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21九重城阙烟尘生及《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作者:黄仁宇 | 书号:42269 时间:2017/9/29 字数:4198 |
上一章 21、九重城阙烟尘生 下一章 ( → ) | |
安禄山之叛唐及其余波,扰攘达七年之久,不是当时发难的人和对方所能预测。从短时期和近距离的资料看来,这事件应当可以防范,既已发生则应迅速解决。 安在国中史书里称为“营州杂种胡”实际他⽗系祖先出自苏定安(Sogdiana,中亚腹地今属苏联),⺟系则为突厥,在当⽇国中的边区,他的背景并不算特殊,营州则为今⽇之热河。当他在范 ![]() ![]() 可是叛军没有立即西进,给唐军一个在潼关地区增強防御的机会。这时候郭子仪和李光弼又从山西进兵河北,重新光复很多州县,忠于唐室的各地方官也乘机策反,有占领整个“敌后”的可能。只是玄宗朝也没有利用这种机缘,皇帝的敕旨首先就将守潼关的两个将领--封常清和⾼仙芝--以由陕县退却的罪名判死刑,次之又将一个老病而无心战斗的哥舒翰推上前线,又不让他坚守潼关,以待河北官军扩张战果,使安禄山腹背受敌,而強迫哥舒翰仓卒出战,以致一败则不可收拾,安禄山因此⼊长安,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侧翼行动也不能生效用,只好由河北经晋陕向甘肃撤退。 倘使这时候皇太子忠王李亨也随着玄宗李隆基⼊蜀,以后的发展,还可更不能逆料。实际上经过马嵬驿的兵变,杨国忠被军士胡 ![]() ![]() 安禄山已在肃宗发动攻势之前被他自己儿子安庆绪的手下人谋杀,安庆绪则在由洛 ![]() 史思明也是“营州突厥杂种胡”他在757年杀安庆绪之前,曾率手下八万众降唐。肃宗明受他降,暗派人刺杀他,被他发觉。所以他又自称“大圣燕王”又再陷洛 ![]() ![]() ![]() 我们今⽇在二十世纪末期重新检讨这八世纪中期的一段史实,很难在仓卒之间,得到确切的结论。前人留下了很多论说,有如《旧唐书》责备杨国忠,说他以便佞成为宰相,颐指气使,等于 ![]() ![]() ![]() ![]() ![]() ![]() 以上各种解说,都有牵強附会的嫌疑。真与失真不说,其提出的见解往往是以人事上的片面传闻来解释很多组织上与制度上的大问题。 玄宗于天宝年(742年)置十节度经略使,规定十个国防区,共有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余匹,是个在纸面上讲来非常宏大的计划。以前各边镇的兵力游离不定,这时候人力资源的分配有如现代军语之所谓“建制”已赋予固定 ![]() ![]() ![]() ![]() 所以从各种迹象看来,边防司令官之称节度使者,兼管政民,靠自己的机智和统御经理的能力买马招兵,屯粮制械。除了少数情形之下由央中 府政津贴外,一般以防区自给自⾜为原则。越像安禄山这样的人物“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郞”越能看透地方的详情,洞悉人力和物资之所在及征集方法。玄宗也不是糊涂虫,他早知道安禄山能⼲,⾜以独当东北军事之一面。只是他的功效愈⾼,也愈不容易替代。皇帝愈是屈折自己去奉承他,更被人家看出安禄山必反。 这当中也产生一个国防组织与文官官僚组织 ![]() ![]() ![]() ![]() 长安的府政也早洞悉这中间的蹊跷。李林甫为相的时代,就开始以文人在京“遥领”节度使,而在当地另由武臣实际掌握一切。只是这种办法,只能装饰门面,不能消释內在的冲突。至于“蕃将”则不是问题的重心。他们的出现无非显示官僚机构与军事组织格不相⼊。以外国人任⾼级将领,反可以缓和政治上的擦摩。⾼仙芝为⾼丽人,李光弼为契丹人,哥舒翰为突厥人,并没有因此滋事。 至于安史之 ![]() ![]() 我们在一千两百多年之后,也可以看出安禄山的叛变,表面是被剿灭,实际上是两败俱伤。唐朝的文官制度,经过武后和玄宗间的惨淡经营,渐有头绪,东南的物资,至此也能供应朝廷所在的地区,但是企图组织北方的国防线的计划,却经过此次变 ![]() ![]() ![]() |
上一章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黄仁宇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在线阅读,《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