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22“藩镇之祸”的真面目及《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最新章节在线阅读
|
![]() |
|
八毛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作者:黄仁宇 | 书号:42269 时间:2017/9/29 字数:4493 |
上一章 22、“藩镇之祸”的真面 下一章 ( → ) | |
我们从小学历史,都知道唐朝有“藩镇之祸”但是对其实际情形则又茫然。我想今⽇一般读者的观感,大致仍如此。其原因则是大批读物缺乏紧凑的综合叙述,只是提出一大堆人名地名,使读者无所适从。而且很多古籍上的观点,已不符合现代的眼光。现在让我作一段简单的介绍: 所谓藩镇之患,开始于安禄山叛变之后。起先只有“河朔三镇”此即是庐龙(今⽇京北及沿长城一带)、成德(稍南与山西毗邻的地区)和魏博(渤海湾迄⻩河以北)。每一个镇(有时也混称为“道”)辖五、六州或十余州,约占今⽇三分之一个行省的面积。每一个镇的首长即是“节度使”也就是军事首长,兼理税收政民。安史之 ![]() 这藩镇之患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事迹,则以德宗李适和宪宗李纯两朝最为显著,他们之前朝廷对这些藩镇无力过问,德宗开始不承认各藩镇的世袭;宪宗则有系统的用军事力量削平藩镇。他们是祖孙,中间一代为顺宗李诵。但是顺宗即位之前,即因风疾不能发言,在位只八个月即传位于宪宗,与所叙无关。所以这段历史事迹发生于李适与李纯两帝之间,在公元800年之前后约各二十年,共历时约四十年。 中枢企图削平各藩镇的计划不容易生效,是由于皇朝本⾝没有兵力对付,只能借此削彼,让各藩镇看清他们除非联合抗命,否则只有被各个击破。于是他们互相提倡“合纵”和“连横”的政略和战略,以对付长安的皇室。这种裂分运动于公元782年达到最⾼嘲。反抗朝廷的节度使推极北的朱滔为盟主,称大冀王,其他各称赵、魏、齐王。至此他们也还是只有宣告立独,尚无向唐室进兵的准备。直到李希烈于783年从淮西(今⽇河南之东南角)攻占襄 ![]() ![]() ![]() 德宗接受了陆贽的建议,对造反各臣除朱此暴犯陵寝不赦之外,其他全部赦免。他在784年所下制称:“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咸以勋旧,各守藩维,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皆由上失其道,下罹其灾。朕实不君,人则何罪?宜并所管将吏一切待之如初。朱滔虽缘朱此连坐,路远必不同谋。念其旧勋,务在弘贷,如能效顺,亦与维新”不久李希烈被部下毒毙,朱此兵败之后落荒而走被杀,朱滔亦气绥而死。只是他们的失败,并不能算是德宗的成功。各藩或子孙替代;或为自己的部属取而代之,其立独与分化的情形如故。有的一家割据一镇达十世以上,历时数十年之久。德宗则“自经忧患,服为姑息” 宪宗实际上继德宗登极。他在祖⽗行退让政策二十年后又发动削藩。西川节度使刘辟骄骞,宪宗派兵讨伐后将他削职。夏绥留后和镇海节度使拒命反都被斩首。只是宪宗鉴于德宗之失,行动比较稳健。不在两线作战,不令意存观望的藩镇事先发生疑惧。他之平淮西,费时五年,最后指挥战局的司令官于雪夜行军出敌不意将对方一鼓成擒。819年平卢(今⽇山东)之李师道反,其部下叛变将之槛送京师,至此为唐代削藩事业之最⾼峰。元和一朝(宪宗年号)唐室号称中兴。然则好景不长,翌年宪宗李纯即为宦官所弑。后来德宗想要加強中枢的军事力量,组织“神策军”以宦官统领之,初时不过保卫宮廷,只因神策军的给养补给远较其他队部为优,于是很多边军,自愿“遥隶”神策。朝廷又常派宦官为“监军使”去视察其他队部,如此都增加宦官的力量,宪宗末年据说常服金丹 ![]() 藩镇的问题,牵涉到很多因素,不是全靠人事的处置所能解决。宪宗死后才几个月朝廷派往成德与幽州的节度使,或被叛军谋杀或被拘噤,朝廷的戡 ![]() ![]() 现存有关藩镇之患或藩镇之祸的资料,大抵 ![]() 公元780年德宗用杨炎之计,行“两税制”等于放弃以往均田、租、庸、调、府兵等等“间架 ![]() 只是经济蒸蒸⽇上,人口移动,各地区条件参差不齐,技术管制的因素也趋繁复。这种种态变,也正是以间架 ![]() ![]() 两税制出于当时的需要在新体系之下,央中 府政与地方府政互相磋商,决定地方每年向央中的贡献。既是承包制度,则节度使必须有自行立法及控制管区內部人事的权力。可是这种种以地方作主的办法,在国中历史內向无成例,而且民智未开,商业组织幼稚,又谈不上代议政治,于此就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引起职业军人之抬头。 这当中的冲突不仅在央中集权和地方分权之争,更因传统的统筹理办,注意全面的均一雷同,与新型财政的重点主义冲突。这也就是说,一方是平衡式的管制,注重形式;另一方面则是不平衡的支配,注重实际。杨炎虽作两税,仍着重前者。他的宗旨,以“尚书度支总统焉”一句话包罗殆尽。后者则可以刘晏作代表。他以公款造船,将财政片面商业化,将货物买卖的盈利,增加府政的收⼊。以两人着眼之不同,虽同在央中服务,终造成两个⽔火不容的体系,以致刘晏被杨炎谗杀。当⽇藩镇之自主,也有趋向财政实用主义和重点主义的模样。怪不得很多节度使对刘晏之死提出议抗。九世纪的国防也有了相当的变化。威胁北方的突厥,业已中衰。吐蕃之为患,端在蚕食疆土,很少大规模的內犯。回纥则既在边区经商也间行剽窃,李唐王朝也用和亲及互市的方法笼络之。只是这些部落 ![]() ![]() 《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北狄传”都说安禄山事变后,奚及契丹,就没有在河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 ![]() 我们从各种迹象看来,河北在九世纪好像已成为农业与畜牧混合的经济区域。确定的证据尚待继续搜集,但是《新唐书》卷二百一十至二百十三列举割据河朔三镇及山东平卢的世家二十家,內二家出自奚,二家出自回纥,更有契丹、胡及⾼丽各一家,他们都有国中姓名。奚兵则已在安禄山叛变时在长安出现。朱此手下的骁将李⽇月也是奚人。 历来国中与北方民族作战时一个重大的弱点,是战马不继。因为农业倚赖精细耕作,务必人烟稠密,村舍鳞比,在此环境內既缺⽔草,又将牲畜驮载重物,其马必至驽下。可是九世纪的各项纪录提到河北各镇,则显示其骑兵占优势。而韩愈文称“冀北马多天下”其马匹之出现为“群”庐龙节度使刘总于公元821年弃官为僧之前曾供奉朝廷马一万五千匹。822年幽州节度使朱克融也称进马一万匹羊十万口,虽说后者未必确曾奉行,但是这些迹象,表示当地社会经济情形非常特殊,已无可置疑。有些历史家就认为当⽇河北是一个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混同的社会。 综合以上各种情形看来,唐朝后期之有藩镇问题,已不⾜怪。而令人感到惊讶的则是在此情形之下李唐王朝尚能继续达百年之久。陈寅恪的解释,则是朝廷能继续以东南的物资支持西北的边防,只要这历史上的任务继续存在,李唐王朝也能继续存在。我们也可以说一定要到国中的国防重点由西北移至东北,以前为边患的游牧民族被新兴的外患所替代,而这新兴的外患有如契丹之辽,其本⾝除游牧之外,也具备有农业的基础,国中才会出现一个有竞争 ![]() ![]() 再笼括叙述一次:这期间最大的变化为土地占有变质,以小自耕农为主体的家国经济不能继续,税制也放弃以前按人口⽔平征取的原则,而渗⼊累进税,征取的范围包括间架(房屋地产)、除陌(在预算里強迫扣除)及征商等等名目,其详细办法由各地自理,军备则一般上涨,这种种情形,是社会经济进化的必然现象,只是已与初唐有很大的差别。对朝代言,藩镇诚然为患为祸,然则他们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仍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功用。因为新兵制和新税制必要一个新的行政机构主持。藩镇之职位世袭,他们的继承人(留用)不要部下推戴。其为地方权政则不能完全漠视其地盘內特殊的利害,凡此都与文官制度的统筹均一雷同的原则相反,不能由央中通令构成。而他们组织一种精税的队部称为“牙军”将他们统御的权力从节度使所驻在州辐 ![]() |
上一章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下一章 ( → ) |
八毛小说网为您提供由黄仁宇最新创作的免费历史小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在线阅读,《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完结)》在线免费全文阅读,更多好看类似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的免费历史小说,请关注八毛小说网(www.bbmxs.cc) |