是帝国新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此后,嬴政皇帝与帝国权力的注意力,发生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 ![]() 第四次大巡狩,在始皇帝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时年嬴政四十五岁。 这次大巡狩的路线是:咸 ![]() ![]() 尽管史料对嬴政皇帝的北巡只有最简单的九个字:“始皇巡北边,从上郡⼊。”然只要将前后事件通联,这九个字的分量便大大的不同了。就事实说,匈奴长期为患北边,此时的秦军已经退守到九原⻩河以南的北地郡与上郡驻扎,连紧靠大河的“河南地”也成了匈奴的不固定领地。要一举占据河南地,并扫灭 ![]() 唯其了解这一轴心目标,立即便可明⽩:所谓东游碣石,所谓部署求仙,全然是政道示形之法。用今⽇语言说,是造势以惑人。惑谁?自然是惑匈奴,惑一切有可能窥见其实真战略意图的內外敌对势力。唯其惑人,嬴政皇帝在这次大巡狩的东部之行中,将求仙之事铺排得很大,而且大举铺排了两次:第一次,公然地隆重地派遣卢生出海,访求两位传说中的古仙——羡门古仙、⾼誓古仙;第二次,嬴政皇帝即将离开东部之前,又大张旗鼓地派遣韩终、侯公、石生三人率船队出海,求仙人不死之药。 之后,嬴政皇帝的车骑仪仗销声匿迹了。 百年之后的司马迁,尚且只能留下九个字。此⾜以说明,直到后来的西汉时期,人们仅仅知道嬴政皇帝那次去了北地巡边,至于究竟在巡边中做了些什么,却一无所知。不是司马迁不想记述,而是因为没有依据。这成为了一个永远湮没了的秘密。 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在嬴政皇帝离开东部之前,此前被出派求仙的卢生⼊海归来了。卢生求仙无着,却带回了那则载于史册的“亡秦者胡也”的著名谶言。这则谶言的形式载体很是不清楚,只说是“图书”若依据传统分析,这则预言当是图谶形式,也就是某种⽪张上画有一幅意向模糊的图画,旁边一句字迹古奥而含意似明不明的一句谶言。这幅画究为何物,已不得而知了。然这句谶言,却是明⽩无误地被记载了下来。 这件事至少说明:其一,嬴政皇帝在东部碣石逗留的时间不会很短,估计至少两个月上下,否则以古代船只之航速卢生不可能完成往返。最大的可能是,嬴政皇帝在有意等候。之所以如此,完全是要教天下认定:皇帝东游只是要求仙,别无他事。其二,天下复辟势力也关注着边患,企图借匈奴之力火中取栗,有意制造了这则谶言,借以扰 ![]() ![]() 以帝国第一代君臣之雄才大略,不可能看不透如此浅薄的伎俩,更不可能如《史记·集解》中东汉经学家郑玄所解释得那般荒唐:“胡,胡亥,秦二世名也。秦见图书,不知此为人名,反备北胡。”距始皇帝仅百年之遥的司马迁,自然清楚这则谶言之实际所指,更不可能不知道秦二世之名,然却相对暖昧了许多,只录谶言,而不直说因果关系,只在记载谶言之后说了事实:“始皇乃使蒙恬发兵…”虽然,司马迁的指向显然也与郑玄相同,然却硬是不明说。这里显然有两个原因:一则是司马迁“信则存信,疑则存疑”的相对严肃的治史态度,自知此等说法荒诞不经,遂不予置评;二则是司马迁基于西汉时期之大势,对秦帝国的历史只能是表面相对公正,而实则腹诽。此等堆积烟云的录史笔法,笃信怪力 ![]() 依据常理解析,嬴政皇帝与随行重臣成算在 ![]() ![]() 当然,嬴政皇帝在东部的时⽇,也非全然耗费在求仙事上。毕竟,天下皆知嬴政皇帝勤政,若示形太过,则未免太假,总得有些许政事作为。于是,有了嬴政皇帝对燕齐旧地的迟滞工程的有力督促。这便是坏城郭、决川防。碣石之地,正当旧燕赵齐三国拉锯地带,要塞林立,川防累累,相互攻防,相互淹决,堪称天下川防为害最烈之地。尽管此时中原川防已经顺利疏通,然此地却是迟滞了许多。嬴政皇帝就此彻底解决,正好一举两得。诸般工程雷厉风行地开始之后,随行群臣会商,又在大巨的碣石门上刻下了一篇千古文字,说的主要是帝国新政中的民生工程,刻石文如下: 碣石门刻文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成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成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列位看官留意,这篇碣石门刻文中值得注意的新提法是“德并诸侯”与此相联,从上次大巡狩的之罘刻石文、东观刻石文开始,帝国宣教中开始強调秦政的德行。而在第一次大巡狩的刻石文中,功业叙述与新政內容叙述为主,正面強调皇帝之德者很是浅淡,琅琊刻石文仅云:“皇帝之德,存定四极。”显然,并没有将皇帝之德扩展到一统之前。这次不同,将平定六国第一次提为“德并诸侯”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当然,此前的之罘山刻石文已经开始向彰显皇帝之德靠近,但尚不鲜明,其文辞为“奋扬武德”东观文辞则为“皇帝明德”然则,都没有从总体上将统一天下、开创文明的大功业归结为“德”的力量。这次的“德并诸侯”四个字,显然是大大地彰显了德功德政。马上将要看到的第五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大巡狩的会稽山刻石文,对“德”也同样做了鲜明強调,文辞为:“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长…圣德广密,合六之中,被泽无疆。” 这一宣教转折,是帝国君臣在反复辟中的策略转变。 秦奉法治,更兼为政求实,对王道德政历来嗤之以鼻。虽然,秦政理念认为法治才是真正的德政爱民;但是,由于王道德政已经成为先秦治国理论的一大流派,且其主旨与法家格格不⼊,故而秦政从来不屑提起德功德政,更不言德治。此时为何有此一变? ![]() ![]() 纵观嬴政皇帝的历次大巡狩,其艰难险阻每每令人惊叹不已。 嬴政皇帝之大巡狩,跋山涉⽔屡抵边陲,却从来没有涉⾜过富庶繁盛之地。每次出巡,中原的洛 ![]() 如此奔波一年,刚刚过了冬天,嬴政皇帝又立即再度出巡。这第三次大巡狩更险,方出函⾕关,便在三川郡博浪沙路段突遭大谋杀——旧韩世族公子张良带其结 ![]() ![]() ![]() 第四次长距离大巡狩,又是直接抵达滨海之碣石门。那时的滨海地带,是人迹罕至的荒莽边陲,与今⽇之沿海万不能同⽇而语,其艰难险阻多矣!碣石门事完,嬴政皇帝又奔西北而去,进⼊匈奴流窜的北边之地巡视,部署完军政大略后,又从河西⾼原的荒莽上郡返回咸 ![]() 后世皆知,秦帝国之驰道、直道、郡县官道相 ![]() ![]() ![]() 嬴政皇帝五十岁劳碌力竭,岂非古今君王之绝无仅有哉!—— 注释: ①此三篇刻石,皆以韵断意。《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云,前两篇为三旬一韵,琅琊台文为两句一韵。 wWW.bB mXs.cC |
上一章 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孙皓晖最新创作的免费架空小说《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在线阅读,《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的免费架空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