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距离》19925生命的苦恼和创造的欢欣及《守望的距离》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守望的距离 作者:周国平 | 书号:44349 时间:2017/11/24 字数:7147 |
上一章 1992 5 生命的苦恼和创造的欢欣 下一章 ( → ) | |
一 当我埋头撰写那些应景 ![]() 哲学曾经并将继续为人类孕育和分娩出一门门新的学科。当某些学科尚寄居在哲学的⺟腹之中,并以哲学自命时,不妨对之持宽容的态度。但是,哲学不只是多产的⺟亲,她首先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用她的智慧保护人类的幸福,慰抚生命的创痛。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种种知识不过是寻求智慧途中的副产品罢了。 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智慧与知识是两回事。知识是认识多,而智慧则是认识多中的一。用赫拉克利特的话说,就是认识那驾驭一切的东西,认识一切是一。从古希腊到近代,哲学孜孜于寻求这个一,全,绝对,普遍,永恒。哲学一开始就是一种寻求绝对本体的努力。 人为何要如此执拗地寻求一种超越时间变化的绝对本体呢?人的这种对于绝对的望渴缘何而生? 追溯哲学的源头,可以发现,希腊人对智慧还有另一种理解,这就是刻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內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希腊的第一个哲人泰利士就十分重视这句箴言,有人问他什么事情最难,他回答:“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更是把“认识你自己”明确规定为哲学的任务。 认识自我,认识绝对本体,构成了智慧的两端,而两端实在是相通的。 在个人⾝上,自我意识和死亡意识总是同时觉醒并且成正比发展。当自我的边缘从混浊中清晰地分离出来时,自我化为乌有的前景就显得触目惊心了。反过来说,意识到了死亡的不可避免和万劫不复,也就意识到了自我的独一无二和不可重复。然而,什么是死亡意识呢?死亡意识不就是对于永恒和绝对的意识吗?因而不就是以绝对为对象的理 ![]() ![]() ![]() ![]() 古希腊是人类的童年,是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绝对理 ![]() ![]() 追求绝对,原是一种植 ![]() ![]() ![]() ![]() ![]() ![]() ![]() ![]() ![]() 二 要理解酒神精神,我们首先得记住,把尼采推上哲学思考之路的并非单纯的学术趣兴,而是对人生意义的苦苦寻求。青舂未必全是甜吻和鲜花。有这样一些敏感的心灵,对于它们,青舂意味着平生第一次精神危机,意味着某种幻灭和觉醒。似乎毫无来由,青年尼采突然对周围那种喧闹而又单调的大生学生活产生了隔膜感,他也绝不能忍受摆在他面前的做一个古典语言学学者的前途。不,他不能被某一种专门学问占有,在一个小角落里畸形地生长。他热爱人生,他要解这个人生之谜!——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下,他接触到了叔本华的哲学。如果说有的书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于尼采就是这样。这本书试图解释人生之画的全部画意,正合尼采对哲学的要求,因而于尼采有了不可抵御的魅力。 人生自有其悲剧 ![]() ![]() ![]() ![]() ![]()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的基督教信仰已逐渐解体。上帝死了,宗教的慰藉不再能把我们带进绝对的境界,生命的苦恼重新磨折欧洲人的心灵,要求哲学加以正视。叔本华是近代德国第一个正视生命的苦恼的哲学家,他认为要摆脫生命的苦恼非抛弃生命本⾝不可,自我与绝对相结合的唯一方式是自我的绝对不存在。这实际上是否认哲学在人生 ![]() 当尼采以研究希腊悲剧开始他的哲生学涯时,他正是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自觉地把生命的苦恼作为他的哲学思考的主题。但是,他不満意于叔本华否定人生的消极答案。以寻求人生意义为使命的哲学,却教导人们否定人生,这不是对于哲学智慧的讽刺吗?他第一要承认人生的悲剧 ![]() ![]() ![]() ![]() 酒神祭是从⾊雷斯传⼊希腊的一种神秘仪式。据传说,酒神原名查格留斯,是宙斯和他女儿 ![]() ![]() ![]() ![]() 对于尼采来说,酒神祭的重要 ![]() 《悲剧的诞生》谈的是作为艺术种类的悲剧,然而悲剧艺术仅仅是尼采解决人生问题的实验室。他由此提炼出来的酒神精神,是他的全部哲学的灵魂。其主旨是肯定生命,而为了肯定生命,就必须把生命本⾝所固有的痛苦和悲剧也一并加以肯定。生命的苦恼类似于爱情的苦恼。尼采常常把生命喻为一个媚妩而又不驯的女子,她引 ![]() ![]() ![]() 更进一步,生命的苦恼本⾝未尝不是生命 ![]() ![]() ![]() ![]() ![]() ![]() ![]() ![]() ![]() ![]() 热爱生命与贪生怕死不可同⽇而语。一个真正热爱生命并且对于生命的苦恼有着深切体验的人,反而会升到一种超凡⼊化的境界。 既然个人的生命迟早要失去,你就不要把它看得太重要。你要站在你自己的生命之上,⾼屋建瓴地俯视它,把它当作你的一次艺术创造试验,这样你反而能真正地体验它,享受它,尽你所能地使它过得有意义。生命的伟大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有气魄。战胜生命的苦恼的途径既不是宗教的解脫,也不是长寿的诀窍,而是文化和艺术的创造。 如果说尼采的酒神精神的出发点是肯定生命连同它所包含的苦恼,那么,其归宿点便是以创造的 ![]() ![]() 三 尼采是个诗人气质的哲学家,或者说是个哲人气质的艺术家。他生前忍受不了刻板的学院生涯,辞去教职,孤独地飘泊在南欧的群山之中。“他的伴侣是一一绵亘的⾼原和弯曲的峡⾕。”在飘泊中,他写下了两百多首诗歌和无数隽永的警句格言。这个世纪末的飘泊者又自命是“新世纪的早生儿”他被他的时代所放逐,独自伫立在无人攀登的山颠眺望远方,眺望他心目中的新世纪,他相信他在新世纪将被人理解和接受。 然而,正是在新世纪到来之后,尼采一度遭到了最惊人的误解。也许,本世纪前半叶的欧洲是过于政治化了,两次世界大战, ![]() ![]() 毫无疑问,阶级社会即是政治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不可能完全脫离政治,他的政治见解必定会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反映出来。但是,哲学与政治毕竟属于不同的层次。哲学面对永恒,政治则面对一时一地的阶级利益和 ![]() ![]() 我在这里所以要大段摘引尼采的话,是为了说明,正确理解尼采的关键是不要忘记,尼采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尼采要解决的是存在问题,即生命的意义问题,而“每一种相信存在的问题可以由一个政治事件来改变或解决的哲学,都是一种开玩笑的假哲学”——这恰恰是尼采的看法。 政治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现象,它毕竟是人 ![]() ![]() 尼采的着眼点是文化。为了文化,他反对突出政治。为了文化,他也反对科学至上和物质主义。他指出,科学只关心知识问题,不关心人的內心痛苦,不能为人生提供意义和目标;物质至上更使社会成为财富的堆积场所和文化的沙漠。 可以把尼采的酒神哲学归结为生命和文化两大口号。生命是人生之树的 ![]() 宗教和伦理用虚假的绝对(神、善的观念)来抹杀自我,通过否定生命本⾝来解脫生命的苦恼。科学和政治既不关心绝对,也不关心自我,无视生命的苦恼。所以,它们都与哲学的智慧不沾边。在尼采看来,唯有文化的创造才能沟通自我与绝对,救济生命的苦恼。可是,这种非宗教、非伦理、非政治、非科学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呢? 四 尼采寻求哲学的智慧,他找到的是诗。艺术和审美,便是他心目中唯一⾜以战胜生命的苦恼的力量,便是他所珍视的文化。 把本体艺术化,或者说把艺术本体化,是德国浪漫派的传统。谢林说,艺术本⾝就是绝对的流溢。诺瓦里斯说:“诗才是真正绝对的实在。”尼采继承了这一传统,他说:“艺术是生命的最⾼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思辨哲学往往通过逻辑手段推演出绝对,结果自我消融在全与永恒之中了,这使浪漫派不満。浪漫哲学试图在个体⾝上达到绝对,把自我扩展为全与永恒。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艺术是唯一的途径。因为只有在诗意的直观和陶醉之中,在瞬时的体验之中,个体才可能产生与绝对相沟通的感觉。 诚然,用实际生活的眼光来看,诗和艺术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尼采也承认,艺术只是梦和醉,甚至只是“谎言”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梦、醉乃至艺术的“谎言”在人生中的意义。在尼采看来,如果仅仅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人生,便只好承认人生是有 ![]() ![]() 尼采说过,他之所以喜 ![]() ![]() ![]() ![]() ![]() 在寻求智慧的道路上,永远没有现成的答案。知识可以传授,智慧不能转让。哲学所梦寐以求的那个绝对,不是已经存在于某处仅仅有待发现的东西,它永远要靠每一个人自我立独地去把它创造出来。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人的一种形而上的需要,但是需要与能力总是互为条件的,而通过创造赋予生命以意义,正是人的一种形而上的能力。通过文化价值的创造,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意义世界,这个世界仅仅用自然界的眼光来看才是虚幻的,用人的眼光来看,它是完全实真的,唯有生活在其中,人才觉得自己是人。人的精神是光,文化是精神的光照在人的生命上呈现的绚丽⾊彩。难道光和⾊彩都是虚幻的,只有黑暗才是实真的?难道智慧不是要创造出光和⾊彩来,反倒是要追 ![]() ![]() |
上一章 守望的距离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周国平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守望的距离》在线阅读,《守望的距离(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守望的距离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