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人录》武则天三血染的皇冠及《品人录》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品人录 作者:易中天 | 书号:44778 时间:2017/12/12 字数:8515 |
上一章 武则天 三 血染的皇冠 下一章 ( → ) | |
尽管有这么多的准备,武则天要当皇帝,仍并不那么容易。 按理说,皇帝驾崩,应由太子继位。武则天有四个儿子,其中三个当过太子。第一个是李弘。李弘早在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正月就被册封为太子,却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去世。许多人都说他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可惜死无对证,何况这位太子的⾝体确实很差,早在他被册封为太子的那一年,就曾大病一场,以至“御医无策”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监国时,也因多病而由戴至德等人处理政务。所以我们只好算他是病死。 第二位太子是李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立,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废。他的被废,也是一个疑案。我们只知道他们⺟子之间猜忌很重。有人说是因为他组织名儒注《后汉书》,大讲后妃外戚⼲政犯了武则天的忌讳;也有人说李贤 ![]() 以数百件兵卒甲服为谋反的罪证,显然证据不⾜。就这么一丁点儿武器装备,能谋什么反?因此这一“确凿”的证据,就像从王皇后那里搜出的木头小人一样,完全有两种可能。一种,这些兵器武备确实是李贤私蔵的,但目的却不过是自卫。另一种,就是栽赃了。栽赃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武则天栽赃,另一种是别的什么人栽赃,意在挑起他们⺟子之间的争斗,自己好坐收渔利。但如果武则天对她这个儿子并无猜忌,那么,这个赃就栽不成。而且,即便那些东西真是李贤私蔵的,也不会有如此严重的后果。事实上,如果不是武则天已有废掉太子之心,就不会有人出来控告太子,更不会有人去搜查太子的府第。可见,李贤实际上是死于武则天的猜忌。 说武则天诬陷太子贤,和说她毒杀太子弘一样,并无任何证据。但武则天猜忌甚至嫉恨她这两个儿子,则大休上可以肯定。原因是当时君臣朝野都看好这两位太子。李治曾对侍臣们说:“弘仁孝,宾礼大臣,未尝有过。”《资治通鉴》也说李弘仁孝有礼“上甚爱之”而“中外属心”这当然不会让武则天⾼兴。武则天希望的是中外都属心于她自己,而不是属心于别的什么人。所以,李弘突然去世,当时就有人怀疑是武则天下的毒手——“时人以为天后鸩(音震,用毒酒杀人)之也” 李弘死后,大家又转而拥戴李贤。因为这时谁都看出,武则天野心不小,李治则早已大权旁落。而以李治⾝体之衰弱, ![]() 大唐无虞,则天有忌。已尝到大权独揽甜头的武则天,很不喜 ![]() ![]() ![]() 看来,李贤的书还是读少了点。他实在不该在武则天风头正健时去抢她的戏。他只知道太子可以当皇帝,却不知道连皇帝也是可以被废掉的,何况太子? 三任太子李显就是在皇帝位子上被废的。这家伙是个混蛋加草包。他比他老爸更窝囊,更好⾊,更怕老婆,更没头脑。李治虽然弱一点,却好歹还有自知之明,为人处事都比较谨慎稳当得体,因此也还有一定威望。李显却完全拎不清自己的斤两。上台没两天,庇股还没坐热,就忙不迭地拍老婆的马庇,要让老丈人韦玄贞当宰相。宰相裴炎不同意,这个糊涂皇帝竟然说:家国是朕的。朕就是把天下都让给他,也没什么了不起,何况只是让他当个侍中?这就不但武则天不能容忍,其他人也无法接受。哪怕说的是气话,也不能容忍。因此,这家伙只当了两个月皇帝,就被武则天和裴炎从宝座上拖了下来。 事实上李显也确实不堪为人君。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后,他又当了皇帝,最后却死于非命。因为韦皇后想学婆婆武则天当女皇,女儿安乐公主则想当皇太女。她们合谋在馅饼里放毒药,把这个糊涂皇帝送上了西天。中宗李显这只昏头昏脑的大尾巴羊,一生栽在了他最亲密的三个女人⾝上:亲娘武则天、爱 ![]() 接替李显当皇帝的睿宗李旦是个聪明人。他⼲脆连朝都不上,把所有的政务都 ![]() 然而武则天并没有匆匆忙忙把皇冠戴在自己头上。 武则天不是一个轻举妄动的人(这是她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她深知,她要做的,是开天辟地以来前所未有的事。国中不要说从来没有过女皇帝,便是女人执政掌权,也很不“合法”这就要有铺垫、准备,要让人们在思想上转弯子,也要耐住 ![]() 事实上当时的形势也容不得她慢条斯理温文尔雅。权力斗争从来就你死我活,改朝换代更不是绘画绣花。⾼宗去世以后,实际上空缺的帝位已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挂羊头卖狗⾁的把戏已经演不下去。武则天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还政于子,让李治的儿子去卖羊⾁;要么亮出武家店的招牌,公开卖狗⾁。武则天心里很清楚,大家都在等着她摊牌,何况还有那么多人在磨刀霍霍虎视眈眈。 第一个公开跳出来和武则天叫板的是徐敬业。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九月二十九⽇,也就是中宗李显被废七个多月、章怀太子李贤杀自六个多月后,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宣布要用武力推翻武则天的“伪权政”徐敬业是李世璾的孙子。李世璾既然被太宗皇帝赐姓了李,则徐敬业当时也就叫李敬业。不过,李敬业现在已经同武则天翻了脸,武则天便愤怒地宣布他不再有资格姓李。徐敬业也不客气,宣布不肯和自己一起举兵讨伐武氏的叔叔李思文(已被徐敬业羁押)姓武。看来,徐敬业和武则天在这一点上倒是一致的:李乃皇家之姓,尊贵莫名,岂能让“贼人”得而姓之?李敬业既然背叛朝廷,当然仍应去姓他的徐;李思文既然追随武氏,那就让他去姓那卑 ![]() 这场现在看来十分可笑的姓氏之争,当时可是进行得非常认真。双方都把这一决定诏示国全,以示自己的立场堂堂正正。其实,徐敬业姓什么倒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他这次行动几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他事先并无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和财政上的准备,只是几个意失官僚落魄文人,凑在一起发了一通牢 ![]() 但徐敬业并没有想到这些。他一开始还是十分牛气的。他请骆宾王专门为他起草了一份檄文,对武则天进行口诛笔伐,对天下人进行宣传鼓动。骆宾王到底不愧“初唐四杰”之一,文笔好得出奇。加上自己长期郁郁不得其志,公愤加私仇,一股怨气噴薄而出,便把这篇檄文写得惊天地泣鬼神。在骆宾王的笔下,武则天原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她本 ![]() ![]() ![]() ![]() ![]() 这确实堪称国中历史上最出⾊最精彩的一篇檄文,端的写得义薄云天,气壮山河,据说连武则天读了也拍案叫好,认为这样的人才居然没被发现,实在是 “宰相之过”徐敬业的叛军自然也沾光成了仁者之师、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可惜,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徐敬业临时纠集的乌合之众 ![]() 其实,徐敬业的败迹早在骆宾王的檄文中就已显露出来。徐敬业在檄文的结尾处许愿说:“凡诸爵赏,同指山河。”意思是说我徐某向大家保证,只要诸位参加我的行动,那么,事成之后,所有的爵位封赏,现在就可以指着山河为信。如此口气,似乎这大好河山,此刻就已经是他徐敬业的了,岂非狂妄之极,骄兵必败?别说此刻胜败还尚不可知,即便将来胜利了,那官爵也不该你徐敬业来封,那恩荣也不该你徐敬业来赏。从理论上讲,这应该是皇上的事。徐敬业以皇上的口气说话,岂非正好暴露了自己想称王称帝的狼子野心?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如果说还多少有点胜利之可能的话,那就是占了一个“义”字。现在既然以利代义,丢了政治资本,就只有自取灭亡。 事实上徐敬业败就败在这里。军师魏思温曾对他说,我们既然是以匡复唐室、勤劳王事为号召,就该直取洛 ![]() ![]() 就在武则天取消徐敬业姓李资格的前一天,即嗣圣元年十月十八⽇,宰相裴炎被斩杀于都亭。他的死,也冤也不冤。 裴炎是以谋反罪被杀的。证据是他曾与叛 ![]() ![]() 其实,裴炎与徐敬业并不是一路人。他对徐敬业这个人和徐敬业要做的事都有所警惕,并不想掺和进去。徐敬业的目的是推翻武氏,自己称王;裴炎的目的则是 ![]() ![]() ![]() ![]() ![]() 因此,当徐敬业在扬州起兵时,裴炎的心情,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终于有人向武则天的权威公开挑战,她大约再也不能一意孤行。惧的是战端一开,时局将不可收拾。而且,不管是现在对付⾜智多谋的皇太后,还是将来对付重兵在握的徐敬业,都是难题。但他实在不愿放弃这千载难逢可以坐收渔利的天赐良机。于是便决定豪赌一把。他对武则天说:皇帝年长,不亲政事,这才给叛匪以口实。如果太后还政于皇上,臣以为叛军不讨自平。 裴炎下的是一着险棋。他的如意算盘是:既然自己兵谏不成,就借徐敬业的兵。先借徐敬业的兵 ![]() ![]() ![]() 可惜武则天没那么好哄。她脸上不动声⾊,心里却暗暗好笑:少跟娘老来这一套!不讨自平?天下哪有不讨自平的反贼!大军征讨还不一定平呢!以你裴炎头脑之清醒、政治经验之丰富,难道不懂这个道理?难道看不出徐敬业的实真目的是“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即便我把权政还给皇帝,他徐敬业也会借口“还政是假”云云继续兴兵作 ![]() ![]() ![]() 裴炎谋反案在朝中引起很大震动。很少有人相信裴炎谋反是真的。因为谁都知道裴炎既是忠臣又是清官。裴炎被捕后,照例抄家,却发现堂堂相府,居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程务 ![]() ![]() ![]() ![]() 实际上,裴炎和程务 ![]() ![]() ![]() 其实,不论裴炎谋反一案是否证据确凿,他的死,都是一个悲剧。对裴炎是悲剧,对武则天也是悲剧。因为他们都没有“错”又都付出了代价,而且损失惨重。裴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张而被杀的。这个主张就是:皇帝只能由男人来当,而且只能由李世民的子孙来当。从封建礼法和裴炎所受的教育来看,这是对的,是“正义”和“正道”武则天的主张则是:強者为王。皇帝应该由有能力的人来当,而不拘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姓李还是姓别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不错,也是“正义”和“正道”结果,裴炎和武则天为各自不同的“正义”和“正道”发生冲突,并分别付出代价:裴炎丢了 ![]() 不过,武则天在內心深处还得感谢裴炎。 如果说,徐敬业短命的叛 ![]() ![]() ![]() ![]() 现在武则天深信她是在进行一次翻天覆地的伟大⾰命。“⾰命”这个词,在国中古代原来就是“改朝换代”即“变⾰天命”的意思,比如殷⾰夏命、周⾰殷命等。所以《周易》说“汤、武⾰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不过,商汤⾰命也好,周武⾰命也好,和武则天的⾰命都颇不相同。前者发生在旧王朝行将就木之际,后者则发生在新王朝蓬 ![]() ![]() ![]() ![]() 于是武则天开始理直气壮地实行她的特务政治和恐怖统治。这种政治和统治的核心部分,是告密制度、酷吏集团和冤假错案。制造冤假错案,诬陷自己的政敌和不喜 ![]() ![]() 这种只有进项没有亏损的无本生意谁不想做。哪怕是到京城公费旅游一回,过把五品官的瘾,也值。于是乎,四方密告蜂拥而至,朝中大臣人人自危。武则天则每天都要坚持翻看那些告密信,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这些告密信为她提供了许多线索,使她对朝廷中社会上的动向了如指掌,洞若观火。这实在让她喜出望外笑逐颜开。她没有忘记,因为报情不灵,徐敬业一伙搞了那么多 ![]() 因此,武则天决定重奖告密者,并从告密者当中选拔一批酷吏。这些酷吏之所以要从告密者当中选拔,是因为不屑于告密的人也一定不肯搞 ![]() ![]() 可见,告密制度、酷吏集团、冤假错案,这三个东西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人出来告密,就有了报情和线索,也就有了整人的理由和借口;有人充当酷吏,告密者的举报才可能被“坐实”也才可能制造冤假错案;有了冤假错案,才能不断宣称“家国受到威胁”从而使告密制度和酷吏集团显得合理合法。既然家国 全安受到如此严重的威胁,就更需要鼓励告密,重用酷吏了。如此恶 ![]() 尽管武则天这一手段极其卑鄙无聇、肮脏下流,却 ![]() |
上一章 品人录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易中天最新创作的免费综合其它《品人录》在线阅读,《品人录(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品人录的免费综合其它,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