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卷六十三及《元史》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元史 作者:宋濂、王祎等 | 书号:10207 时间:2017/3/26 字数:20329 |
上一章 卷六十三 下一章 ( → ) | |
曹伯启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弱冠,从东平李谦游,笃于问学。至元中,历仕为兰溪主簿,尉获盗三十,械徇诸市,伯启以无左验,未之信;俄得真盗,尉以是黜。累迁常州路推官,豪民⻩甲,恃财杀人,赂佃客诬伏,伯启谳得其情,遂坐甲杀人罪。迁河南省都事、台州路治中,御史潘昂霄、廉访使王俣 ![]() ![]() 延祐元年,升內台都事,迁刑部侍郞。丞相铁木迭儿专政,一⽇,召刑曹官属问曰:“西僧讼某之罪,何为久弗治?”众莫敢对,伯启从容言曰:“犯在赦前。”丞相虽甚怒,莫之夺也。宛平尹盗官钱,铁木迭儿 ![]() ![]() 延祐五年,迁司农丞,奉旨至江浙议盐法,罢检校官,置六仓于浙东、西,设运盐官,输运有期,出纳有次,船户、仓吏盗卖漏失者有罚。归报,著为令。寻拜南台治书侍御史,因言:“扬清 ![]() 英宗立,召拜山北廉访使,时敕建西山佛宇甚亟,御史观音保等以岁饥请缓之,近臣 ![]() 泰定初,引年北归,优游乡社,砀人贤之,表所居为曹公里。伯启 ![]() 李元礼 李元礼,字庭训,真定人。资 ![]() 元贞元年,擢拜监察御史,弹劾无所回挠。二年,有旨建五台山佛寺,皇太后将临幸,元礼上疏曰: 古人有言曰: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计,惟所见闻而不系职司者,独宰相得行之,谏官得言之。今朝廷不设谏官,御史职当言路,即谏官也,乌可坐视得失而无一言,以裨益圣治万分之一哉!伏见五台创建寺宇,土木既兴,工匠夫役,不下数万,附近数路州县,供亿烦重,男女废耕织,百物踊贵,民有不聊生者矣。伏闻太后亲临五台,布施金币,广资福利,其不可行者有五:时当盛夏,禾稼方茂,百姓岁计,全仰秋成,扈从经过,千乘万骑,不无躏蹂,一也。太后舂秋已⾼,亲劳圣体,往复暑途数千里,山川险恶,不避风⽇,轻冒雾露,万一调养失宜,悔将何及,二也。今上登宝位以来,遵守祖宗成法,正当兢业持盈之⽇,上位举动,必书简册,以贻万世之则,书而不法,将焉用之,三也。夫财不天降,皆出于民,今⽇支持调度,方之曩时百倍,而又劳民伤财,以奉土木,四也。佛本西方圣人,以慈悲方便为教,不与物竞,虽穷天下珍玩奇宝供养不为喜,虽无一物为献而一心致敬,亦不为怒。今太后为家国、为苍生崇奉祈福,福未获昭受,而先劳圣体,圣天子旷定省之礼,轸思亲之怀,五也。伏愿中路回辕,端居深宮,俭以养德,静以颐神,上以循先皇后之懿范,次以尽圣天子之孝心,下以慰元元之望。如此,则不祈福而福至矣。 台臣不敢以闻。 大德元年,侍御史万僧与御史中丞崔彧不合,诣架阁库,取前章封之,⼊奏曰:“崔中丞私 ![]() 王寿 王寿,字仁卿,涿郡新城人。幼颖敏嗜学,长以通国字,为中书掾。既而用朝臣荐,⼊侍裕宗,眷遇特异。至元十九年,授兵部员外郞。二十二年,升吏部郞中。二十四年,分置尚书省,遂⾰。二十八年,罢尚书省归中书,复任吏部郞中。以婿康里不忽木柄用当道,即自免去。明年,授大司农丞,不赴。元贞二年,出为燕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大德二年,不忽木为中执法,复弃官归。三年,授集贤直学士,秩満,就升侍读学士,俄擢御史台侍御史,论事剀切。六年二月,召寿奉香江南,遍祠岳镇海渎。密旨:去岁风⽔为灾,百姓艰食,凡所经过,采听⼊对。使还,具奏:“民之利病,系于官吏善恶,在今宜选公廉材⼲、存心爱物者专抚字,刚方正大、深识治体者居风宪。天灾代有,赈济以时,无劳圣虑。惟是豪右之家,仍据权要,当罢其职,处之京师,以保全之,此长久之道也。” 初,寿与台臣奏:“宰相內统百官,外均四海,位尊任重,不可轻假非人。三代以降,国之兴衰,民之休戚,未有不由相臣之贤否也。世祖初置中书省,以忽鲁不花、塔察儿、線真、安童、伯颜等为丞相,史天泽、刘秉忠、廉希宪、许衡、姚枢等实左右之,当时称治,比唐贞观之盛。迨至阿合马、郝祯、耿仁、卢世荣、桑哥、忻都等,坏法黩货,流毒亿兆。近者,阿忽台、伯颜、八都马辛、阿里等专政,煽惑中噤,几摇神器。君子小人已试之验,较然如此。臣愿推爱君思治之心,琊正互陈,成败对举,庶几上悟天衷,惩其既往,知所进退,天下之事,可从而理也。”九年,参议中书省事。十年,改吏部尚书。 十一年,武宗即位,首拜御史中丞,未几,更拜左丞,俄复拜御史中丞。至大二年三月,卧疾求代。三年夏,迁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秋九月卒,年六十。明年,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文正。 王倚 王倚,字辅臣,其先东莱人也。⽗永福,金末避地徙燕,为宛平著姓,富雄闾里。倚为人孝友乐易,重然诺;与人 ![]() 刘正 刘正,字清卿,清州人也。年十五,知读书,习吏事,初辟制国用使司令史,迁尚书户部令史。至元八年,罢诸路转运司,立局考核逋欠,正掌其事。大都运司负课银五百四十七锭,逮系倪运使等四人征之,视本路岁⼊簿籍,实无所负,辞久不决。正察其冤,遍阅吏牍,得至元五年李介甫关领课银文契七纸,适合其数,验其字画,皆司库辛德柔所书也。辛贫窘,时已富实, ![]() 十四年,分省上都,会诸王昔里吉叛,至居庸关,守者告前有警急,使姑退,正曰:“职当进而弗往,后至者益怯矣。”驰出关,至上都。边将请⻩⽩金符充战赏,主者告乏,中书檄工部造给之,后帝以为欺罔, ![]() 十五年,擢左司都事。时阿合马当国,与江淮行省阿里伯、崔斌有隙,诬以盗官粮四十万,命刑部尚书李子忠与正驰驿往按其事,狱弗具。阿合马复遣京北行省参知政事张澍第四人杂治之,竟置二人于死,正乃移疾还家。十八年,征为左司员外郞。十九年舂,阿合马并中书左右司为一,遂为左右司员外郞。三月,阿合马败,火鲁霍孙为右丞相,复为左司员外郞,谒告归。九月,中书传旨捕正,与参政咱喜鲁丁等偕至帝前,问曰:“汝等皆 ![]() ![]() 二十年舂,枢密院奏为经历,升参议枢密院事。二十五年,桑哥既立尚书省,擢为户部侍郞,升户部尚书。尝举核河间盐运官亏课事,几陷于罪,乃移疾归。二十八年,桑哥败,完泽为丞相,复擢为户部尚书,升参议。尚书省罢,仍参议中书省事。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济南张同知子求为两淮运使,正知其不称,弗与。张遂作飞语构其事,帝召正诘之曰:“匿金事在右司,争荫事在左司,参议乃幕长,寝右而举左,宁无私乎?”正辨折明,事遂释。 三十年,御史台奏为侍御史,中书省奏为吏部尚书,已而复留为侍御史,迁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大德元年,改同佥枢密院事,寻出为云南行中书省左丞。右丞忙兀突鲁 ![]() ![]() 七年秋,还清州。八年六月,以左丞行省江西。冬十月,改江浙。武宗即位,召为中书左丞,升右丞。二年,立尚书省,恳辞还家。仁宗即位,召诸老臣⼊议国事,正诣阙言八事:一曰守成宪,二曰重省台,三曰辨琊正,四曰贵名爵,五曰正官符,六曰开言路,七曰慎赏罚,八曰节财用。会行赦改元,集议行之。仁宗初政,风动天下,正与诸老臣陈赞之力居多。累乞致仕不许,拜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议中书省事。时议经理河南、淮、浙、江西民田,增茶盐课额,正极言不可,弗从。岁大旱,野无麦⾕,种不⼊土。台臣言,燮理非其人,奷琊蒙蔽,民多冤滞,感伤和气所致。有旨会议。平章李孟曰:“燮理之责,儒臣独孟一人,请避贤路。”平章忽都不丁曰:“台臣不能明察奷琊,臧否时政,可还诘之。”正言:“台省一家,当同心献替,择善而行,岂容分异耶!”孟摇首,竟如忽都不丁言。右丞相帖木迭儿传旨:廉访司权太重,故按事失实,自今不许专决六品以下官。平章忽都不丁、李孟将议行之,正言:“但当择人,法不可易也。”事遂寝。延祐六年卒,后赠宣力赞治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赵国公,谥忠宣。 子秉德,官秘书监丞,历兵、工二部侍郞,出为安庆路总管。秉仁,以荫为中书架阁管勾,累官工部尚书,致仕。 谢让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祖义,有材勇,金贞祐间,为义军千户。让幼颖悟好学,及壮,推择为吏,补宣慰司令史。国兵取宋,立行中书省于江西,让以选为令史,调河间等路都转运盐司经历。先是,灶户在军籍者,悉除其名,以丁多寡为额输盐,其后多顾旧户代为煮盐,而顾钱甚薄。让言:“军户既落籍为民,当与旧灶户均役,既令代役,岂宜复薄其佣,使重困乎?自今顾人,必厚与直,乃听。”先是,逃亡户率令见户包纳其盐,由是豪強者以计免,而贫弱愈困。让令验物力多寡,比次甲乙以均之。 擢南台御史,举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哈剌哈孙答剌罕可为御史大夫,山东廉访使陈天祥可为御史中丞,右司员外郞⾼昉可任风宪。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及不法事,帝遣使杂问,既款服,诏令让与俱来,人皆危之,让恬然若无事者,台纲以之益振。大德间,诏立陕西行御史台,以让为都事,凡御史封章及文移,其可否一决于让。⼊为中书省右司都事,迁户部员外郞。时东胜、云、丰等州民饥,乞籴邻郡,宪司惧其贩鬻为利,闭其籴。事闻于朝,让设法立噤,闭籴者有罪,三州之民赖以全活者甚众。 四年,授宗正府郞中,擢监察御史,迁中书省右司员外郞,出为湖广行省左右司郞中。时广西两江岑雄、⻩圣许等,屡相雠杀,为边患。让谓:“此曹第可怀柔,不宜力竞,宽其法以羁縻之,使不至跳梁可也。若乃舍国中有用之民,争炎荒不⽑之地,非长策也。”因书榜招谕,以携其 ![]() 至大元年,转户部侍郞。时京仓主计吏以仓廪多罅漏,惟久雨米坏,请覆糠秕其上,因 ![]() 二年,朝廷以吏多滞事,责曹案不如程者。令下,让曰:“刑狱非钱⾕、铨选之比,宽以岁月,尚虑失实,岂可律以常法乎!”乃⼊⽩于宰相,曰:“尚书言是也。”由是刑曹独得不责稽违。拜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未几,拜西台侍御史,命甫下,诏罢西台,复立,就拜侍御史。四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六。赠正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追封陈留郡公,谥宪穆。子好古,奉政大夫、覆实司提举。 韩若愚 韩若愚,字希贤,保定満城人。由武卫府史授通惠河道所都事,开河有功,诏赐锦⾐一袭。迁留守司都事,寻升经历,出知蓟州,改中书左司都事。时监烧昏钞者 ![]() ![]() ![]() 赵师鲁 赵师鲁,字希颜,霸州文安县人。⽗趾,秘书少监,赠礼部尚书。师鲁为人风采端庄,在太学,力学如寒士。延祐初,为兴文署丞。五年,迁将作院照磨。七年,辟为御史台掾,后补中书省掾,于朝廷典章故实、律令文法,无不练习。临事明敏果断,执政奇之。及典铨选,平允无私,人无不服。擢工部主事,迁中书省检校官,咸著能名。泰定中,拜监察御史。时大礼未举,师鲁言:“天子亲祠郊庙,所以通精诚,迓福釐,生烝民,⾩万物,百王不易之礼也。宜鉴成宪,讲求故事,对越以格纯嘏。”帝嘉纳焉。元夕,令出噤中,命有司张灯山为乐,师鲁上言:“燕安怠惰,肇荒 ![]() ![]() 是时,宰相倒剌沙密专命令,不使中外预知,师鲁又上言:“古之人君,将有言也,必先虑之于心,咨之于众,决之于故老大臣,然后断然行之,涣若汗不可反,未有独出柄臣之意,不咨众谋者也。”不报。倒剌沙虽刚狠,亦服其敢言。有朝士年未及致仕,其子请预荫其官,而执政者为之地,师鲁驳其非,事遂止。迁枢密院都事,改本院经历。致和初,升奉政大夫、参议枢密院事。天历中,迁枢密院判官,改兵部侍郞。丁⽗忧,特旨起为同佥枢密院事,师鲁固辞不就。服除,复为枢密判官,持节治四川军马,谕上威德,大阅于郊,宽简有法,士卒怀其恩信。未几,迁中顺大夫、刑部侍郞,枢密院复奏为其院判官。久之,出为河间路转运盐使,除害兴利,法度修饬,绝巡察之奷,省州县厨传赠遗之费,灶户商人,无不便之,岁课遂大增。暇⽇,又割己俸,率僚吏新孔子庙,命吏往江右制雅乐,聘工师,舂秋释奠,士论称之。师鲁由从官久典金⾕,每郁郁不乐,疾笃,弃官归京师,至元三年九月卒,年五十有三。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天⽔郡侯,谥文清。 刘德温 刘德温,字纯甫,大兴人,起家中书省宣使。大德十一年,以年劳,授从仕郞、內宰司照磨,监建兴圣宮;又调承务郞、掌仪署令;未几,升奉训大夫、內宰司丞。奉中旨,征河南民逋粮,德温辄平其价,令出钞以偿,民甚便之。复升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旨代祠岳渎。比还,迁中宪大夫、同知大都路都总管府事。辇毂之下,供亿浩繁,德温措置有法,民用不扰。迁甄用少监,升亚中大夫、礼部侍郞,复升嘉议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省檄和籴粮,民以价不时得,递相观望,德温下令曰:“粮⼊价出,吏有敢为弊者罪之。”于是粮不逾期而集。转大司农丞。耕籍之仪,取具一时,德温 ![]() 尉迟德诚 尉迟德诚,字信甫,绛州人。祖天泽,仕金为库官,郡王带孙拔绛州,天泽在俘中,道见兵死者,辄涕泣收瘗之,带孙令佩金符,授云州御⾐局人匠总管。⽗鼎,仕至潞州知州。德诚历官太子率更丞。至大元年,改詹事院都事。二年,迁家令司丞。仁宗以为谨恪,常赐酒帛,得侍左右。数荐士,出则未尝语人。厅事前有粟苗,不种而萌偶出,一茎双穗,众以为嘉禾。升家令。四年,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击奷吏,宽税敛,上计京师。⼊见,帝方食,赐以馂馀,擢工部尚书,未拜,改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延祐元年,迁京畿都漕运使。二年,拜辽东道肃政廉访使,上疏言事,其略曰劳诸王以怀其心,防出⼊以严宮噤,立谏官以远谗佞,崇科举以求人材,立常平以备荒年,汰僧道以宽民力,举贤良以励忠孝,抑奢侈以厚风俗,及拯钞法、裁冗官等事。未报而卒,年五十三。 秦起宗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 ![]() 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顺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是时,尚书省专制更张,起宗持文严密无所怈。仁宗即位,罢尚书省,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宮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朝廷是之。迁南台御史。建康多⽔,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及王⼊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其后八番师还,无敢扰于道路者。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 ![]() ![]() 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居一岁,以老去官。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子四人:钧,铨,铎,镛。钧,西台御史;镛,延徽寺经历;铨,都省掾;铎蚤卒。 译文 曹伯启字士开,济宁砀山人。二十岁时就学识渊博。至元中,任兰溪主簿,一次县尉捕获盗贼三十人,戴上刑具游街,伯启因无证据不相信。不久抓获了真正的盗贼,因此,降了县尉的职。在升迁为常州路推官后,土豪⻩甲,倚仗自己有钱,杀了人后却让佃户去服刑。伯启审得实情,定他杀人罪。后历任都事、治中、西台御史等职。关陕许衡倡道学后,出了很多人才,伯启奏请立祠堂,设立学校,以表彰许衡的功绩。泾 ![]() 延。。元年(1314)升迁內台都事、刑部侍郞。宛平县尹盗官府的钱,丞相铁木迭儿要同时诛杀守卫,伯启执意杖刑后放逐。八番帅擅杀自人,引起边境事端,朝廷派人代替了他,并命伯启追查此事。伯启到沅州,路不通,先派遣令史杨鹏,去告诉新帅,并了解到有关情况,只奏请惩办前帅擅杀之罪,百姓得以安宁。大同的宣尉使法忽鲁丁,用鞭子強迫岭北的百姓运粮,一年几万石。他欺上瞒下,从中贪赃数以万计,朝廷派使臣去监督征收,先后受他贿赂,反而为他游说,最后派伯启去处理。此人故世,伯启开导其子说“:欠官府的钱,虽然人死了,也要征收,与其用钱贿赂别人,不如偿还官府。现在征收的只是你⽗亲贿赂的数目。”过去受贿赂的人皆害怕,把钱偷偷送还其子,仅钞票就有五百余万缗。伯启后出任真定路总管。在任期间,刑宽政简,治理得当,百姓安居乐业。 延。。五年,升迁司农丞,奉命到江浙议定盐法,取消检校官,在浙东、浙西设置六盐仓,设运盐官,运盐有期限,盐出港有次序,船户、仓吏盗卖、漏失一律受罚,报朝廷,经同意形成定规。 英宗就位后,召他⼊朝任山北廉访使,当时诏令速建西山庙宇,御史观音保等,因是荒年,请求缓建, ![]() 泰定(1324)初,伯启告老还乡。砀山的人因他贤德,称他住处为“曹公里”伯启庄重严肃,廉洁奉公,在中台推举提拔的人很多;任侍读学士,试考国子时,首先取了吕思诚、姚绂。云南佥事范震说宰臣欺上庒下,不予上报,范震含恨而死。伯启将这事写给太史。真州知州吕世英因为人刚直而获罪,伯启为他申了冤,从而严肃了风纪法度。 天历中(1329),起用伯启为淮东廉访使、陕西各道御史台中丞,并派车马相送,伯启叹息说:“我已八十岁,还能忘记‘适可而止’的格言吗?”不赴任。同时被任命的人也都相继离职,天下的士人更认为他很⾼尚。至顺四年(1335)二月在毗陵逝世,享年七十九岁。有诗文十卷,题名《汉泉漫藁》,及《续集》共三卷,流传于世。 李元礼字庭训,真定人。 ![]() 元贞元年(1295),升监察御史,敢于直言弹劾。元贞二年诏建五台山佛寺,皇太后准备亲自前往,元礼上疏,大略是: 古人言:百姓的利害祸福,是家国的大事,其他人看到听到,但可不管,只有宰相能执行,执行得好坏谏官必须评论。现在朝廷不设谏官,御史的职责就要广开言路,也就是谏官,怎么可以看到得失而一言不发呢?我见五台山修建寺宇,大兴土木,工匠役夫不下几万人,附近各路州县供给烦重,男停耕女停织,万物昂贵,民不聊生! 我听说太后要亲临五台,布施金钱布帛。我认为这样做有五方面坏处:时当盛夏,庄稼茂密,百姓全靠秋收。众多车马必定践踏庄稼,此其一。太后年岁已⾼,往返数千里,山川险恶,难避暴风烈⽇,万一圣体调养不好,悔之不及。此其二。皇上登位以来,遵守成法,小心谨慎地保持祖宗基业,一切举动要写⼊简册,作为万世准则,而像这样的盛举记录下来,不⾜为后人效法,又有何用呢?此其三。钱财不能从天而降,皆出自百姓,现在支出是以往百倍,劳民伤财,此其四。佛本西方圣人,教育人信奉慈悲,不争取财物,即使拥有天下的珍玩奇宝,也不以为喜;即使没有任何东西奉献,也不为此而怒。现在太后为国、为民祈祷佛祖保佑,福未祈到却劳累了圣体,皇上也不能向太后进行早晚问安之礼,悲怀思亲之念,此其五。希望您在深宮,安静养神,遵循先皇后的贤德,使天子能尽孝顺之心,最后能満⾜百姓的愿望。像这样,不祈福也能来到。 台臣都不敢将元礼这奏疏上报朝廷。 大德元年(1297)侍御史万僧与御史中丞崔。。不合,上奏说:“李御史是崔中丞的私 ![]() ![]() ![]() 王寿字仁卿,涿郡新城人。自幼聪颖好学,年长通晓蒙古文字,任中书省属官。由于朝臣举荐,在宮中侍奉裕宗,自至元十九年(1282)授兵部员外郞,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两次任吏部郞中。至元二十九年授大司农丞,但未到任。 元贞二年(1296)任燕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大德二年(1298)弃官回家。大德三年授集贤直学士,任期満,升侍读学士,不久又升为御史台侍御史。六年二月奉诏去江南祭祀山岳江海之神时,皇帝密旨:去年风、⽔造成灾害,百姓吃饭都很艰难,凡是所经过的地方,要采访民情。出使回来,上奏说:“百姓的利害得失与官吏的好坏有关,因此应选择公正廉洁的、有才⼲、关心爱护百姓、刚直不阿、见多识广者为监察官。天灾历代都有,只要及时赈救就能无劳皇上忧虑。只是豪強之家仍然掌握大权,应当免除他们的职务,安置在京师,以便控制,这是长久之道。” 当初,王寿与台臣上奏:“宰相在朝廷內要统帅五官,在朝廷外要统领四海,位尊任重,不能轻易地任用不称职的人。自三代以来,家国的兴衰,百姓的祸福,无不与相臣之贤与不贤有关。世祖当初设中书省,以忽鲁不花、塔察儿、。。真、安童、伯颜等人为相,以史天泽、刘秉忠、廉希宪、许衡、姚枢等人为辅佐之臣,一时间比唐贞观时期还要昌盛。等到阿合马、郝祯、耿仁、卢世荣、桑哥、忻都等人专权时,破坏法纪,贪污受贿流毒深远。现在阿忽台、伯颜、八都马辛、阿里等人独断专行,蒙蔽欺骗朝廷,几乎动摇了权政,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事实已清楚表明。我以爱君求治之诚意将正琊做一番对比,目的是希望朝臣们能领悟上天爱民之心,戒以往之过失,把握进退时机,这样,家国的事,可从这里理顺。”九年,参议中书省事。十年,改任吏部尚书。 十一年武宗就位,先后任命为御史中丞、左丞。至大二年(1309)三月因病求人代行其职务,三年夏升迁为太子宾客、集贤大学士。是年九月卒,享年六十。第二年,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蓟国公,谥号文正。 王倚字辅臣,祖先为东莱人。倚孝顺⽗⺟,友爱兄弟,平易近人,但不苟合。读书要亲自实践,不寻章摘句。世祖选良家弟子侍奉太子,当时王倚二十岁,在众人中,容貌风度特别壮美,太保刘秉忠很器重他,因而应选。王倚服侍谨慎、恭敬,于是得到信任。皇帝诏太子裁决天下事,凡是政务急迫关系到百姓疾苦的事,倚则知无不言。这时,官职不完备,汤沐分邑管理,地广事多,应该有主管隶属,于是命倚任工部尚书,总管所属民匠事务。 至元二十一年(1284),诏设东宮属官,命倚任家丞并掌管诸物和布帛出⼊。后因病辞职,但仍享有太子家丞俸禄的优厚待遇。王倚上奏说“:不从事工作而享受俸禄心中确实不安。”极力多次辞谢,才同意。二十六年皇孙出镇怀孟,帝选老臣中 ![]() 二十八年,授礼部尚书,因病辞谢。第二年卒,享年五十三岁。赠正议大夫、礼部尚书,追封太原郡侯,谥号忠肃。 刘正字清卿,清州人。好学,十五岁就学习衙门公事,初任制国用使司令史,后升迁尚书户部令史。至元八年(1271)取消转运司,设局核实拖欠租税,由刘正主管此事。大都运司欠赋税银五百四十七锭,逮捕了倪运使等四人,经审查确实不欠,却长期不予结案。刘正察出是冤案。至元五年李介甫领取租税的七张收据,其款与欠税数相合,字迹是司库辛德柔写的。辛原很贫困,发迹后 ![]() 十四年诸王昔里吉反叛,刘正到居庸关,守卫认为前面形势紧急,要求暂退,刘正说:“我的职务该进而不进,后面的人就更加害怕。”他出关到上都,边将请求以金银符充实战赏,中书令工部铸造发给,后来要查究处理。刘正说:“军赏贵在迅速,先造符印再请示,也是可以的!”帝不再追查此事。 十五年提拔为左司都司,当时主持国政的阿合马与阿里伯、崔斌不合,诬陷二人盗官粮四十万,命刑部尚书李子忠与刘正兼程前往审查,后又派京北行省参知政事张澍等四人共同处理,竟将二人判处死刑,刘正因此称病回家。 十八年召⼊朝为左司员外郞。十九年舂,阿合马合并中书左右司,刘正因而为左右司员外郞。三月阿合马被罢职,火鲁霍孙为左右丞相,再任命刘正任左司员外郞,刘正告假回家。九月中书传旨,将刘正与参政咱喜鲁丁逮捕一同送至京师,帝问:“你们与阿合马是同 ![]() ![]() 二十年舂枢密院上奏举刘正为经历,后升参议枢密院事。二十五年桑哥设尚书省,升正为户部侍郞、户部尚书。曾核查河间盐运官亏欠盐课之事,几乎判罪,于是告病回家。二十八年桑哥倒台,完泽为丞相,恢复刘正户部尚书,又升参议。湖南马宣慰的庶子争荫不得而诬告其兄蔵宋朝员官金银,正判他有诬告罪,仍让其兄为官。济南张同知的儿子求两淮转运使之职,正知不称职,不准。张散布流言,说他在判处湖南马宣慰争荫的案子上徇私情。帝召正追问,正说明真相,事情终于了结。 三十年先后任侍御史、吏部尚书、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大德元年(1297)改同枢密院佥事,不久出任云南行中书省左丞。右丞忙兀突鲁 ![]() 七年秋,回到清州。八年六月以左丞⾝份巡察江西,十月巡察江浙。武宗即位,召⼊朝为左丞,升右丞。至大二年(1309)恳辞回家。仁宗即位,召集老臣商议国事,正到宮廷,提出八项建议:一守成宪,二重省台,三辨琊正,四贵名爵,五正官符,六开言路,七慎赏罚,八节财用。适逢大赦,改年号,召集群臣讨论了刘正的八项建议,并付诸实行。 仁宗初期政治产生广泛影响,其中刘正和老臣们做了很大贡献。正累次辞官都未获准,拜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议中书省事。讨论如何管理河南、淮、浙、江西的民田,增加茶盐课税,正极力反对,终没听从。这年大旱,农田无收。监察官认为天灾的发生,是由于执政者不称职,奷琊蒙蔽圣上,百姓多受冤屈,伤了天地和气所造成的。皇帝诏令朝臣讨论,平章李孟说:“调理的责任,儒臣只我李孟一人,请求辞职,让与贤人。”平章忽都不丁说:“台臣不能明察奷琊,批评时政,还追究别人。”刘正说:“御史台与中书省是一家,应该同心协力,或可或不可,均择善而行,怎能分彼此?”右丞相帖木迭儿传旨,廉访司权太大,审察诸事不能实事求是,从现在起不许独自决定六品以下员官之去留。忽都不丁、李孟准备讨论施行,刘正说:“人可选择,法不能更换。”延。。六年(1319)卒,赠宣力赞治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赵国公,谥号忠宣。 谢让字仲和,颍昌人。幼年时聪明好学,壮年叙为宣慰司令史。又选为令史,调至河间等路转运盐司任经历。 过去在军籍的盐户,全部除名,按人口为定额运盐,后雇旧户代为煮盐,工钱很少。谢让说:“军队削籍为民,应同原盐户共同服役,不能少给工钱,造成困难。今后雇工必多付工钱才行。”原先,逃走的人家依照命令按户口纳盐,因此,豪強设法不 ![]() 提拔为南台御史后,举荐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哈剌哈孙答剌罕可任御史大夫,山东廉访史陈天祥可任御史中丞,右司员外郞⾼⽇方可任御史。有人弹劾江浙省臣听诏不恭以及违法之事,帝派使臣与让一同察问。被劾者承认了错误,诏令谢让与他们同去朝廷,大家都很担忧,谢让坦然若无其事,台纲因此更加严肃。 大德年间,诏令谢让为陕西行御史台都事,有权决定御史封事、文移。又召回朝廷任中书省右司都事,升迁户部员外郞。当时东胜、云、丰等州遭灾,官府害怕求领郡买粮有人从中取利,关闭了买卖,朝廷得知,谢让立即噤止,指出关闭有罪,三州的百姓因此保住生命的人不少。 四年,授宗正府郞中,提拔为监察御史,升迁中书省右司员外郞,出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郞中。当时广西两江岑雄、⻩圣许等,多次互相仇杀,是一边患。谢让说“:这帮人可用怀柔不能用武力,放宽法令牵制,使他们不致专横。若用中原百姓去争不⽑之地,不是长久的打算。”于是写榜告示,以分化他们。湖广宣慰使张国纪要在江南收夏税,谢让极力说明其危害。升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郞中。这时江淮驻军二十余万,亲王镇守扬州,以两淮税收作为军费,并从湖广、江西⽔道运粮以补充不⾜。这一年总计将近三十万石,谢让请求卖掉三十万引淮盐供给军队饮食费用,免去远运的劳累,对公私都有利。 至大元年(1308)转任户部侍郞。京仓主管账目的官吏以粮仓多 ![]() 仁宗即位,加封正议大夫,⼊宮叩谢,又赐一杯酒,谢让尽情喝下。帝说:“有人说老尚书不饮酒,为什么喝了?”谢让说:“君赐酒不能不饮。”一会儿,醉得站不稳了,命人扶出。原先,尚书省掌权的大臣设法陷害留守郑阿尔思兰,并籍没了他的家产,尚书省撤销了,而这桩冤案还未昭雪,谢让了解此事,把抄家的财物还给他。帝有令:六部有难确定的事,必须同谢让商议后报皇上。户部改变钞法,礼部讨论礼文,谢让都参知。刑部有案,让未署字就盖官印,属官害怕,私自仿让签署,事情发现,谢让认为关系不大,且怜悯吏会因此而罢官。于是看着字说:“是我签署的。”他竟是如此宽厚。让上奏:“古今天下都有规章来辅助治理,堂堂圣朝难道无法令做准则,使官吏凭感情用事,百姓遭受毒害。”帝称赞并采纳了这意见。于是命中书省纂集典章,令谢让任校正官,赐给他青鼠裘服一套、侍宴服六套。 朝廷因吏多办事迟缓,斥责官署案卷未能按照规定理办,令下达后谢让说:“刑狱不是钱、⾕、官吏任免之类的事,即使多费些时间还怕定案不准,怎么可以一切都按通常的规矩行事?”于是告诉宰相,宰相说:“尚书说得对。”升陕西行省参知政事,不久,授给西台侍御史,又授侍御史。延。。四年(1317)十月卒,享年六十六岁。赠正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追封陈留郡公,谥号宪穆。 韩若愚字希贤,保定満城人。由武卫府史授通惠河道所都事,开河有功,诏赐锦⾐一套。升迁留守司都事,不久又升经历,出任蓟州知州,改任中书左司都事。当时监督烧焚模糊不清钞票的人为表现自己,把这些钞票都说成伪钞,使管库的人受到冤屈,且定了案。若愚知道是冤案,为之翻案,使十多人免死。升迁刑部郞中,管理各路宝钞库,又升为吏部郞中。 仁宗即位,按先例凡在太子官邸的官吏,不再迁调,若愚则以时间定他的资格官阶,并写成命令。皇庆元年(1312),授內台都事,后改刑部侍郞,不久,提拔为中书左司郞中。当时讨论噤止百姓田猎,违犯的处以死罪。若愚以孟子对齐宣王的花园占地方圆四十里,杀麋鹿的如杀人一样处以死罪这一事进行的批评,来反对对百姓田猎处以死刑的错误规定。当时参政曹鼎新辞官,帝说:“只要效法韩若愚廉勤就够了,还辞什么官?”继续命若愚参议中书省的事务。铁木迭儿为右丞相,以自己的喜爱和厌恶来对待百官,他恨若愚不依附自己,虚构罪名陷害若愚,未成。拜若愚户部尚书。延。。六年(1319)对河间等路囚犯,无论罪行轻重,情况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又授参议中书省的事务。铁木迭儿复任丞相,因旧怨诬陷若愚,想杀他未成。后又夺若愚的官职,除名回乡。 至治三年(1323),若愚的冤屈得到昭雪,泰定元年(1324)复其官职,不久授刑部尚书,调湖广省参知政事,未上任改詹事丞。八月命宣抚江浙,但留任侍御史。当时左丞相倒剌沙滥用权势,以事诬陷侍御史亦怜珍等,下枢密狱,无人敢言其冤,若愚用计奏左丞相倒剌沙任右大夫,了结此事。三年提拔为浙西廉访使,未行,授河南省左丞。适逢文宗平內难,若愚策划计谋,受到帝赞许,后升为资政大夫。 天历三年(1330)授淮西江北道廉访使,九月病卒,享年六十八。赠资德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南 ![]() 赵师鲁字希颜,霸州文安县人。⽗名趾,任秘书少监,赠礼部尚书。师鲁仪表举止端庄,在太学奋力学习,如同寒士,延。。初,为兴文署丞。五年调迁将作院照磨。七年征召为御史台属官,后补为中书省的属官,朝廷的典章故实、律令文法,无不 ![]() 泰定中,任监察御史。师鲁谏劝天子亲自到宗庙祭祀。元宵节,宮中发令,张灯庆贺。师鲁上疏说“:安适怠惰是荒 ![]() ![]() 这时宰相倒剌沙密传命令,不使朝廷內外预知。师鲁进言:“古代的君王,说话之前一定先思考,再同众臣商议,由德⾼望重的大臣决定,然后果断推行。话说出去了是不能收回成命的,没有只出自掌权的臣子的意见不与众臣商议而推行的。”这意见并未上报皇帝。倒剌沙虽刚愎狠毒,却佩服他敢说。有一朝臣年龄不到退官之时,其子想预先得官,执政者并给了封地,师鲁驳斥这种做法不对,事情遂罢。迁调为枢密院都事,又改任本院经历。致和初年,升奉政大夫,参议枢密院事。 天历中,升枢密院判官,又改兵部侍郞。⽗亲去世,守丧在家,朝廷特下旨起任枢密院佥事,师鲁坚决辞谢。孝満后,任枢密院判官,奉命治理四川军马,宣扬皇上威德,在郊外检阅军队,执法宽容,士卒对他感恩信服。不久,调迁中顺大夫、刑部侍郞、枢密院判官。后又出任河间路转盐使,除害兴利,整治法度,杜绝了巡察中的奷弊,节省州县供应过客住宿和车马的馆舍费用,盐户商人无不便利之处,赋税由是大增。空闲的时候,将自己的俸禄,部分用以更新孔庙,命员官往江右制雅乐,聘请工师,舂秋两季进行祭奠,这些都受到士人称赞。 师鲁任官,长期总管金⾕,常郁郁不乐,后病重弃官回京师。至元三年(1337)九月卒,享年五十三岁。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天⽔郡侯,谥号文清。 刘德温字纯甫,大兴人,最初为中书省宣使。大德十一年(1307)因功业显著授从仕郞、內宰司照磨,监督建兴圣宮;又调任承务郞、掌仪署令;不久,升奉训大夫、內宰司丞。奉令征收河南百姓的欠粮,德温总是定出公平价格,按价付钱,百姓深感便利。升朝列大夫、延福司丞,奉令祭山⽔神癨。回来后升中宪大夫、同知大都路都总管府事。京都地区供应繁重,德温料理得法,民用毫无困窘。升亚中大夫、礼部侍郞,又升嘉议大夫、同知上都留守司事。官署征召和买粮,百姓因价格不适宜相互观望时,德温下令:买粮定价,官吏中有敢作弊的一定惩处。因此在规定时间內就能买⾜粮食。转任大司农丞。德温打算考订典礼,收集成书,还未结束,又授给通议大夫、永平路总管。 永平经天历年间的战 ![]() 至顺四年(1333)卒,享年六十九岁。赠正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彭城郡侯。谥号清惠。 尉迟德诚字信甫,绛州人。祖⽗天泽,在金做库官,郡王带孙攻克绛州,天泽被俘。带孙令他佩戴金符,授云州御⾐局人匠总管。⽗鼐,做官至潞州知州。 德诚历任太子的率更丞。至大元年(1308)改任詹事院都事。二年升迁家令司丞。仁宗认为他谨慎恭敬,常赐酒帛,并要他在自己左右侍候,他多次荐举士人,但出去从不对别人谈及此事。厅前有粟苗,不是播种而生长的,一株茎上有两个穗,大家都认为是嘉禾。升迁为家令。四年选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他打击奷吏,宽容税敛,送计簿进京。见帝,帝刚吃过饭,便将剩下的食物赐给他。提拔为工部尚书,未上任,改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 延。。元年(1314),升迁京畿都漕运使。二年,授辽东道肃政廉访使,他上疏说,慰劳诸王,以安他们的心,戒备出⼊以整肃宮噤,设立谏官以远离谗佞,推崇科举以求人才,建立长久的定安以防荒年, ![]() 秦起宗字元卿,祖籍上 ![]() 仁宗即位,取消尚书省,他又转迁任中书省译史,屡次升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又升南台御史。建业是多⽔的地方,有时确实遭灾,而官府庒制不报,有时无灾却说有灾,起宗改装去了解实情,人们都认为他有⾼超的才能。 文宗就位,命威顺王征八番,这时蜀省襄加台拒命不服,起宗极力劝阻,认为武昌是重镇,应防备上游的军队及亲王,不能离开湖广远去。此后帝对威顺王说“:八番行军,要不是秦元卿,几乎铸成大错。”朝廷议论要起宗治理蜀地,幕府忘了他的名字,说秦元卿,帝提笔改起宗,帝对他的关怀达到如此程度。授中台御史,中丞和尚接纳妇女、 ![]() 升迁都漕运使,帝对他说:“漕输之事,多遭损坏,依靠你去治理。”出任抚州路总管。到任之⽇,官府供设帷帐,隆重 ![]() ![]() ![]() ![]() |
上一章 元史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宋濂、王祎等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元史》在线阅读,《元史(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元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