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及《汉书》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汉书 作者:班固 | 书号:10148 时间:2017/3/26 字数:22708 |
上一章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 下一章 ( → ) | |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內改制度,朝廷多事,娄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家国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其尤亲幸者,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相如常称疾避事。朔、皋不![]()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时,武帝年未二十,以问太尉田蚡。蚡以为越人相攻击,其常事,又数反复,不⾜烦国中往救也,自秦时弃不属。于是助诘蚡曰:“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且秦举咸 ![]() ![]() ![]() 后三岁,闽越复兴兵击南越。南越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而上书以闻。上多其义,大为发兴,遣两将军将兵诛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 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缓刑罚,薄赋敛,哀鳏寡,恤孤独,养耆老,振匮乏,盛德上隆,和泽下洽,近者亲附,远者怀德,天下摄然,人安其生,自以没⾝不见兵⾰。今闻有司举兵将以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越,方外之地,劗发文⾝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強弗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以烦国中也。故古者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远近势异也。自汉初定已来七十二年,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其地也。 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险,国中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暴取也。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內大宁,戴⽩之老不见兵⾰,民得夫妇相守,⽗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內,一卒之用不给上事。自相攻击而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国中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之法度,非一⽇之积也。一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无时得息也。 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食,赖陛下德泽振救之,得毋转死壑沟。四年不登,五年复蝗,民生未复。今发兵行数千里,资⾐粮,⼊越地,舆轿而逾领,拖舟而⼊⽔,行数百千里,夹以深林丛竹,⽔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夏月暑时,呕怈霍 ![]() ![]() 臣闻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之各以其愁苦之气薄 ![]() ![]() 不习南方地形者,多以越为人众兵強,能难边城。淮南国全之时,多为边吏,臣窃闻之,与国中异。限以⾼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內也。其⼊国中必下领⽔,领⽔之山峭峻,漂石破舟,不可以大船载食粮下也。越人 ![]() ![]() 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陛下若 ![]() ![]() 臣闻长老言,秦之时尝使尉屠睢击越,又使监禄凿渠通道。越人逃⼊深山林丛,不可得攻。留军屯守空地,旷⽇引久,士卒劳倦,越出击之。秦兵大破,乃发適戍以备之。当此之时,外內 ![]() 臣闻天子之兵有征而无战,言莫敢校也。如使越人蒙徼幸以逆执事之颜行,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陛下以四海为境,九州为家,八薮为囿,江汉为池,生民之属皆为臣妾。人徒之众⾜以奉千官之共,租税之收⾜以给乘舆之御。玩心神明,秉执圣道,负黼依,冯⽟几,南面而听断,号令天下,四海之內莫不向应。陛下垂德惠以覆露之,使元元之民安生乐业,则泽被万世,传之子孙,施之无穷。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夷狄之地何⾜以为一⽇之闲,而烦汗马之劳乎!《诗》云“王犹允塞,徐方既来”言王道甚大,而远方怀之也。臣闻之,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臣安幸得为陛下守藩,以⾝为障蔽,人臣之任也。边境有警,爱⾝之死而不毕其愚,非忠臣也。臣安窃恐将吏之以十万之师为一使之任也! 是时,汉兵遂出,末逾领,适会闽越王弟馀善杀王以降。汉兵罢。上嘉淮南之意,美将卒之功,乃令严助谕意风指于南越。南越王顿首曰:“天子乃幸兴兵诛闽越,死无以报!”即遣太子随助⼊侍。 助还,又谕淮南曰:“皇帝问淮南王:使中大夫⽟上书言事,闻之。朕奉先帝之休德,夙兴夜寐,明不能烛,重以不德,是以比年凶灾害众。夫以眇眇之⾝,托于王侯之上,內有饥寒之民,南夷相攘,使边 ![]() 助谕意曰:“今者大王以发屯临越事上书,陛下故遣臣助告王其事。王居远,事薄遽,不与王同其计。朝有阙政,遗王之忧,陛下甚恨之。夫兵固凶器,明主之所重出也,然自五帝、三王噤暴止 ![]() ![]() ![]() ![]() ![]() ![]() ![]() 于是王谢曰:“虽汤伐桀,文王伐崇,诚不过此。臣安妄以愚意狂言,陛下不忍加诛,使使者临诏臣安以所不闻,诚不胜厚幸!”助由是与淮南王相结而还。上大说。 助侍燕从容,上问助居乡里时,助对曰:“家贫,为友婿富人所辱。”上问所 ![]() 后淮南王来朝,厚赂遗助, ![]() ![]() ![]()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 ![]() ![]() ![]() ![]() 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舂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是时,方筑朔方,公孙弘谏,以为罢敝国中。上使买臣难诎弘,语在《弘传》。后买臣坐事免,久之,召待诏。 是时,东越数反复,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灭也。”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绣夜行,今子何如?”买臣顿首辞谢。诏买臣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战具,须诏书到,军与俱进。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故⾐,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 ![]() ![]() ![]() ![]() ![]() ![]() ![]() 居岁余,买臣受诏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俱击破东越,有功。征⼊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数年,坐法免官,复为丞相长史。张汤为御史大夫。始,买臣与严助俱侍中,贵用事,汤尚为小吏,趋走买臣等前。后汤以延尉治淮南狱,排陷严助,买臣怨汤。及买臣为长史,汤数行丞相事,知买臣素贵,故陵折之。买臣见汤,坐 ![]() ![]() ![]() 吾丘寿王字子赣,赵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诏。诏使从中大夫董仲舒受《舂秋》,⾼才通明。迁侍中中郞,坐法免。上书谢罪,愿养马⻩门,上不许。后愿守塞扞寇难,复不许。久之,上疏愿击匈奴,诏问状,寿王对良善,复召为郞。 稍迁,会东郡盗贼起,拜为东郡都尉。上以寿王为都尉,不复置太守。是时,军旅数发,年岁不 ![]() 后征⼊为光禄大夫侍中。丞相公孙弘奏言:“民不得挟弓弩。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盗贼不辄伏辜,免脫者众,害寡而利多,此盗贼所以蕃也。噤民不得挟弓弩,则盗贼执短兵,短兵接则众者胜。以众吏捕寡贼,其势必得。盗贼有害无利,且莫犯法,刑错之道也。臣愚以为噤民毋得挟弓弩便。”上下其议。寿王对曰: 臣闻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噤暴讨琊也。安居则以制猛兽而备非常,有事则以设守卫而施行阵。及至周室衰微,上无明王,诸侯力政,強侵弱,众暴寡,海內抏敝,巧诈并生。是以知者陷愚,勇者威怯,苟以得胜为务,不顾义理。故机变械饰,所以相贼害之具不可胜数。于是秦兼天下,废王道,立私议,灭《诗》、《书》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戮,堕名城,杀豪桀,销甲兵,折锋刃。其后,民以耰锄箠梃相挞击,犯法滋众,盗贼不胜,至于赭⾐塞路,群盗満山,卒以 ![]() 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官,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屋,裂地而封,宇內⽇化,方外乡风,然而盗贼犹有者,郡国二千石之罪,非挟弓弩之过也。《礼》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孔子曰:“吾何执,执 ![]() ![]() ![]() ![]() 书奏,上以难丞相弘。弘诎服焉。 及汾 ![]() 主⽗偃,齐国临菑人也。学长短从横术,晚乃学《易》、《舂秋》、家百之言。游齐诸子间,诸儒生相与排傧,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客甚困。以诸侯莫⾜游者,元光元年,乃西⼊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曰: 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舂搜秋狝,诸侯舂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呑战国,海內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 ![]() 及至⾼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之外而 ![]()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费千金。”秦常积众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以结怨深仇,不⾜以偿天下之费。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 ![]() 是时,徐乐、严安亦俱上书言世务。书奏,上召见三人,谓曰:“公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乃拜偃、乐、安皆为郞中。偃数上疏言事,迁谒事、中郞、中大夫。岁中四迁。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 ![]() ![]() ![]()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 ![]() 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以逐匈奴,內省转输戍漕,广国中,灭胡之本也。上览其说,下公卿议,皆言不便。公孙弘曰:“秦时尝发三十万众筑北河,终不可就,已而弃之。”朱买臣难诎弘,遂置朔方,本偃计也。 元朔中,偃言齐王內有 ![]() ![]() 偃始为布⾐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 ![]() ![]() ![]() 偃方贵幸时,客以千数,及族死,无一人视,独孔车收葬焉。上闻之,以车为长者。 徐乐,燕无终人也。上书曰: 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 ![]() 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穷处之士或首难而危海內,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強国劲兵,不得还踵而⾝为禽,吴、楚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 ![]() 间者,关东五⾕数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民宜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故虽有強国劲兵,陛下逐走兽, ![]() ![]() 译文 严助,会稽吴人,严忌的儿子,有人说是严忌同族的儿子。会稽郡选举贤良,对答皇帝策问的有一百多人,汉武帝认为严助的对策好,因此衹提升严助一人为中大夫。后来又选拔了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人,都在漠武帝⾝边。当时征伐周边少数民族,开置边郡,军队经常出征,对內改⾰制度,朝廷多事,多次选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于平民,数年而至丞相,开东合,延请贤人参与谋议,朝见皇帝,奏言对家国有利之事。汉武帝令严助等和大臣们辩论中朝外朝共同关注的大事,大臣们常常词穷理屈。其中特别受汉武帝宠幸的,有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经常称病避事。东方朔、枚皋论议委随,不能坚持,汉武帝主要以倡优看待他们。衹有严助与吾丘寿王受重用,而严助最贵幸。 建元三年,闽越举兵围攻束瓯,东瓯向汉廷告急。当时汉武帝年不満二十,就此事征询太尉田蚣的意见。田蚜认为越人互相攻击,对他们来说是经常的事,而且他们对汉朝态度反覆无常,不值得烦劳汉兵前往救援,从秦朝时就放弃他们,不使其臣属华中。此时严助诘问田蚜说:“衹担忧力量不能救援,德泽不能覆载,如果能够做到,为什么要放弃呢?况且秦朝连咸 ![]() ![]() 过了三年,闽越又兴兵攻打南越。南越遵守和汉天子的约定,不敢擅自发兵,上书将此事奏告汉武帝。武帝赞赏南越的做法,大发援兵,派两位将军领兵诛伐闽越。淮南王刘安上书劝阻说:陛下君临天下,施行德政布施恩惠,缓减刑罚,减轻赋敛,怜悯鳏寡,体恤孤独,供养老人,救济贫困,皇上成就的德政,使下民感受恩泽而內心平和,近处的亲近顺附,远处的思念皇上的恩德,天下定安,人人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自然终⾝看不到战争。现在听说有官吏领兵将要诛伐闽越,臣下刘安私下替陛下诘难这种做法。越人居住在方外之地,是剪发纹⾝之民。不能用中原的法令制度来治理。从夏、商、周三代盛世,胡越就不接受中原的教化,不強大就不能制服,无威信则难以控制,中原人认为那地方不可居住,越民不可治理,不值得烦劳中原。所以古时候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是因为远近形势不同呀。从汉初平定天下以来已经七十二年,吴越之民互相攻击的事不可胜数,然而汉天子未曾举兵进⼊其地。臣听说越人没有城郭邑里,居住在溪⾕间、竹林中, ![]() 近来,数年屡屡歉收,民人卖爵赘子来接济⾐食,依赖陛下施布德泽拯救他们,才得以免于转死壑沟。连续四年歉收,第五年又发生蝗灾,百姓的生计还没恢复。现在发兵远行数千里,携带⾐粮,深⼊越地,以肩舆类的 ![]() ![]() ![]() ![]() ![]() 臣听说战争之后,必有凶年,就是说百姓各自用自己的愁苦之气,迫于 ![]() ![]() ![]() 不 ![]() ![]() ![]() ![]() 臣下听路人说,闽越王的弟弟甲因 ![]() 臣下听年老有德的人说,秦朝时曾派郡都尉屠睢攻越,又派监禄开凿灵渠打通道路。越人逃⼊深山密林,秦军无法进攻。留下军队驻守空地,旷El持久,士卒劳倦,越人就从深山密林中出来袭击他们。秦兵大败,于是征发罪人守边地,防备越人。在这个时候,內外 ![]() 臣下听说天子的军队有征而无战,就是说没有人敢与天子的军队较量強弱、论辩曲直。如果让越人图侥幸而违逆执事者的命令,稍有不备而使 ![]() 严助返回长安,又奉命出使淮南,传达皇帝的谕旨说: “皇帝问候淮南王:你派中大夫⽟上书论说伐越的事,都知道了。朕承继先帝美好的德行,早起晚睡,但是光明没能普照,加上不能广布德泽,所以近年凶灾害民。我以微小的⾝躯,依托在王侯们的上面,境內有饥寒的民众,南夷又互相侵夺,使边境 ![]() ![]() 严助谕示汉武帝的旨意说:现在大王就发兵、屯驻、征伐越人的事上书,所以陛下派遣臣下严助来告诉你伐越的事。大王住的离京城远,事情急迫突然,来不及和你共同计议。朝廷政事有阙失,使你忧虑,陛下对此很遗憾。战争固然是凶器,圣明的君主轻易不使用,但是,从五帝三王噤暴止 ![]() ![]() ![]() ![]() ![]() ![]() 不忍心施加责罚,派使者韶告臣下刘安先前没有听说的事理,臣下不胜荣幸!”严助因此和淮南王互相结 ![]() 严助侍奉武帝闲聊,皇上问严助居住在家乡时的情况,严助回答说: “家庭贫穷,受富有的连襟欺辱。”皇上问他有什么要求,严助回答愿意做会稽郡太守。于是汉武帝就任命严助为会稽郡太守。过了好几年,武帝都没有听到称赞严助政绩的报告。汉武帝颁布诏书说:“制诏会稽太守:你厌倦在皇宮承明庐勤劳侍从的工作,思念故土,出京去做郡守。会稽郡束面连接大海,南边靠近诸越,北临大江。阔别许久没有听到你的消息,把你的情况全部 ![]() 后来淮南王来京城朝见天子,送厚礼给严助,私下 ![]() 心腹大臣,却与外面的诸侯 ![]() 朱买臣,字翁子,吴县人。家庭贫穷,但他很喜 ![]() ![]() ![]() ![]() ![]() ![]() ![]() 过了几年,朱买臣跟随上计吏当差,推着载⾐食用具的车到长安,到宮阙上书,奏书送上去以后很长时间没接到回音。在公车府待韶,粮食资用匮乏,⾝为上计吏卒的朱买臣只好出外 食。恰巧碰上同乡严助,严助尊贵而受宠幸,向武帝推荐朱买臣。武帝召见朱买臣,朱买臣说《舂秋》,谈《楚辞》,武帝听了很⾼兴,任命朱买臣为中大夫,和严助同为侍中。这时汉朝正在修筑朔方城,公孙弘规劝武帝,认为筑朔方城会使国中疲敝。武帝让朱买臣诘难辩服了公孙弘,语在《公孙弘传》。后来朱买臣因事获罪被免官,过了很久,又被征召为待诏。 这时,束越多次反叛后又归服,朱买臣建议说:“以前的东越王盘踞固守泉山,一个人守在险要的地方,一千人也难以攻上去。现在听说柬越王又向南迁徙,离泉山五百里,住在大泽里面。现在派军队乘船渡海,直指泉山,陈列战船集结军队,席卷南下,可以破灭束越。”皇上任命朱买臣为会稽郡太守。皇上对朱买臣说: “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着锦绣⾐服走夜路,没人看得见,现在你感觉怎么样?”朱买臣叩头谢恩,并向逮帝辞行。诏令朱买臣到会稽郡后,修治楼船,准备粮食、淡⽔及其他军需物资,待进军的诏书一到,各军一同进发。 当初,朱买臣被免官,待诏时,经常跟看守会稽郡设在长安的郡邸的守邸官来往,在郡邸裹借宿、吃饭。被任命为太守后,朱买臣仍然穿着从前的⾐服,怀揣会稽太守官印,步行回郡邸。正碰上会稽郡来人到京城上 ![]() ![]() ![]() ![]() ![]() ![]() ![]() ![]() ![]() 过了一年多,朱买臣奉韶领兵,与横海将军韩说等一起击破柬越,立下功劳。被征召⼊京担任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几年以后,朱买臣犯法免官,后来又做了丞相长史。当时张汤任御史大夫。先前朱买臣和严助同为侍中,宠贵当权,张汤还是小吏,现在却爬到朱买臣等人之上。后来张汤以廷尉⾝份审理淮南一案,排挤陷害严助,朱买臣因此怨恨张汤。等到朱买臣担任丞相长史,张汤多次行使丞相权力,知道朱买臣一向贵幸,故意欺凌折辱他。朱买臣进见张汤,张汤坐在 ![]() 吾丘寿王,字子赣,是赵国人。少年时,因擅长玩一种叫做“格五”的博戏被征召为待韶。武帝下诏让他跟中大夫董仲舒学习《舂秋》,吾丘寿王才能很⾼,通达聪明。后来,提升为中中郞,犯法免官。吾丘寿王上书认错,希望在⻩门养马,皇上不同意。此后又请求去守边塞抵御盗寇犯侵,皇上又没有批准。过了很久,吾丘寿王上书希望去攻打匈奴,皇上下诏询问他对攻打匈奴的看法,吾丘寿王的回答很好,又被征召为郞官。吾丘寿王的官职逐渐提升,碰上束郡发生抢劫偷盗案件,被任命为束郡都尉。武帝派吾丘寿王做束郡都尉后,就没再给束郡派太守。这时,束郡军队多次出征,年成歉收,盗贼很多。武帝给吾丘寿王的韶书说: “你在朕⾝边时,机智谋略层出不穷,被认为是天下无双,海內寡二。等到负责十几座城的守卫,⾝兼都尉、太守重任,却职责政事一起荒废,致使盗贼横行,和在我⾝边时相比很不相称,这是为什么?”吾丘寿王上书认错,顺便汇报了束郡的情况。 后来,武帝征召吾丘寿王⼊京任光禄大夫侍中。丞相公孙弘上奏说: “民众不能挟带弓箭。十个贼人放箭。一百名官兵不敢上前,盗贼不即时伏法,逃脫的多,对盗贼来说,弓箭弊少而利多,这就是盗贼之所以猖獗的原因啊。噤止民众挟带弓箭,那么盗贼就祇能拿短兵器;短兵器相接,人多的就获胜。用众多官兵捕捉少数盗贼,势在必获。这样一来,盗贼有害无利,就不再犯法,这是使刑罚停止的办法啊。臣愚昧地认为噤止民众挟带弓箭是便利的。”皇上把公孙弘的奏章下发给公卿大臣们讨论。吾丘寿王议论说:臣听说古时候制作兵器,不是用来互相侵害,而是用来噤止暴 ![]() ![]() ![]() ![]() 现在陛下显扬圣明的德行,建立太平,举荐贤才,设立学官,三公等大臣有的出⾝于穷街陋巷,有的兴起于茅屋寒舍,划地封为王侯,宇內民人Et益教化,境外之人向往中原风俗,可是为什么还有盗贼呢?这是因为郡守、国相失职,而不是百姓挟带弓箭的过错啊。《礼经》上说,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 ![]() ![]() ![]() ![]() ![]() ![]() ![]() 上书奏呈以后,武帝用来诘难丞相公孙弘。公孙弘承认自己理亏,服从吾丘寿王的见解。 到后来在汾 ![]() 到⾼祖皇帝平定天下,略地到边境,听说匈奴聚集在代⾕外,就要去攻打。御史成劝谏说: “不行。匈奴行踪多变,一会儿像野兽聚合,一会儿又像鸟雀飞散,追赶他们如同捕捉影子。现在以陛下盛德去攻打匈奴,臣私下认为十分危险。”⾼祖皇帝不听,于是领兵进至代郡的山⾕,果然发生了被围于平城的事。⾼祖皇帝很后悔,就派刘敬前往匈奴缔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才没有⼲戈纷争。 所以《孙子兵法》上说: “兴师十万,曰费千金。”秦朝时经常在边境屯驻兵民数十万人,虽也有过歼灭敌军、斩杀敌将、俘获单于的功劳,恰好⾜以结怨匈奴,加深仇恨,却不能够抵偿天下的耗费。匈奴盗掠侵袭,是用以谋生的手段,天 ![]() ![]() 当时,徐乐、严安也都上书谈论国事。奏书送呈武帝,皇上召见三人,对他们说: “诸位从前都在哪裹呀?为什么我们相见这么晚啊!”于是任命主⽗偃、徐乐、严安都为郞中。主⽗偃多次上疏言事,皇上下令迁升主⽗偃为谒者,中郞,中大夫。一年当中提升了四次。 主⽗偃向皇上进言说: “古时候,诸侯的土地不超过一百里,不论其強弱,局势都容易控制。现在,诸侯王有的连城数十座,土地方圆千里,平时骄纵奢侈,容易做出 ![]() ![]() ![]() ![]() 尊立卫子夫为皇后以及揭发燕王刘定国的暗中犯罪活动,主⽗偃都有功劳。大臣们都害怕主⽗偃的嘴,贿赂和馈赠给他的钱财累计达千金。有人劝告主⽗偃说:“你太横行无忌了!”主⽗偃说: “我结发游学四十多年,自己不得志,⽗⺟不把我当儿子,兄弟不收留我,朋友离弃我,我穷困潦倒的Et子太久了。再说大丈夫在世,生不能享用五鼎食,死就受五鼎烹刑算了!我⽇暮途穷,所以倒行逆施,不按常理做事。” 主⽗偃大谈朔方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外有险阻⻩河,蒙恬在那裹筑城以驱逐匈奴,內有辗转运输和戍守漕运的⼊力物力,还能拓广国中的疆土,是消灭匈奴的 ![]() 元朔年间,主⽗偃向皇上汇报了齐王刘次景在王宮內 ![]() ![]() ![]() 贫 ![]() ![]() ![]() 主⽗偃当初没当官还是平民时,曾游学燕、趟,等到贵为⾼官,就揭发了燕王犯罪的事情。赵王刘彭祖恐怕他成为趟国的祸患,想上书揭发他的 ![]() ![]() ![]() ![]() 主⽗偃正贵宠时,门客数以千计,及至他被族灭⾝亡,没有一个人肯收葬他,祇有孔车把他收葬了。皇上听说这件事,认为孔车是位忠厚长者。徐乐,燕郡无终县人。上书说: 臣听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 什么叫土崩?秦朝末年的情况就是如此。陈涉没有诸侯的尊位,没有尺土封地,出⾝也不是王公大人名门望族的后裔,没有乡里的赞誉,也没有孔子、曾子、墨子的贤能和陶朱、猗顿的财富。但他起于穷巷,舞起戈戟之柄,袒臂大呼,天下闻风响应,这裹面的缘故是什么呢?这是因为民人困穷而君主不救恤,下面怨恨而上头不知晓,社会习俗已 ![]() ![]() ![]() ![]() 由此看来,天下如果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是穷乡僻壤的平民百姓也敢于首先发难、危及海內,陈涉就是这种人,何况可能还有三晋国君之类的人物呢?天下虽然没有大治,如果没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有強国劲兵造**,也会来不及转⾝就被擒灭,吴楚等诸侯王的下场即是例子,何况是群臣百姓,又怎能起来作 ![]() ![]() 近来函⾕关以东多次五⾕不登,年景没有恢复,百姓大多穷困,再加上边境地区的军事行动, ![]() ![]() ![]() ![]() ![]() ![]() |
上一章 汉书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班固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汉书》在线阅读,《汉书(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汉书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